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式朗诵和表演式朗诵的异同
2016-03-05马正直
马正直
孙文庆
播音式朗诵和表演式朗诵的异同
马正直
(作者单位:湟源县广播电视局)
本文从播音员与作品,播音员与文稿作者,播音员与作品中人物的刻画,播音员与作品的表现力度等几个角度总结了两种朗诵艺术的区别和分野。
播音式朗诵;表演式朗诵;有声语言再创作;风格与程式
1 发现两种不同的朗诵风格
在播音主持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朗诵题材,而在朗诵过程中,“播音式”和“表演式”的朗诵风格也逐渐显现了出来。在新闻行业里,“播音主持”的概念也发生了大的变化,如今的播音主持工作已经成为一个多元化的集合体。更多意义上是对播音主持在面对不同环境、不同题材、不同受众时的表达形式的一种概括。所谓表演,如果放在本文中来看他其实和播音主持艺术一样,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不同于播音艺术的传播意义,更多地偏向于欣赏或者是娱乐。表演艺术更多意义上是指在肢体动作,声音语言等,由于这种形对语气和情感更加直观强烈的传达,所以就媒介或者形式而言也更加多样化。表演不限制地点,但对于受众的要求更高,它更适合于直接面对观众,可以与观众产生互动和共鸣的场合,如戏剧、舞蹈、唱歌和演奏等。这里所说的表演式朗诵也是表演的一种形式。
而“表演式”朗诵则是指在传统意义上的播音之外,再加上一些“表演”元素在其中,从而使其“表演”的风格和艺术感更加突出。同样,这也是对展开对“表演式朗诵”把握的逻辑起点。
2 诗歌朗诵中两种朗诵风格的区别
在诗歌朗诵过程中,“播音式”和“表演式”朗诵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诗歌朗诵中,最常见的就是整首诗词或是一段诗词中,某个相同的韵母或相近的音节会有规律的,反复出现,使整首诗词更有韵律,诗词的声音更加和谐,读起来也会因为其前后配合,优美的韵律而让读者产生共鸣和美的享受。这种韵母相同或是音节相近的形式我们就称之为诗词的韵脚。这也是诗歌之所以吸引人的最基本元素。
而在具体实践中,“播音式朗诵”相比“表演式朗诵”,其对诗歌中韵脚的朗诵语气会相对较为淡化。在对文字的艺术在创作过程中,“播音式朗诵”更多的是按照文本去出发,而“表演式朗诵”则更多的去从表演出发,情况不同,真正落到具体的关于韵脚或者关于段落等,存在的差别,正是由出发点造成的。
3 叙事类作品中两种朗诵风格的区别
再来看一些叙事类作品。叙事类作品中使用最多的叙述语言,一般是作者以自己的角度讲人物带入情节之中创作时所使用的语言样式,人物语言是指作者在作品中为某个角色所添加的属性。在播音的过程中,由于对作品中基本属性的规定,朗诵者对稿件用有声语言进行二次创作时,就使语言表达成为一种感情的转述,所以,对作品中的叙述和人物的基本属性,并不会像表演式朗诵那样进行过多的刻画。
那么怎样体现出叙事作品中人物的“个性”让每个角色都更加鲜活的显示在受众眼前呢?这里就需要朗诵者对于人物的理解和把握了。“播音式”和“表演式”则存在一定的区别。表演式播音中,会为了更贴近人物,朗诵者通常将自己带入人物所处的环境之中。但朗诵者的社会关系不同,他的社会角色也是不同的,在通常的作品中我们认识到,朗诵者本身会带有他的角色的定位的去理解一篇文章一首诗歌的。这一点在央视主持人倪萍的身上尤其明显,在成为一名真正的主持人之前他是一名话剧演员,话剧演员的特色是声音的明亮,非常注重对于角色的扮演,所以倪萍的朗诵更多倾向于对角色语言的把握,而说这个角色的语言,表达这个社会角色内心想说的话。有非常明显的任务特征。所以,社会角色对于朗诵者朗诵其实就是戴着脚镣跳舞,你很难跳出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去诠释一个作品,这是一种艺术的限制,可是另一方面他就是艺术丰富性的源泉。
朗诵者自身的人格魅力或者性格特征,会影响他对于作品的理解的,进而直接影响其情感表现。在朗诵同样一篇文章时,有的主持人表现方式可能是高亢的,而另一些主持人则会选择低沉的表达感情方式。事实上,无论是剧本的写作,还是新闻采写的活动,都注重一个情字。不同的朗诵者对于感情的把握也是不同的。
4 如何运用好两种朗诵风格
诗歌朗诵者对诗歌的二度创作,需要朗诵者充分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对诗歌本身进行深刻的体会和揣摩。朗诵者对于文字到语言过程是一个“由心到声”的过程,在这一创作过程中,理解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感觉自然也会不同。而不同的感觉,也会使不同的受众产生不一样的体验。例如,《将进酒》这首诗是作者在与朋友饮酒时沿用乐府古体所做,字面上看是作者在宣扬纵酒行乐的一首诗。所以很多朗诵者在朗诵时都会尽量使用豪迈的语气,在到高潮部分时,“朗诵”却也变成了“呐喊”。然而,过犹不及,所谓的豪迈之情如果仅仅使用如此表面的表达方式,不仅不能表达作者的豪迈和愤怒,反而使整篇作品的美感因此大打折扣。所以,对于两种朗诵形式的运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之中多多实践和揣摩,从而使自己的工作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1]齐越.朗诵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4.
[2]哈艳科.新闻传播学前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电视媒体出镜记者的角色扮演与角色类型转换
孙文庆
(作者单位:长白山广播电视台)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我国各个领域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如今新闻媒体的形式也多种多样,目前,对于现场直播新闻中记者的表现,社会各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对记者的报道内容和形式较为满意,而有些人却对其嗤之以鼻。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简要介绍了有关电视媒体出境记者角色扮演方面的内容,以及电视媒体出镜记者角色类型转换方面的内容,以期为电视媒体出镜记者今后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电视媒体;出镜记者;角色扮演;角色类型;转换
如今,电视新闻在人们的生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出镜记者作为能够主导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表现直接影响到电视新闻的整体质量。尤其在当今社会中,消息传播途径广、速度快,人们的舆论也会对出镜记者造成很严重的影响,因此在电视新闻中出镜的记者应时刻注意自身形态和语气。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记者的具体表现有着很大差距,这主要是与出镜记者的直播报道方式和内容有关,因此如何做好记者的角色扮演和角色转换已经成为了电视新闻界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 电视媒体出镜记者的角色扮演
1.1角色期待
出镜记者的角色期待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出镜记者本身对自身综合情况的期待;二是受众对出镜记者各方面的期待。出镜记者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都希望自己的报道更加有吸引力,自己在镜头前的形象、状态等多方面都更完美,相同的,受众也希望自己看到的新闻直播内容是非常有意义的,是符合自身对新闻记者整体形象的认知的,不难发现后者对于电视新闻质量来说更加重要,一旦出镜记者在现场直播时的某些话语或行为使受众不满,则可能造成大范围的舆论攻击[1]。
1.2角色学习
角色学习是一项较为繁琐的事情,并且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其需要不断的积累经验,也要对受众提的意见进行分析和改进,而相较于此环节而言,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是最有效的方法,通过现场采访可以使记者更快地掌握访谈技巧,也能够使记者更快具备现场判断能力。同时,很多优秀的出镜记者也是其学习的榜样,可以通过常常观看其报道视频,将其中的技巧巧妙应用到自己的采访和报道中。
1.3角色实践角色实践是三个阶段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因为综合了角色期待和角色学习的内容,所以需要将其成功转化为实际行为。但角色实践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现场直播新闻环节中,很容易因为紧张或其他因素造成失误,因此角色实践也是需要不断历练,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最终完美地完成报道任务。在此过程中,出境记者自身的领悟力和应急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2]。
2 电视媒体出镜记者的角色类型转换
2.1普通人
受众希望看到的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记者,而不是冷冰冰的报道机器,因此在进行现场采访和直播报道时,出镜记者首先应将自己当作普通人,有对现场情况的直观感受,并能够适当地表现出来,这样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引起受众共鸣,如此不仅可以使直播报道更有吸引力,也能使出境记者受到大家的认可。优秀的出境记者是可以通过自身的语言表述和情感表达将报道“做活”的,我国也不乏有这样的优秀记者,其报道的感人新闻除了使当事者潸然泪下外,也能充分感染到其他受众,其坚持的理念一直是“记者首先是人,其次才是记者”,此种观念也广受大家认同[3]。
2.2职业传播者
由于出镜记者的职业特殊性,其大多数情况下均需要扮演专业的传播者角色,因此在没有特殊情况发生时,其必须依靠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将新闻内容完整、完美地报道出去。为了完成此项要求,出镜记者需要克服很多心理障碍,如恐惧、同情等普通人都会有的情绪;同时,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将现场发生的事情及目前的状况做详细的陈述和分析。此外,现场直播中采访环节也极为重要,为了能够尽量不刺激到当事人的情绪,出镜记者应尽量将问题进行综合和缩减,以一定的技巧提出问题,并及时将被采访者的回复回馈给受众。值得注意的是,出镜记者必须摆正自身心态,采访态度不可存在因人而异的现象,更不可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
3 结语
电视媒体出镜记者的角色扮演和角色类型转换,对于现场直播新闻的整体质量有非常大的影响,作为优秀的出镜记者,应能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角色转换,若能在其中合理带入适当的情感表达,则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使受众产生共鸣。但在当今社会中,依然存在记者角色问题的争议,如在工作过程中是以完成任务为主,还是应根据实际情况暂停报道,此争议虽然在几年前引起过很大的争议,而如今人们也已经基本统一了思想,即在极特殊情况下,记者可以适当将工作放下,扮演其他更有意义的角色。
参考文献:
[1]赵静.试论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的重要作用[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11).
孙文庆(1988-),女,吉林龙井人,本科,助理记者,研究方向:电视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