APP下载

语言哲学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
——以饭田隆的学术活动为例

2016-03-06

外语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译介日语学者

鲍 同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语言哲学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
——以饭田隆的学术活动为例

鲍 同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学者对语言哲学的研究逐步深入,进入21世纪后更加活跃。其译介、研究重点以西方语言哲学理论、思潮和哲学史为主,目的在于传播语言哲学思想和运用相关理论解释日语现象。而考察日本学者的研究轨迹,总结日本学界在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和研究条件中具有的独特性,可以引起中国学者的思考,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学术成果国际化。

日本语言哲学;西方哲学译介;饭田隆;《语言哲学大全》;语言哲学建构

1 引言

近年,语言哲学的研究在我国发展迅速,相关学者在译介、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语言哲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的共识,努力从不同的哲学传统中寻找对语言性质的普遍理解”(江怡 2013:81),目的在于探究中国语言的独特表达,促进沟通交流。

与中国相似,相关研究活动在日本也十分活跃,较早进行语言哲学研究的是大森庄藏(1921-1997),他留学美国,在东京大学进行分析哲学的教研活动。受到大森的影响,语言哲学的研究在日本高校学者间迅速开展,研究者包括奥雅博、丹治信春、饭田隆、黑崎宏、清水哲郎、野家启一、野矢茂树、野本和幸、西肋与作等人,研究重点主要以西方语言哲学理论、语言哲学思潮以及语言哲学史为主,其中,弗雷格、海德格尔、蒯因、维特根斯坦等学者及学说是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的方法以译介为基础,借以分析日语特点,目的在于传播语言哲学思想,并运用语言哲学解释日语现象,成果多为专著、译著和论文(集),其中,专著有《语言哲学大全》、《美国语言哲学入门》、《弗雷格入门》、《维特根斯坦读本》、《时间与存在》、《他者之声 实在之声》等三十余部,译著五十余部,期刊论文、研究生论文三百余篇。

在众多学者中,饭田隆的研究活动特点鲜明,具有代表性。饭田隆是日本大学教授、庆应义塾大学名誉教授,2011-2015年曾担任日本哲学学会会长,也是较早研究语言哲学的日本学者之一。他花费近20年的时间撰写《语言哲学大全Ⅰ-Ⅳ》系列丛书,成为日本分析哲学、语言哲学专业的基础必读书目。在此前后,他还发表四十余篇学术论文,详细译介、阐述语言哲学的发生、发展、代表人物及社会应用。通过考察饭田隆的研究轨迹,能够了解同属汉文化圈的邻国学者的相关活动,为中国学者以更宽广的视野、多角度研究语言哲学提供借鉴,对学科发展产生影响,利于我国学术成果走向国际。

2 日本学者研究活动的轨迹及特点

2.1译介带动科研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译介先行带动应用研究成为大多数日本学者对语言哲学研究的常规模式。这种译介活动包括译介学术概念、学术思想及学术论文。饭田隆的早期研究主要以哲学概念为译介对象,详尽说明“逻辑”、“范式”、“融贯论”、“意义”、“真理”以及“科学的方法论”等概念与方法。其中,《逻辑学的领域(上)》详述逻辑学的发生和发展,在哲学史视域中译介、解读弗雷格、希尔伯特、哥德尔等学者的理论,资料来源多为外文原典书籍。《哲学学者的范式论》以书评的形式介绍哈罗德·布朗的新书《感知、理论和承诺》,说明西方“新科学哲学革命”的相关情况。通过对这些概念、方法的厘清与解析,饭田隆于1987年完成《语言哲学大全Ⅰ:逻辑与语言》,以三章体的形式重点解读弗雷格对概念、意义、指称等逻辑研究,以及罗素的描述语言等理论,成为日本较早出现的语言哲学基础研究。饭田隆直率地提出,“写作本书的目的很单纯,即为学习者启蒙。因此读者所见,并非本书原创新说”(饭田隆 1987:ⅱ)。

2.2 用西方学说解读日语现象

对语言哲学的基础译介和研究仍是饭田隆这一时期研究活动的主要内容,他发表多篇专论阐述维特根斯坦的理论,特别针对融贯论的研究大量译介、引用其原著。1989年出版的《语言哲学大全Ⅱ:意义与样态(上)》仍沿用三章体,从哲学史的角度详尽译介、说明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可以看成饭田隆语言哲学研究的阶段性总结。以《语言哲学大全Ⅱ》为节点,维特根斯坦成为饭田隆的语言哲学研究核心。1997年《维特根斯坦:语言的界限》以实录、随笔等形式描述其哲学人生。此后,饭田隆又相继发表《维特根斯坦与歌德的传统》、《语言转向的哲学者——维特根斯坦》等专论,逐步构建起相关研究体系,对维特根斯坦的研究渐趋系统和全面。

从“语言哲学本土化”的目的出发,饭田隆加大与日语结合的研究。《语言哲学大全Ⅲ:意义与样态(下)》围绕“必然性”理论,详细介绍20世纪70年代西方哲学界对“可能世界”的讨论,同时提出“可能世界意义理论作为一种媒介,作用于此前被忽视的各种逻辑课题等哲学议题,成为哲学讨论的中心”(饭田隆 1995:340),以日本学者的身份尝试独立分析西方语言哲学理论。而在《作为存在论方法的语言分析》、《语言与元语言》等同期论文中,饭田隆也大量借用日语例子,在哲学视域下进行语言分析。

2.3 用日语解读西方学说

进入21世纪,《语言哲学大全Ⅳ:真理与意义》为饭田隆近20年的系列研究画上圆满句号。该书以译介戴维森“自然语言的意义理论”为主,详细介绍成真条件等理论。与前三卷不同的是,在这部六章体的著作中,饭田隆利用近五分之一的篇幅借用大量日语例句探究戴维森理论与日语相结合的研究情况,从日语角度解读西方语言哲学。这一时期,饭田隆将研究视角集中于语言本身,借助西方哲学思想研究日语现象,内容涉及日语名词句的意义理论、日语上下文的篇章表述理论、逻辑理论等,在日本学术界引起反响。《关于描述》通过对日语限定词短语、无定冠词等方面的讨论,指出广义量词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日语部分(复合)名词句的语义表达(饭田隆 2004:29)。《逻辑中的情态》重点谈及日语中标准表述之外的文语情态特征以及与语境间的依存关系,认为在具体分析日语语义时,不仅要利用已知理论和方法,还应尝试创新方法,关键在于学者应对哲学、逻辑学和语言学融会贯通(饭田隆 2014:39-40)。

对西方哲学概念进行(再)认识是饭田隆的研究重点,如“分析哲学”、“概念文字”等。饭田隆重视对概念的创新性解读,甚至认为弗雷格用Begriffsschrift表述“概念文字”并不确切,不如Formelsprache更为恰当(饭田隆2006:19)。梳理西方哲学思想(史)时,饭田隆积极介绍日本哲学学者的相关研究活动与成果,曾在《“看”与“看见”——从日语到哲学》中专门记述大森庄藏及其代表作《流动与沉淀》,讨论日语感官动词的哲学意义;在阐释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时,他以附论的形式介绍日本20世纪初期的哲学学术活动,以及西田几多郎、田边元、小野胜次等人的哲学研究,这些介绍为日本语言哲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学术支撑。

3 日本学者研究活动的主要条件

语言哲学研究在日本的开展需要多方条件,其中之一是完备的学术组织和常规化的学术活动。成立于1949年的“日本哲学会”是重要的学术平台,该会会员共计1400余名(截至2015年6月,以下同),每年春季召开全员大会,《哲学》为会刊,主要发表会员的科研成果。该会组织结构合理,注重培养年轻学者,有专门资助青年学者的研究基金。会员们可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同一个课题的多角度研究成为主要活动内容,论文集是研究成果的载体之一,已发表多部专题论文集,例如《西洋精神史中的语言观诸相》、《写给语言哲学的学习者》、《哲学的挑战》等。特别是《语言——思考的哲学》一书,编委会以“回归哲学的原点”为方针,刊载12篇语言哲学论文,其中大部分作者是日本哲学会成员。这种“不刻意平衡学派、流派,仅为展现21世纪日本哲学工作者追根溯源、详尽考察课题”的方针,极大地活跃相关学术活动,拓宽科研活动的广度与深度(饭田隆等 2009:ⅷ)。

研究成果发表载体数量众多,是语言哲学在日本迅速发展的又一基本条件。饭田隆所作四十余篇学术论文刊载于近20个学术期刊载体,除《哲学杂志》、《哲学探究》、《科学哲学》、《现代思想》、《语言》等哲学、语言学期刊外,还有熊本大学文学会的《文学部论丛》、《科学朝日》等综合性期刊,内容以语言哲学为主,同时涉及哲学视域下的数学、心理学、音乐学研究,以及对哲学组织活动的回顾、今后的发展方向等内容。载体的多样化使长文的发表成为可能,饭田隆有20余篇论文字数达万字以上,其中《“概念文章”的表达式语言是何种语言》、《相对主义的真理观与真理叙述的相对化》等文都在2万字以上,使其观点阐述得更加细致、深刻、系统。此外,大量学术载体还使学术讨论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语言哲学大全Ⅰ》出版后,野本和幸、守屋唱进等便以书评、读书笔记等形式介绍该书,给予客观评价,认为“该书以启蒙、参考为执笔目的,充分显示作者学术水平。行文明快,深入浅出,能充分引发读者思考”,但对该书第3章第192页之“用罗素的描述理论可以解答弗雷格谜题”这一论点保留个人意见(野本和幸1988:165)。这些文章不仅能够辅助初学者阅读、理解相关著作,还引起学界广泛讨论,促进学者交流。

再者,资金支持是科研活动的必要条件。根据国立情报学研究所(NII)统计,饭田隆(研究者编号:10117327)已参与、完成日本文部科学省科研立项十余项。其中,作为主要负责人,饭田隆在哲学领域的研究课题有3项,分别为“以现代逻辑学方法研究日语语义论及以此为基础的存在·认识概念的再讨论”(1990-1992)、“日语与逻辑学”(1997-1999)和“日语形式意义论与哲学含义研究”(2012-2015)。15年间,饭田隆共计获得科研经费1400多万日元,有力支持他通过译介西方哲学成果完成对日语词、句、文等方面广泛深入的探究,并能及时将相关成果在国际会议(“世界哲学大会”)等平台公开发表,进行交流,促进语言哲学在日本的发展,推动日本科研成果的同步国际转化。

4 日本学者研究现状的不足与对策

近年来语言哲学成为中国学者的热议话题之一,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以“语言哲学”为关键词查询中国知网(CNKI),可出现两千余篇期刊论文。而一些重要学术期刊如《外语学刊》,早在10年前便开设“语言哲学”专栏,刊载相关成果近百篇。但是,日本学者未能及时了解这些成果。一是由于日本学者习惯于阅读所谓“原典”,过于依赖通过欧美文字对哲学现象进行考察。饭田隆在《哲学与“哲学的语言”》中提出,哲学视域下的语言分析有3个原则,其中之一是“不能将汉字熟语当做分析对象”(饭田隆1998b:12)。这种在日语语境下看似相对客观的思维定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日本学者对汉语作用的轻视,以至于忽略运用汉语解读西方哲学的途径。

另一方面,从事语言哲学研究的日本学者多为哲学专业,中国学者则多为语言文学专业,专业壁垒不易打破,导致双方尚未建立有效沟通的学术平台。解决方法之一是举办小规模的多方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循序渐进,逐步成熟。北京大学、(日)筑波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每年定期轮流承办3校论坛“日语语言文学联合国际研讨会”,研讨内容涉及语言学、文学、翻译学、哲学等领域,并开始向语言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化翻译学等新兴领域、交叉学科延伸。由于中日同属汉文化圈,且与会人员基本不存在语言障碍,3方沟通比较顺畅,能够取长补短,互为借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为实现“从强调语言哲学对语言学的指导作用变为关注语言哲学本身的建构,尤其是全力推动中国语言学的国际化、本土化”的目标,应将两国学术期刊定期互赠,进行语言哲学成果的双向交流(李洪儒 2013:1)。还可在两国政策、资金扶持下,在协议框架内定期、定量、定向翻译、转载对方最新科研成果,包括论文、书评、译作、访谈、纪要等,并以专栏、专刊、增刊等形式在两国尽量同步刊载。亦可在适当时机以论文评选等活动为契机,使两国学者进行更具针对性的面对面交流,共建话语体系,丰富研究内涵,延伸学科外延,促进中国学术的“走出去”,并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国际学术话语权。

5 结束语

“中国语言哲学须要引进和诠释,也须要借鉴,但更须要开拓和创新”,这里的“借鉴”是广义的,是“创新”的基础(李洪儒 2011:4)。饭田隆所著《维特根斯坦:语言的界限》是日本讲谈社出版的“现代思想的冒险家们”系列丛书(1996-1997)之一,该部丛书共介绍30位西方哲学名家,包括蒯因、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等语言哲学家。卞崇道等国内学者意识到这些著作对中国哲学研究的参考价值,历时3年,组织国内数十名学者共同译介全部丛书31卷,成为中国关注日本相关学术活动、主动进行交流的典型事例。这种译介活动持续时间长,具有较强的先锋性和实验性,社会影响广泛,《中国出版》、《哲学译丛》等期刊对译介活动做过深入报道。涂纪亮在“总序”中概况特点,认为这套译著“是日本哲学家评论西方哲学家的哲学思想。由于东方和西方文化传统不同等因素,日本哲学家用以评论现代西方哲学的视角,既不同于西方哲学家的视角,也不同于我国哲学家的视角。因此,对于我国哲学界来说,日本哲学家的评论视角有其新颖之处,有助于开阔我们的视野”(饭田隆 2001:2)。西田几多郎所著《善的研究》、大森庄藏所著《流动与沉淀》等代表作也于2010年、2011年分别被译成汉语出版发行。这些持续性译介活动有效推动双方科研水平的共同提高,还会给予日本语言哲学学者更多启示,促进其更加全面、客观地审视欧美以外国家的语言哲学研究。

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饭田隆.维特根斯坦:语言的界限[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江 怡.语言哲学在中国:问题、进路和方法[J].外语学刊, 2013(2).

李洪儒.西方语言哲学批判——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七[J].外语学刊, 2008(6).

李洪儒.中国语言哲学的发展之路——语言哲学理论建构之一[J].外语学刊, 2011(6).

李洪儒.国际化、本土化与语言类学术期刊建设——《外语学刊》语言学栏目改版说明[J].外语学刊, 2013(1).

飯田隆.論理学の領域(上)[J].法文論叢, 1978(12).

飯田隆.哲学者のためのパラダイム[J].論理想, 1985(9).

飯田隆.言語哲学大全Ⅰ:論理と言語[M].東京:勁草書房, 1987.

飯田隆.科学の方法 [A].哲学への招待[C].東京:有斐閣, 1988.

飯田隆.言語哲学大全Ⅱ:意味と様相(上)[M].東京:勁草書房, 1989.

飯田隆. 存在論の方法としての言語分析[A].分析哲学とプラグマティズム[C].東京:岩波書店, 1994.

飯田隆.言語哲学大全Ⅲ:意味と様相(下)[M].東京:勁草書房, 1995.

飯田隆.ウィトゲンシュタイン——言語の限界[M].東京:講談社, 1997.

飯田隆.言語とメタ言語[J].現代思想, 1998a(1).

飯田隆.哲学と「哲学の言葉」[J].三色旗, 1998b(12).

飯田隆.相対主義的真理観と真理述語の相対化[J].哲学雑誌, 1999(11).

飯田隆.ウィトゲンシュタイン——言語的転回の哲学者[J].言語(別冊), 2001a(2).

飯田隆.ウィトゲンシュタインとゲーテ的伝統[J].モルフォロギア, 2001b(13).

飯田隆.言語哲学大全Ⅳ:真理と意味[M].東京:勁草書房, 2002.

飯田隆.「概念記法」の式言語はどんな言語なのか[J].思想, 2003(10).

飯田隆.記述について[A].西洋精神史における言語観の変遷[C].東京:慶應義塾大学言語文化研究所, 2004a.

飯田隆.分析哲学としての哲学/哲学としての分析哲学[J].現代思想, 2004b(7).

飯田隆.‘Begriffsschrift’という名称について[A].西洋精神史における言語と言語観——継承と創造[C].東京:慶應義塾大学言語文化研究所, 2006.

飯田隆.「見る」と「見える」——日本語から哲学へ[A].いま<哲学する>ことへ[C].東京:岩波書店, 2008.

飯田隆等.言語/思考の哲学[M].東京:岩波書店, 2009.

飯田隆.複数論理と日本語意味論[A].哲学の挑戦[C].横浜:春風社, 2012.

飯田隆.論理学におけるモダリティ[A].モダリティⅠ:理論と方法[C].東京:ひつじ書房, 2014.

中川純男等.西洋精神史における言語観の諸相[M].東京:慶應義塾大学言語文化研究所, 2002.

日本国立情報学研究所.科学研究費助成事業データベース:飯田隆(Iida, Takashi:10117327)[EB/OL]https://kaken.nii.ac.jp/d/r/10117327.ja.html, 2015-6-21.

野本和幸.『言語哲学大全Ⅰ』飯田隆[J].科学哲学, 1988(10).

野本和幸 山田友幸.言語哲学を学ぶ人のために[M].東京:世界思想社, 2002.

守屋唱進.意味と真理に関する覚書——飯田隆『言語哲学大全Ⅰ』を読んで[J].理想, 1988(8).

【责任编辑孙 颖】

ATentativeStudyoftheTranslationofthePhilosophyofLanguageandItsResearchinJapan— A Case Study of Iida Takashi’s Academic Activities

Bao Tong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Japanese scholars’ research o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has developed gradually since the 1970s, and become more dynamic in the 21stcentury. The scholars place great emphasis upon theories, trend of thought and history of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in western countri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aiming to spread thought associated with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which can be used to account for relevant Japanese language phenomena.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Japanese scholars’ research trajectories and the summary of the uniqueness in their research process, achievement and conditions, this paper intends to become thought-provoking for Chinese scholars, to promote relevant research and to extend Chinese scholars’ influence in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field.

philosophy of language in Japan; translation of western philosophy; Iida Takashi;ACompleteCollectionofthePhilosophyofLanguage;construction of philosophy of language

B089

A

1000-0100(2016)02-0011-4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在日本的译介研究”(15XNA007)的阶段性成果。

10.16263/j.cnki.23-1071/h.2016.02.003

定稿日期:2015-10-03

猜你喜欢

译介日语学者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学者介绍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学者介绍
日常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