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少儿电视媒体的受众互动
2016-03-05卓益
卓 益
新媒体环境下少儿电视媒体的受众互动
卓 益
(作者单位:广西电视台)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传播的普及,给当前的电视媒体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以少儿电视媒体为例,探究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抓住机遇开展受众互动,提高节目质量,为当前的少儿电视媒体的发展提供借鉴。
新媒体环境;少儿电视媒体;受众互动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传播已成为当前信息传播的主流,传统电视节目要发展,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电视,用节目连接用户,将单一的电视节目打造成一个以节目为核心的互联网生态体系。广西电视台公共频道的定位是以少儿节目为特色的综合性服务频道,不仅拥有丰富的少儿资源,并以此为依托,创造了《星星乐》等王牌栏目,而且有自己的卡通形象代言人“星星仔”,还针对少儿受众群体,量身打造了亲子体验营、小主播圆梦计划、广西少儿春晚等大型赛事活动,努力开拓少儿市场。
在移动互联时代以“电视+互联网”的模式,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打造一屏为主,多屏互动,尝试电视电商,变现用户价值,打破传统商业链条,将产品直接推给观众,致力于深耕本土市场,升级改造传统媒体,努力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内容制造与广告营销融合的“电视+互联网”生态。少儿电视媒体主要针对于少儿人群开展,少儿对于电视节目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娱乐性要求也相对较高,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高与少儿受众的互动质量成为当前各电视台抢占市场的关键。本文结合工作实践,主要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少儿电视媒体的受众互动路径。
1 丰富信息收集渠道,了解受众需求
传统的媒体环境中,电视媒体与受众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导致电视媒体不能有效地把握受众的心理需求,设计的电视节目与受众的需求出现不一致,降低电视媒体的工作质量。在当前的少儿电视媒体工作中,了解受众的需求是指导工作的重要基础。新媒体具有共享性、实时性的特点,因此,在当前的受众信息收集工作中,要注重对受众需求信息的采集。可通过微信、微博和贴吧等社交平台收集少儿受众对节目的相关意见、建议,对于年龄偏小、对社交平台操作不熟练的少儿可采用电话反馈、热线参与等方式[1]。同时,在收集受众信息的过程中注意对受众提出来的建议、意见进行及时回复,实现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保障互动效果。采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收集受众的信息,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少儿受众的需求,为当前乃至今后的频道工作提供发展方向。
2 以少儿的特性出发,创新互动内容
在新媒体环境下,少儿接触到的电视节目更多、选择范围更广,少儿对于节目的要求也就越高。在市场经济下应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开展经济活动,而在少儿电视媒体节目中则应以孩子的特性出发,获取孩子对节目的认可,提高节目的收视率[2-3]。大多数孩子喜欢有趣、生动的动画形象,喜欢简短、有趣的频道口号,这是少儿受众的普遍特质,因此可抓住少儿的喜好与少儿进行有效的互动。针对于少儿群体喜欢小动物的心理,少儿电视媒体可在移动客户端设计一款宠物养成互动游戏,设计各种形象可爱的动物,少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饲养的宠物,通过饲养升级、好友互动及有奖活动等手段吸引少儿参与积极性。同时,在游戏的有奖活动中,结合频道的相关信息,提高少儿对频道节目的关注度、认知度,实现少儿与频道的有效互动。此外,该互动游戏能够培养少儿对动物的爱心、认知度,增加少儿与其他同龄用户之间的互动,寓教于乐。或者还可以设计一档关于传统节日的节目,在节目中增加短信、手机互动环节,邀请少儿积极参与节目中的有奖竞答,增加互动效果。互动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少儿的参与热情,还能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少儿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
3 开展线上线下活动,提高互动效果
在新媒体广泛应用的环境下,除了要开展线上的活动之外,还应开展线下互动,线上线下同时开展、相互促进,提高互动效果[4]。开设一档关于传统节日的节目后,可设计周边的产品、进行相关的活动等。例如,该期节目讲述的内容是端午节,则可在线上发起“如何过端午”“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的微信、微博、贴吧等的话题讨论,鼓励少儿讨论自己家是如何过端午节的,提高话题讨论度;而在线下则可设计端午节的小饰品进行售卖、组织小朋友一起包粽子或者给孤寡老人送粽子等丰富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等一系列的活动,可以有效提高节目的影响力。少儿在积极参与互动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实现少儿节目寓教于乐的目的。
4 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实现媒体立体传播与少儿受众的双向有效互动,围绕用户体验生产有温度、有情怀的节目;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收视习惯、情感倾向,将节目多维立体推送给用户,用互联网思维改造电视,用节目连接用户,将单一的电视节目打造成一个以节目为核心的互联网生态体系。
卓益(1984-),男,广西贵港人,本科,助理编辑,研究方向:电视节目编辑。
[1]林秀瑜,徐福荫.媒介生态下教育电视新媒体互动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