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两译本习语翻译比较分析
2016-03-05刘芳
刘芳
摘要:文章以老舍先生《骆驼祥子》一书原文及两个译本为语料,利用单语语料批量检索及双语平行检索的技术,观察两译者在习语的翻译处理中偏好使用怎样分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并从翻译目的和翻译风格方面加以分析。
关键词:语料库;翻译;比较
1 引言
《骆驼祥子》作为“京味儿”小说的代表充满了经过加工提炼的北京口语,生动地描绘了老北京的社会风情及下层人民的言谈心理,“极平易,澄清如无波的湖水”又“添上些情切,恰当,活泼的味儿”,用老舍先生自己的话说“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老舍,256)。习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汉语的习语包括成语和俗语。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包括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温端政,4)
本文试图借助《骆驼祥子》中、英语料来考察原文中的习语在译文中的再现情况,并通过对比分析两译本在再现原文习语方面的异同与得失,探索两译者在处理这些习语时的规律性策略,从而为汉语习语翻译提供更过的可参考译文,尽量弥补汉英习语辞典的不足,同时也为其它汉语小说的习语翻译及英汉翻译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2 语料与研究方法
《骆驼祥子》出版以来的70多年时间里,先后有四种英译本问世。本文研究的两个译本分别为Camel Xiangzi译者施晓菁,2001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Rickshaw Boy译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2010年由哈铂柯林斯出版公司出版(以下简称为施译本和葛译本)。
首先,两中文原文与两译本分别进行扫面、识别、校对,整理成清洁文本。再用Trados软件中的WinAlign组件进行双语对齐,整理成两个平行语料。
第二,做习语词表。将上海辞书出版社的《中国成语大辞典》(2005)和温端政的《中国俗语大全》经过扫面、识别、校对分别做成成语、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词表(后三类原书已有划分)。再借鉴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牛津当代英语成语词典》(1983,共收录习语15000余条),按照同样方法作出英语习语词表。
第三,利用powerconc软件中的批量检索功能,使用第二步制作的四类中文习语词表,检索原文中的习语,再利用平行检索软件Paraconc分别检索出它们两译本中的翻译,以“一对二”形式输出并保存。
最后,进一步分析俗语在两译本中的处理情况。按照翻译方法考察:(1)根据英语习语词表考察这些习语是完全还是部分被译成英语习语。(2)被译成其它表达的是直意还是意译还是省略未译。(3)按照译者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考察:归化还是异化。分析统计不同情况并解释原因。
3 分析讨论
检索得出原文中共有习语193处,包括成语123处,惯用语53处,谚语10处及歇后语7处。施译本中检索出190条翻译,葛译本185条(有些俗语在原文中出现多次,译者前后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另外施译本有7处未译,葛译本有11处)。对两译本翻译方法的分析数据如表1所示。
3.1 两译者翻译方法比较
施译本中只有16处将中文习语全部或部分地译成了英语习语,占8.4%,葛译本则更少只126处,占6.5%。如果汉语的惯用语、相应的英语习语在意义和用法上一致,那么二者可以实现互译,这是习语翻译的理想境界。比如:
(1)俗言说得好,常将有日思无日,莫道无时盼有时;年轻轻的,不乘着年轻力壮剩下几个,一年三百六十天不能天天是晴天大日头。(谚)
施译:As the saying goes:Waste not,want not.You should take the chance now that you are youngto save some money.Not every day of the year is afine one,you know.
葛译:You know the saying-‘Plan for a rainyday instead of hoping the sun will shine.Nowsthe time,when youre young and strong,to putsome money aside.Not all the 365 days in a yearare going to be sunny and bright.
例(1)中俗语的意思是:在物资丰富时要考虑到缺乏的日子,不要到了缺乏时才后悔,注意节约,不要浪费·。译者用英文习语waste not,want not成功地再现了原文的内涵。葛译本中plan for a rainy day是英语中的习语,instead of hoping the sun will shine是为了和原文形式对应加上的补充,不算习语。可见,译者在找不到合适的英语习语来完全对应汉语成语时,仍然在寻找可能的“部分对应”。
对于那些无法找到对应翻译的习语,在翻译方法的选择上出现了从字面的直译和避开字面意义而译出其隐含意义的意译两种处理方法。在翻译方法的选择上两译者差别不大都以意译为主,分别占65.3%和63.2%,但在具体实践中两译者选择的翻译方法往往相反,如:
(2)咱们不招谁不惹谁的,临完上天桥吃黑枣,冤不冤?(惯)
施译:You and me,we dont harm or offendanyone,how unfair to end up at the Tianqiaoexecution ground with lead plumbs in our chests!
葛译:we dont look for trouble and we dontcause it,so how fair would it be to wind up withblack dates in our chest at the Tianqiao executionground?
俗语中“吃黑枣”是挨枪子儿的意思,施译本直接译出了这一俗语的比喻意,而葛译本将“黑枣”二字直译出来,随即又交代了天桥是刑场这一信息,以期读者能理解并接受这一汉语俗语的比喻意义。
(3)万一他忽然说出句:“再过二十年又是一条好汉”呢?(惯)
施译:What if he suddenly shouted somethinglike,“Whose afraid of death,not me!”
葛译:What if all of a sudden he shouted,“Ill come back in twenty years.better thanbefore!”
这句俗语往往是死刑犯临行刑前的“豪言壮语”,包含了中国人的轮回思想,施译本从功能对等角度出发,用意译传达出同样的“无畏死亡”的意味。西方人认为死亡的人灵魂到上帝那去了,是以另一种方式生存,而不会轮回,因此不免会对葛译本中给直译产生疑问。
3.2 两译者翻译策略比较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在其著作《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Invisibility)一书中首次提出归化与异化的概念。归化翻译策略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向目的语读者传递原文信息,替读者扫除语言文化障碍,也就是所谓让作者靠近读者。而异化是指尽可能保留源语的原汁原味,尽量传达原文的异域文化特质、异域的语言形式和作者异常的写作手法。也就是所谓让读者靠近作者。根据翻译目的论,不同翻译策略的选择是由它背后的翻译目的所决定的。
整体观察数据,两译本均呈现归化多于异化的特点,施译本中两者比值为4.3,葛译本为2.9。在成语的处理中两译者极其相似,但在俗语(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处理中葛氏使用异化策略多于施译。如:
(4)以杨先生的海式咒骂的毒辣,以杨太太的天津口的雄壮,以二太太的苏州调的流利,他们素来是所向无敌的;及至遇到张妈的蛮悍,他们开始感到一种礼尚往来,英雄遇上了好汉的意味。(谚)
施译:The combination of Mr.Yangs cuttingShanghai sarcasms.the No.1 wifes Tianjininvectives and the No.2 wifes fluent Suzhou abusehad been unbeatable until they came up againstNanny Zhang.a termagant who could give as goodas she got.Like heroes encountering an Amazon.
葛译:No one had been able to withstand Mr.Yang‘s withering Shanghai curses.his wifesimperious Tianjin scolding.or his concubinesSuzhou rebukes,until,that is,the arrival ofNanny Zhang,who quickly earned their grudgingrespect.Appreciating her worth,like a martialhero encountering a stalwart adversary.
同样采用了直译法,都保留了原句的形式,但施译本用了Amazon“亚马逊女战士”这个西方读者熟悉的词,降低了理解难度。葛译本却在hero前添加了martial一词,试图唤起西方读者对中国功夫的联想,保留了源语文化。
具体观察译文发现,葛氏在遇到含有“典故”的习语时几乎全部采用了异化策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翻译成语时葛氏用的异化不多,这部小说中出现的成语几乎全是口头成语,很少有包含典故的成语。下面举几个包含“典故”的习语例子:
(5)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歇)
施译:The punishment is skillfully given by oneside and gladly accepted bv the other
葛译:like Zhou Yu pretending t0 hit Huang 6ai
one ungrudgingly gives;the other cheerfullytakes
(6)徐庶入曹营——一语不发(歇)
施译:Ill hold my tongue to begin with.
葛译:Ill remind him of xu Shu,who wasbrought as a prisoner to Cao Cao's camp.and notsay another word.
(7)鳌里夺尊(成)
施译:a hero who had accomplished some greatfeat
葛译:like the warrior who had wrested thegrand vessel from the legendary great turtle.
3.3 分析原因
施译本由外文出版社出版,读者群不仅包括外国人,也包括华人华侨、国内的英语学习者、爱好者以及翻译工作者。本着为英语学习者服务的目的,施译本在处理习语翻译时,尽可能地寻找和英文对应的翻译方法,以便给读者提供更多的学习价值。施译本能够将译入语读者的认知语境考虑在内,大量采用了意译法和归化策略,译文可读性强,但就语言交际而言,它在传播中国文化,保留文化形象上还有欠缺。
葛浩文被称为中国现当代小说的首席翻译家。在他的译本序言中指出“希望将这部经典完整、忠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要保证译文具有可读性(in hopes of makinea available a complete.faithful and readableEnglish version of one of Chinas modern classics)(Goldblatt,2010:8)”。重视可读性是葛浩文的重要翻译思想。在他看来,译者责任重大,“要对得起作者,对得起文本,对得起读者”,在这三者中,译者“最重要的是对得起读者而不是作者,因为翻译不是给作者看,也不是给译者看,而是给读者看,即读者的需要才是最重要的”(季进,2009:45)。因此葛氏处理汉语习语时同样是以意译法和归化策略为主,首先保证了可读性。但是葛浩文是个非常有“原则”的译者,这里所说的原则就是不放过任何让读者了解中国历史事件、风土人情和独特语言习惯的机会。在谈及自己与夫人林丽君教授译作风格的不同时,葛浩文认为,作为中国人的林丽君可以选择减低异国情调而大规模采取归化的策略,而作为美国人的他却不能这样做,因为“如果也那样做就变得像殖民者了,好像在说‘我们的语言更好,我们不许要这种表达法”。(曹雪萍,金煜,21)事实上,葛浩文一直致力于在保持译文通畅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源语文化特色。
4 结语
文章借助《骆驼祥子》中、英语料来考察原文中的习语在译文中的再现情况,发现(1)汉语习语能全部或部分翻译成英语习语的只占很小一部分。(2)两译者在处理习语时均倾向于采用意译法和归化的翻译策略,这是出于译本的可读性考量(3)葛氏在处理习语中的“典故”时几乎全部采用异化策略,这是译者为保留源语特色的作出的努力,也是其强烈个人风格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