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2016-03-05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1494(2016)01-0019-05
2016年1月2日上午,中共广西区委党校举办了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家论坛。常务副校(院)长胡建华出席并主持论坛。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董振华教授,《光明日报》社理论部主编曹建文,《人民日报》社理论部编辑、记者李林宝,中央党校研究室内参处处长薛伟江等专家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了精彩发言。出席论坛的领导还有:副校(院)长李彦明、唐秀玲;校(院)各教研部及部分教辅处室30余人也参加了论坛。
胡建华首先致辞并作重要讲话
他说,今天我们开启了我校2016年的第一次专家论坛,很有意义。论坛有两项内容:听取各位专家发言和自由交流互动。其目的:一是趁着专家百忙之中来我校指导的难得机遇,通过聆听精彩发言、交流互动,向专家学习。专家对理论热点、新的资讯和对中央精神的把握都是很准确的,通过向专家学习有利于我们老师备课;二是各位专家结合不同的、各自的工作,谈谈在学习、授课和撰写理论文章及咨政报告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对于我们的智库建设也很有帮助。
董振华就深入理解和把握五中全会精神,作了精彩的主题发言
他说,五中全会是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它贯穿科学发展这个主题。这一主题贯穿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由之路。指导思想贯穿一个核心,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实践。五中全会提出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六大原则,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比如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际上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它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全过程的灵魂。如果人民的主体地位,即为大众人民谋福利这个核心灵魂丢掉了,那实际上就已经失去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不能称为马克思主义。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等,都是为了协同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
董振华指出,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原来都曾经分别提过,但是把这五大理念一起提出来,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定位特别到位,是针对短板提出的。比如,创新这个理念,就是针对我们发展长期主要靠投资拉动、靠生产要素驱动,而不是主要靠创业驱动这样一个短板提出来的。协调是针对我们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而提出来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全面肯定是协调的。全面就是一个都不能少,包括每个部门、每个地区、每个人都不能少;一项都不能少,方方面面,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一项都不能少,少了一项不叫全面小康。时间也有限制,五年全面建成小康,是特定时空概念。发展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但不平衡要在一定范围之内,超过了度就叫不协调,协调主要是结构合理。绿色发展,针对的是发展的环境代价太沉重,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紧张这种危机而提出来的。开放,是针对在某些领域开放还不够这个短板,共享也是针对广大人民群众还没有充分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个短板提出来的。中国现在是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超过了三分之一,美国才17%。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而关键问题是发展成果有没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和充分共享。共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的追求,共享有两个层次:国内共享和国际共享。国内共享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发展目的是要大家在发展的基础上,充分感到公平和正义。马克思主义有两个根本的价值维度:第一个是发展的维度,即生产力的标准,正如邓小平所说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首先是让大家过上好日子。邓小平还说,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第二个是价值维度,即公平正义。共享,首先得有共享的东西。经济学经常讲,先把蛋糕做大,没有蛋糕,不存在分配问题,没有什么可分的。但问题是蛋糕做大之后,让大家都感到公平正义,让每个人都获益,这里面就涉及到共享,涉及公平正义。另外一个层次是国际共享。中国的发展和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的发展,具有共性的规律,也有个性的特点。共性,是人类社会发展每个阶段都具有的特征,发展都是有代价的,包括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不要仅仅看到机遇,还要看到危机和挑战。除了充满自信外,还应具有忧患意识。新常态,旧办法不灵了,那样的发展模式已经达到了边际效用,或者说,按照那样的方式已经达到极限了。那么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现在需要变了,不变的话已经没有出路。如果说新常态具有机遇的话,这个机遇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强调问题倒逼的机制,我们现在必须要改变。比如,产能过剩,所有的产能都过剩吗?有些产能严重不足,但靠投资拉动,像原来的生产方式那样的产能是过剩的,是相对过剩,相对过剩就是危机。西方应对危机主要的方法是战争,军事战争和货币战争。现在中国也面临这样的危机,我们如何应对这样的危机?通过开放。这种开放,就是要共享,要让国际参与中国发展,让他们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让他们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合组织等等都有这样的意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如果把我们过剩的产能转移出去,有利于我们有效应对新常态。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旧的驱动力的作用有所放缓,在国内来讲达到边际效应,通过转移到国外让它继续发挥作用,把发动机由国内转移到国外,通过拉动效应为转型提供空间和新的动力,给我们提供时间。我们原来的发展方式在中国的作用逐渐缩小的情况下,把产能转移出去在国外继续发挥作用,用时间换空间。同时把问题也转移出去,为科学发展提供了外部动力。怎么人家才配合你、积极参与呢?这就要共享共赢。就像我们当初接纳世界产业转移机遇一样,我们同样能把这个产业转移到国外去。
董振华认为,五个发展理念可以区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本质特征是创新。根本动力要靠创新驱动,本质也是创新。发展要解决的矛盾就是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所有发展问题,包括人与自然关系危机,全球的一系列问题,都是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逻辑上无非是两种方式:一是控制人的需求,二是提供新的供给。控制人的需求这个有没有用?我们不能一概否定。在市场机制下,资本的本性必然会造成人的欲望的膨胀,人们对使用价值的追求异化成对价值的追求。我们知道,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使用价值的追求是有限的,但问题是一旦异化为对价值的追求,那就无限地膨胀了。而资本主义的问题是,很多消费实际上远远超过了人们本身对使用价值的追求,造成了人的欲望的无限膨胀。通过对欲望的遏制来解决危机,确实是路径之一,但并不是根本路径。根本路径还在于创新,通过创新提供新的东西,比如对事物属性新的发现、对规律新的应用,来缓解和遏制矛盾。这是一个不断的过程。因为需求不断增长,那么怎么办?就要通过创新来解决。所以,它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创新是什么?按照熊彼特的观点,是创造性的破坏,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讲的发展的本质是一样的。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消亡和新事物的产生,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而这种创新包括方方面面,科技的创新、自我的创新、文化的创新等等,来提供各方面的资源,提供供给。
第二个层次,科学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主要特征是协调、绿色、开放。怎么实现科学发展,也是基本条件。
第三个层次,发展的价值和目的是共享。这个共享实际上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是一脉相承的,是一个问题的不同表达。我理解的五中全会的精神就是中国在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怎么通过科学发展实现民族复兴,它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的一个战略谋划。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事关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于五中全会精神的宣传工作,报刊理论文章撰写的基本要求,以及选题和方向等问题,曹建文作了精彩发言
他说,党报的理论文章,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第一,要以新闻为前提。报纸注重新闻宣传,时效性、新闻性是报纸必备要素,这也同样体现在理论文章中。新闻要素不一定非得是今天或昨天发生的新闻事件,也可以是一些重要文件精神,一些属于理论问题的重大争议等,都可以作为文章的引文。如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的很多观点,一些重要文件,像五中全会,像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讲话中的很多观点,都是可以写成文章的,关键是要抓住问题点。这是报纸跟期刊有点不太一样之处,报纸更注重新闻性。
第二,要以科学全面为原则。为什么要科学全面?拿怎么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搞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现在比较明显感觉到,传统文化的春天来了。这确实没有问题。但是,也有个别搞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误认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不是有一些变化,于是搞了什么“引儒入马”“儒化社会主义”“儒化共产党”,等等。我认为这是没有科学全面地理解总书记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屡次谈到传统文化的时候,其实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我们要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个优秀的定义在前面,并且屡次强调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绝对不是说将原来古老的东西随便换一个说法就来指导我们现在的实践,这肯定是有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华传统文化当然是很重要也有很多优秀的东西,但它的根还是建立在农耕文化、自然经济的基础上。现在我们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果按原来的农耕经济和自然经济上产生的思想来指导市场经济的实践,那就行不通。因此,大家在写这方面文章时,要全面理解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第三,要以中央精神为准绳。报纸的理论文章,特别是党报党刊的理论文章,有时候确实带有一定的导向性,所以在处理上,特别是在有关观点的处理上,我们是极其谨慎的。这就是由党报党刊的基本属性决定的。作为党校的老师,有个怎么样架好“天线”的问题,不认真、不全面准确学习中央的文件精神,你写出来的文章就很难刊发。理论观点既要加“天线”也要接“地线”,首先是要架好“天线”,即中央精神的掌握,这在我们日常审稿中把关把得比较严。
第四,要以学理为支撑。理论文章一定要有理论分析和阐释,这是理论文章的基本要求。
第五,要以问题为导向。文章要有深度,也一定要有问题意识,一定要针对某个问题或者某个问题的某个方面来写这篇文章。
关于党报党刊下一个阶段基本的选题和方向,曹建文说,一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这是当前最大的宣传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比较多,并且每一次讲话都有一些新的观点,从写文章的角度来讲,他的每一次讲话都可以挖掘一些选题。二是中央的有关精神和中央下发的相关文件,中央的重大会议,像五中全会精神肯定是宣传的重点,包括刚刚召开的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也有很多选题。三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我一直强调我们写理论文章一定要认认真真领会中央文件,中央文件实际上每一个字,如十八大报告,是经过很多专家长期严密地研讨以后形成的文件,每一句话都是有所指向的。希望今后大家多多支持也多多指导我们的工作。
李林宝重点介绍了人民日报理论部的一些情况
他说,人民日报理论部承担的版面分为三个板块,即理论版、学术版、观察版,总共7块版。理论版每周出5块,从周一到周五每天推出1块,固定在人民日报的第7版。理论版发表的文章内容主要是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普及、中央精神的解读阐释、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探讨,作者主要是领导干部,也有一些从事实际工作的专家。学术版在每周一推出,一周1块,发表专家学者的文章比较多一些,更侧重于学术问题的讨论,理论部还负责每周日的观察版。2015年的观察版,我们重点围绕当今世界经济、文化、科技等发展趋势推出了一系列专版,扫描全球发展现状和趋势,借鉴他山之石,探讨应对之道。2016年观察版重点策划现代化之路。实现现代化是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党的大会都会提到这一目标,但宣传的力度还不够。我们在2016年将重点策划一系列专版,分不同专题,从不同领域来探讨现代化发展之路。
在栏目设置上,理论版开辟的栏目主要有“人民要论”“大家手笔”“思想纵横”“热点辨析”“专题深思”等,2016年还要开一些新栏目:“新知新觉”“治理之道”。“人民要论”是理论版的头条,属于重头理论文章,主要刊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解读阐释中央重大会议精神、研究重大理论问题等内容的文章,作者为高级领导干部、权威专家学者。“思想纵横”“热点辨析”这两个栏目比较适合在座的老师们写。“思想纵横”栏目定位是,聚焦思想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这个栏目的文章都不长,字数为一千多字,具体要求是短小精悍、简洁明快、文风灵动,有较强的针对性、理论性、思辨性、启迪性。“热点辨析”栏目,主要针对一些关注度高的热点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从理论上做阐释、回答。这个栏目特别注重“辨析”,要求针对一些思想认识误区,或者一些不正确的认识、片面认识,进行辩证、辨别甚至是辩驳,指出认识为什么不对、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学术版是给专家学者开辟的一块园地,主要栏目有“学苑论衡”“大家手笔”“学科走向”“青年探索”等。“学苑论衡”专门针对一些重大学术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学科走向”关注某一学科当前的研究重点、前沿问题、发展趋势等,提要钩玄、分析研判。
在选题策划上,近期我们的宣传重点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经济形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严三实、“四个全面”、中国梦等等。如果大家对这些问题有深入思考、独到见解,欢迎大家结合上述栏目给我们撰写文章。
薛伟江就内参材料的撰写要求做了专题发言
他说,今天借这个机会,想简单地讲一讲关于内参材料(咨政报告)的撰写有哪些问题,以帮助大家了解和熟悉内参到底是个怎样的体例和要求
内参材料到底怎么写才能更符合内参的要求?我们经过归纳和总结提出两个方面24个字。两个方面指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24个字是在形式和内容上分别有三条要求,各4个字,一共是24个字。在形式上,内参材料要做到开门见山、言简意赅、逻辑清晰;在内容上,要做到问题抓准、分析到位、措施可行。
现在相当一部分人对内参不是很了解,大家都有一个困惑是怎么把内参写合格、写好。什么是内参?简单地说就是内部参考的材料。用一个形象的说法,内参就像是一份“奏折”。在国家治理过程中,作为领导干部也好,或者体制内部人员也好,你认为哪些方面有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怎么解决,你直接拿出你的意见和建议就可以了。
一篇文章拿过来如果文通句顺,说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存在的问题,而且最后也提出了比较有针对性的意见,那这个材料就是合格的。如果它还能做到开门见山,逻辑又清晰,措施又特别有效,那就是一篇好内参。内参一定要切合实际,分析的问题一定要抓准,最后提出的措施一定是要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决策咨询一定要参与大量的社会调研、理论研讨,反复的思想碰撞之后,由最基层甚至亲身参与过的人提出的意见往往是最有效的。当然,也不是说搞决策的一定是由不搞理论的人搞的。理论很重要,理论功底越扎实的越有潜力,将来在决策咨询上往往能发挥很大指导作用。
从内容来讲,一是问题抓准。有很多同志写了很多材料,写得也很好,但问题往往没抓准。社会问题是很多的,你这个聚焦是否聚到了中央最关心的问题上很重要。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2015年发的内参大部分是围绕当年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来进行组织和策划的。比如写关于意识形态的,那你就看当年的宣传工作会什么时候开,当年开哪些方面的宣传工作会,有没有专门意识形态的会议。所以说踩点很重要,聚焦问题也很重要。现在中央不断推出改革的新措施,新措施在实行过程中有没有问题呢,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呢,你观察到了什么,应该抓住这些大的问题,比较容易切题。二是分析到位。有些老师写理论文章有时喜欢自说自话,比如想说某件事情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完全可以直说,语言表达上要正常地表述、分析,尽量不要偏执、偏激。有的喜欢说“我经过多少多少年的研究认为”,话这么说就不一定合适,经过多少年研究和逻辑上的证据性没有什么关系,可以不谈。三是措施可行。有些材料我们看前面还挺有道理的,结果分析完就没了,提不出来建设性的建议。还有的提出来了,比如说反腐倡廉,提十点意见,一是机制二是考核三是……提全了,但全部都是很笼统的,这种指导性意见的东西、领导报告式的东西没有可操作性,你还不如集中说一点,比如说考核,你就说干部激励,怎么加强教育等,提出来的建议一定要可行,拿出来一二三,不能有虚的、空的、笼统的东西。
从形式上来讲,要开门见山、言简意赅、逻辑清晰。目前从大多数内参来看,首先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开门见山。老师们写材料,怕领导不理解自己的想法,先把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进行一个充分的论证。写东西要尊重读者,想想是谁在看你的文章,交代清楚就可以了,不需要长篇大论。开门见山,一上来就直接说明白问题,三四句话就说清楚,不需要经过很复杂的推论。其次要言简意赅,说话不要用太多的复杂句,就讲大白话,越白越好,越生动通俗越好。我们很多话用的都是采访调研中的原话,能不改的尽量都不改,不要让它变得过于理论化,那样读起来累,就跟看小儿书似的那样最好,清清楚楚,说明白就行。再次逻辑要清晰。大家现在写材料喜欢把逻辑清晰和一二三联系在一起,分段落分层次,其实这也不一定。文脉要通,适当地进行文字语言的转折,把它协调一下就行,不是非得用一二三,一段连起来读着很顺也行。总之,就是一个要求,读起来不累,一口气能读下来。一个内参最好能两分钟把它读完,而且不累,如果有可能的话一分钟更好。我们不限制文章的长短,我们做的材料长的有一万五千字,内容很充实,没有废话,小的也就几百字。
专家发言结束后,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总体布局、课程结构,对经典原著的理解和教学艺术等问题,董振华等专家与我校教师进行了交流。
最后,胡建华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本次专家论坛时间虽短,但收获颇丰。关于今后我校(院)的教学、科研、咨政工作,胡建华强调:一是要理清思路、明确目标;二是要创新载体、夯实平台;三是要强化合力、催生智库。
(根据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整理人:梁乐欣,李建良)
责任编辑 任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