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下的边疆区域文化传播特征
2016-03-05王娟
王 娟
大众传媒下的边疆区域文化传播特征
王 娟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大众媒介区别于广播媒介、纸质媒介,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在国家的助力下,大众媒介迅猛发展,边疆地区电视、网络的用户数量逐年攀增。而就在大众媒介的影响下,边疆区域性性文化传播呈现出多元性、现代性、交互性、不对称性、不均衡性和差异性等特征。
大众传媒;边疆;区域传播
大众传媒,即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边疆区域的文化传播打破了之前广播传媒、纸质传媒的局限,使其传播机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播机制的变化带了文化传播的新格局,这主要体现在文化传播的特征之上。
1 文化的多元性
从最基本的传播模式——拉斯维尔的“5W”模式上看,大众传媒的不断普及和发展使得五个传播因子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播。传播效度的加强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了解,文化的相互理解到达一定的度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文化尊重,有了文化尊重民族之间才愿意进行文化交流,民族文化的交流最终使其边疆区域文化从单一走向多元,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在中越交界的云南省河口地区。河口与越南一河之隔,并且有彝族、瑶族、苗族、壮族和回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在纸质媒介时代,因媒介素养问题,不同的民族接触媒介的能力差异是很大的,主体民族彝族和瑶族对其他本地区少数民族的了解少之又少,但是到了大众传媒时期就不同。大众媒介较之于纸质媒介的优点之一就在于它降低了接触媒介的文化限制,人人都可以进入到媒体世界中,都可以展示自己的民族文化。大众媒介通过声像也让相对陌生的少数民族文化变得更为生动有趣,使人们便于理解和接收,这大大加速了多个民族文化之间的流通。
简而言之,以声像为特点的大众媒介以其独特的媒介特质使边疆区域文化传播从传播模式和方式上发生了本质变化,这自然而然的使其文化打破了固有的区域定势认知,而是显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元。
2 时代烙印下的现代性
现代性,是大众传播时代下民族文化传播的一大变化。大众传媒时代的人们无不跌入新媒体的世界,享受着云计算与大众传媒技术的福利,少数民族同胞也不例外,麦克卢汉所述的“地球村”因新媒体的出现而成为了可能。无论是什么类型都区域文化都具有区域文化的两面性:优良性与局限性。其优良的一面,促进着区域的发展;其局限的一面,则延缓、阻碍着区域的发展。此外,还有区域文化的现代性,即日渐明显的大众传播色彩。这就使边疆区域性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外部因素对其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如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媒语境下的民族文化传播信息量大,传播主体多元化,渠道增多,带有明显的自媒体特征。民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权威性的转变。搬到大众传媒之上的藏族文化具有空前的开放性,沐浴藏文化的藏族同胞及对藏族感兴趣的族外友人都可以对藏文化发表自己的见解,“活佛”不再是藏文化的权威性人物,藏文化研究者、学者的观点和想法也会受到质疑,而网络就是避魔,避魔就是网络。
3 主体的交互性
交互性是民族文化传播的本质。没有交流与互动,传播就只是单向度的,而绝对单向度没有任何反馈的传播是不存在的。即使在信息交流不发达的石器时代,先人们为了交流各自民族的文化都会于石头、贝壳、树木等物质上留下符号,期待与其他族群的人或者自己的后辈进行交流,更不用说在大众传媒时代下持续发展的自媒体文化传播过程中,交互行为的频繁度和普遍性。
在大众传媒语境下,民族文化越来越开放,这得益于民族文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无论是少数民族还是非少数民族,都既可以在网络上作为传播的主体,也可以作为文化传播的接受者。值得注意的是,交互性会引起的传播信息失真,特别是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
4 不对称性、不均衡性、差异性
该三个特征虽然具有重合的意味,但指代的内涵却截然不同。不对称性是指具体传播文化行为在传播过程中并非一一对应的。不均衡性强调的是空间与地域上的文化不平均性。这里的差异性强调的是民族文化的差异,如性别、年龄和民族等的不同。广义上的“差异性”涵盖了不对称性和不均衡性。我们知道,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不同的地区和国度,由于文明起源的不同,社会制度的不同,国力状况的不同,生存方式的不同,因而在文化的发展层次上、态势上会出现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既有微观上的差别,又有宏观上的差别,两者都属于量的差别。
此外,文化价值的功利性也是大众传媒下的边疆区域文化传播特征之一。民族文化传播的功利性显现于商品经济社会,在以“注意力经济”为生存支柱的大众传媒语境下,文化的功利性无处不在。其弊处许多学者论述不少,但在商品经济时代,文化的经济价值或者说有用性成为文化延续的力量源泉。这种文化的新的生存方式对于边疆区域文化来说,或许是文化传播难得的际遇。
[1]雪莉·贝尔吉.媒介与冲击—大众媒介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