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新闻写作能力的培养
2016-03-05王意明
王意明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新闻写作能力的培养
王意明
(作者单位:江西传媒职业学院)
新闻写作是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本文立足教学实践,分析现状、发掘原因,以期从加强“行业与学校”“校内与校外”“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视角,探索培养新闻采编制作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路径。
新闻采编制作;新闻写作;能力培养
2004年10月,《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出台,标志着在高职层面,新闻专业被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所取代。通过三年的教育,让学生获得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与制作等基本专业技能。新闻写作能力作为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必备的基础性专业技能,对学生胜任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等领域的新闻传播工作极为重要。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新闻写作能力一直是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的一个“短板”,如何培养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依然是一个难题。
1 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新闻写作能力培养的现状
作为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写作能力的教学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在一年级开设了《专业写作技巧》,二年级开设了《新闻采访与写作》等多门针对性课程。
在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新闻写作能力的培养上,也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指出:“新闻学教育存在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首先指出的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虽然在教学设计中,有明确提出实践的要求,但由于缺少实战平台,学生的实践大多是模拟或者是老师布置写作练习的形式,缺乏真正的实战。其次,课堂教学方法不够灵活,仍大行其道。传统的“广播式”教学,老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坐在台下,以教师中心,以板书和多媒体为主要手段,向学生灌输式传输知识,课堂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学生专业定位不够清晰,自我要求不高,存在部分学生以“不会写”“写不出”“不从事专业工作”为由,对新闻写作课程采取一种应付和对付的心理。第四,教学的持续性不强,不少学生反映“课程一结束,就不写新闻了,有时候一两个学期一篇新闻都没有写过。”学生新闻写作能力的锻炼与提高随相关课程的结束而停止。
当前,虽然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新闻写作能力的培养得到了各院校的高度重视,但其教学效果、培养质量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2 原因探究
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新闻写作能力的培养存在一些不足也有其原因,归纳起来说,笔者认为有主观和客观这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
从主观上来说,就是教学的主体,即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意识和主体能力都存在不足。教师层面,新闻采编专业开设较晚,教师水平有偏差,大部分专业教师都是从学生到学生,缺乏一定的新闻媒体工作经验,以笔者所在学校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为例,70%的专业教师都是从学生到学生。此外,随着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招生人数的增加,教师资源紧张,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很难有过多时间去主动提升对一门课程的研究;从学生角度来说,高职学生底子较差,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够,学习习惯不够理想,而新闻写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要求;学生对专业认识不足,学生报读某个专业,很大程度上都是经由家长选择或者老师推荐,而自身对专业并不十分的熟悉。
从客观方面来讲,学校与行业的互动交流不够,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缺乏与行业的充分互动,如受制于课时费的不高等原因,很难邀请到相关行业专家到校兼课,到校指导学生新闻写作实训;同时,学生缺少校外媒体实践平台,受制于题材与写作水平,学生采写的新闻稿件难以在新闻媒体上发表等。
3 “三个结合”培养途径
3.1行业与学校充分结合
加强行业指导,是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落实到新闻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要想发挥好行业的指导作用,首先,加强校媒合作,充分发挥媒体单位的指导作用,让行业参与学校教学,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媒体资深和骨干专家来校客座讲座,聘请行业记者、编导担任新闻写作实训指导老师,弥补校内师资不足、教师缺乏新闻媒体工作经验的缺陷。其次,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把一些新闻媒体单位建设成为学校长久有效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拓宽平台。最后,与一些媒体单位,尤其是网络新闻媒体单位达成长期、有效的用稿合作协议。由于种种原因,高职学生或多或少存在“投稿无门”“投稿不用”的尴尬,与媒体单位达成用稿合作协议,让学生采写的新闻稿件得以刊登。
3.2校内与校外充分结合
把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充分结合起来,鼓励把课堂延伸到校外。“learning by doing”已经成为新闻教育的共识,本科高校学生新闻写作能力的培养都高度重视校外课堂的建设,如清华大学的“大篷车新闻学课堂”,把学生拉到远离课堂的校外,进行具有实战性质的采写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写作教学更应加强这方面的认识,适时开展一些校外课堂。如果学生的新闻采写不去挖掘社会中的一些写作题材,只停留在校内进行实践,那么学生的思维就很容易被禁锢,极易造成学生只会写作“三段式”的校园活动新闻。
3.3教师与学生充分结合
教师与学生充分结合,笔者认为,要把教师的自我提升和指导、服务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针对高职新闻写作课程教师缺乏新闻媒体从业工作经验的现状,这就要求教师要主动利用节假日时间,深入媒体单位学习、提高,增强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其次,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45分钟,提高学生对新闻写作课程的兴趣。传统的“广播式”教学难以适应当前要求,教师要多挖掘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尽可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用教学方法,多与学生分享优秀的获奖新闻作品,引导学生从写作方法、结构安排、新闻点的选择等多个方面去分析文章,增强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交流,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品评来提升学生的新闻领悟能力。
其次,要多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的写作练习。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会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在课余时间从事新闻的写作,对于学生提交的写作练习,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给予学生辅导,针对写作较好的作品,教师要主动为学生联系媒体单位,发表学生的作品。
最后,针对学生基础较差,知识面较窄,学习主动性不高的部分学生,教师要主动为学生制定相关的阅读任务,定期督促和检查学生读书笔记,引导学生充分应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应用能力。如果学生不广泛涉猎各类知识,就很难写作出优秀的作品。
4 结语
新闻写作能力作为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要掌握的重要专业技能,它对于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都将产生深远影响。而当前,新闻写作能力依然是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的一个“软肋”。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需不断探索新闻写作能力培养的方法,因此,我们仍将继续探索,努力提高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的新闻写作水平,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技能型新闻专业人才。
[1]丁柏铨.略论新闻采访写作教学[J].青年记者,2006(23).
[2]马晓红.新闻教育与新闻写作能力培养[J].长春大学学报,2006(6).
[3]蒋海文.影响大学生新闻写作能力提升的因素及其突围路径[J].科技资讯,2014(12).
[4]吴良勤.高职高专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以江苏地区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为例[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5]徐可晶.湖南省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