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疑难案件的法律解释
2016-03-05张光辉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以及我国的法制建设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国的法官在审判案件中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我国疑难案件的数量也有所减少。法律解释在疑难案件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本文主要从对疑难案件和法律解释的理解入手,着重探讨在疑难案件中法律解释所起的作用以及在疑难案件中法律解释的运用;使读者对疑难案件的法律解释有更深的理解。
关键词:疑难案件;疑难案件的成;解决方法;法律解释
一、引言
在当今这个物质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中,随着我国法治教育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发展,人们的法治观念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维权意识也得到了较大的增强。
所谓“疑难案件”,我认为是由于法律规范不够完善,或是法律条文存在一定的漏洞,再加上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法律条文的认识水平的不同;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当中所做出的具有一定争议性的案件,法律解释对人们更好地认识法律和法官更好地运用法律进行裁判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疑难案件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一)疑难案件的成因
“ 疑难案件”的出现绝对不是偶然发生的,隐藏在其背后的是一系列复杂的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并最终进入了法院的裁判过程中和众多的学者进行学术讨论的视野当中。总的来讲,疑难案件的成因可以分为法律成因、社会成因以及个人原因三个方面。
在这三个方面当中比较重要的是法律成因,这也是我在下文当中着重要探讨的。需要提出的是另外两方面的成因可以说是能够推动促使疑难案件产生的动力原因,这三者之间的相互结合共同的促成了疑难案件的产生。
1.法律成因
确定性、客观性是法律的美德也是法律的两大特征,还是大多数律师和当事人预测法官在审判案件的重要依据。然而在现实的司法世界并不是按照法律形式主义的逻辑进行运转的,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惋惜的事。
法最主要的构成要素是法律规则,其是关于人们在某一种事实状态下所受到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制约与限制。法律规则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也是形成疑难案件的重要原因。由于语言自身存在不确定性,使得法律条文不确定性的出现,而这种语言的不确定性也是造成一个复杂的案件成为疑难案件的原因。
作为法律载体的语言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歧义性,具体表现在法律条文的文字在表达其所要表达的意思时表述的意思不清楚。
2.社会成因
如果将整个社会看作是一个大系统,那么法律正是其中一套有价值的规范系统,道德同样可以看作是另一套有价值的控制系统。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内和特定的现实情况下虽然我们可以在关于法律价值的方面达成共识,也可以达成关于道德价值的共识,然而面对同一个案件有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法律与道德相互“打架”的现象,从而会面临着两种不同价值评价之间的冲突,此时如果依照“不道德的法律”裁判很可能会得出一个表面上看起来是比较合法的毫无挑剔的判决,但认真分析却是一个不合理裁判。
3.个人因素的不确定性
法官也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也具有个性的心理倾向,会影响和制约着法官的行为。例如在里格斯诉帕尔默中,对于帕尔默杀害遗嘱人而意图获得遗嘱的行为能否使其丧失遗嘱继承权,法官也有着不同的见解。这正是法律不完善所导致的一例疑难案件。
(二)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法
探讨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法也是近年来一直困扰我国法官的一个重要难题,不同的专家学者和教授面对这样的问题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提出不同的解决措施。在本文中我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法。
1.完善法律解释。在前文我们探讨疑难案件的成因当中,形成疑难案件的法律因素具体包括法律方法的有限性、法律的开放性以及语言的不确定性。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通过法律解释来进行法律完善,使法律解释清楚、具体完整,以解决由法律解释不完善而产生的疑难问题。
2.法官在审理案件时,要在适用法律条文的基础上对社会利益进行衡量,从而做出公平合理正义的判决。
3.我国法律应明文规定赋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基于上文所探讨的疑难案例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在疑难问题的解决中法官处于一个重要的位置。正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则进行规范,所以需要法官在审判司法案件当中,应根据法律原则以及实际情况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一个合理、合法的判决来维护我国法院在审理案件当中的公平和正义。
三、疑难案件法律解释的必要性及其特征
(一)法律解释的定义
法律解释一词是理论法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对它的定义和理解中外的法学家们具有不同的见解。以下简单列举我国学者对法律解释所做的3种解释:
1.“法律解释是指掌握国家政权的国家机关依照一定的法律规定的标准和法律原则,根据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法律权限和相应的法律程序,对法律的字义和目的所进行的阐释。①”
2.法律解释“只能是有法律解释权的人站在法律的角度,运用法律思维方式,并遵循法律的客观性、合法性以及合理性等原则所进行的有法律约束力的解释,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和被解释的法律一样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②”
3.“所谓法律解释就是指法官按照法律规范的意旨和法律精神,运用法律思维的方式,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对与案件相关的法律和事实的意义所做出的阐明。③”
无论是哪一种法律解释在我看来都离不开对法律含义的理解、对法律语言确定性以及法律规则的规范性的探求。
(二)疑难案件法律解释必要性
疑难案件法律解释的必要性是由法律调整方面的特殊性以及对法律进行相关内容的解释所遵循的运作规律所决定的,它是完善我国立法方面的需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法律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这使得广大人民在理解法律条文的相关内容当中不易理解法律的含义和更好地守法,因此需要法律解释化抽象为具体,变概括为特定。
第二,由于人们在认识能力、认识水平以及利益与动机方面存在差别,受个人意志的影响,不同的人面对同一法律规定会相应的做出不同的理解,尤其是对法律规定中的一些专门的法律术语会相应的做出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第三,由于我国当前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国的法律还不完善,在立法这个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立法缺憾,这就更加的需要进行法律解释来弥补立法的缺憾。通过法律解释能够有效的解决法律的稳定性、社会发展的迅速性和不协调发展间的矛盾。
(三)法律解释的特征
说起法律解释的特征,在这里我主要是从与一般的解释相比的角度来探讨法律解释的特征。与一般的解释相比,法律解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法律解释的对象是法律规定。法律解释的任务是要通过研究法律文本及其附属情况即制定时的经济、政治、文本、技术等方面的背景情况,探求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法律意旨。
第二,法律解释与具体案件密切相关。法律解释往往由待处理的案件所引起,法律解释需要将条文与案件内容的相关事实情况进行有机地结合。
第三,法律解释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性。法律解释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过程。
四、疑难案件中法律解释的方法
探讨疑难案件的法律解释方法,我们首先明确下法律解释的方法,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理解何为疑难案件的法律解释的方法。目前国内法学家最流行的分类是两种:一种分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两大类,另一种分为语义解释与伦理解释两大类,本文在这里主要介绍第二种分类方法。
(一)语义解释
所谓语义解释的方法,是指根据法律条文用语的字义、文义及语言的通常使用方式和逻辑规律来解释法律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文字解释、语法解释和逻辑解释三种。
文字解释是指针对法律条文所用的文字的含义来进行解释。根据其解释的尺度的不同,文字解释又可以分为三种:1.字面解释,即严格的按照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解释,既不扩大也不缩小。字面解释是法律解释中常见的一种解释,它能够准确的表达立法者的意图,再现立法的原意。2.限制解释,是指为了符合立法的原意,对法律条文做窄于其字面含义的解释。当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明显大于立法原意时,就需要运用这种解释方法。3.扩张解释,是指为了符合立法原意,对法律条文做出宽于其字面含义的解释。当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明显小于立法原意时,就需要运用这种法律解释的方法。
语法解释是指根据语法规则,对法律条文的语法结构、语言表达和标点符号等等进行分析,以便理解和阐明法律规范的内容和意义。
逻辑解释是指运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来分析法律规范的结构、内容、适用范围及所用的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对法律的确切理解。
(二)伦理解释
所谓伦理解释的方法,是指斟酌各种法学上的理由,依一定的标准或方法进行伦理论证,并以此来确定和阐明法律本义的解释方法。其特点是不拘泥于法律条文的文字,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色彩。这种解释方法根据其具体运用的标准和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1.体系解释,是一种联系法律整体的方法,指依据法律条文在法律整体中的地位进行解释,即根据法律的编、章、节、条、款、项之前后关联以及某一法律规范所属的法律制度、部门和体系及其地位和作用,来系统的分析、理解和阐明法律规范的内容和意义。
2.效力解释,指在解释时依据法律效力等级的高低,寻找法律内在意义的高级效力依据。
3.历史解释,指通过对法律规范指定时的历史背景材料的研究,或者通过将某一法律规范与历史上同类法律规范进行比较,来理解和阐明法律规范的内容和意义。
(三)社会学解释
这是一种联系社会效果的方法,指着重于社会效果的预测和衡量,以社会形势的变迁、社会利益的衡量、社会正义的情感追求等作为标准对法律进行解释。
可以这样说,社会解释学的核心是利益衡量问题,这里的利益指法官在案件判决之后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正是利益衡量使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当中引用了法律条文本身之外的社会学内容,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当中权衡各方的利弊后作出价值判断来指导对法律条文的解释过程。
五、疑难案件中法律解释的案例
疑难案件中法律解释的案例可以分为很多种,具体来说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由于法律语言缺乏规范性所造成的疑难案件的法律解释,法律规则没有进行明确规定的疑难案件的法律解释和规则规定相冲突疑难案件的法律解释三种。本文主要介绍由于语言解释不具体所引起的疑难案件——以“王海打假案”为例。
案情简介:1995年春天,山东某厂的年轻业务员王海来北京出差,他偶然买到一本介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书。他为消费者保护法第49条所吸引。为了验证这一规定的可行性,他来到隆福大厦,见到一种标明“日本制造”,单价85元的“索尼”耳机。他怀疑这是假货,便买了一副,找到索尼公司驻京办事处。经证实为假货后,他返回隆福大厦,又买了10副相同的耳机,然后要求商场依照消费者保护法第49条的规定予以加倍赔偿。商场同意退回第一副耳机并赔偿200元,但拒绝对后10副给与任何赔偿,理由是,他是“知假买假”,“钻法律的空子”。王海感到十分的愤怒。他相信自己的目的不是赚钱而是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因而决心继续战斗。王海的举动被新闻媒介披露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反响。他被多数普通百姓甚至被许多经营者当作英雄加以赞誉,同时也使制假售假者感到震惊。④
“王海打假案”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一大批学者纷纷加入了争议这个大潮流当中。不同的学者对此具有不同的看法,梁慧星教授认为即使采取社会学解释学的方法,用“打假专业户”的打假行为取代消费者自己的维权行为,对正在逐渐迈向法治的中国来说,究竟是福还是祸是很难预料的。依据法律的目的解释,如果坚持“知假买假”者不属于消费者这个观点,就没有充分体现强化对消费者进行保护的立法意图。本文认为,从保护消费者利益的价值准则出发,应肯定“买假索赔”行为适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从社会学解释出发能产生积极的社会后果,可弥补国家公权力的不足,是维护中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法的本质要求。
在疑难案件中,法律解释的过程不仅仅是事实判断和逻辑判断的过程,价值判断为法律解释提供了目标指南,只有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解决疑难案件。
六、结语
结合本文自己的所阐述的,可以清晰地发现疑难案件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疑难案件的法律解释在解决疑难案件的过程当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法官很好的利用法律条文审判案件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相信只要我国在制定法律的过程当中很好的完善疑难案件的法律解释,对推动我国法制国家的建设和有效的减少疑难案件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注释】
①郑成良.现代法理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350
②陈金钊.法律解释的哲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41
③陈金钊.法律解释及其基本特征”[J].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06)
④齐介仑:《打假王海又来了》,载http://www.nbweekly.com/news/people/201011/12996.aspx,最后访问日期:2014年12月22日。
【参考文献】
[1]梁慧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解释适用.民商法论丛(20卷):402
[2]王利明.消费者的概念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民商法学》.2002(07):32-35
[3]邱昭继.法律、语言与法律的不确定性[R].中国政法大学,2008:88-106
[4]褚国建.法制疑难案件议题的成因与理论路径[J].法制与社会,2009(01)
[5]沈仲衡.疑难案件的法律解释[D].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
[6]胡旭晟,蒋先福.法理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234-236
[7]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8]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张光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专业:法律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