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亲在延安宝塔山下的婚恋往事
2016-03-04滕久昕
滕久昕
父亲滕代远离开我们已经40多年了,母亲林一也已经离开我们8年了,他们在世的时候和普通老夫妻一样,相濡以沫,过着平淡而朴实的生活。但是,他们的青春和爱情却在战火硝烟的熏染下显得愈发灿烂,有关他们相爱的故事一直在流传。
1938年8月,一辆从新疆开来的汽车经过广阔的沙漠地区,驶向兰州。汽车驾驶室里坐着的是著名的中共中央领导人、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王稼祥,他是去苏联治病后回国的。车上载着一群刚从苏联回国的莫斯科东方大学八分校的毕业生,其中就有我的母亲林一以及王友、张松、罗云、朱光、张功成等人。后来,母亲曾经回忆说:“路上只有我一人是女同志,在那一望无边的大沙漠上,上个厕所都困难。”
在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一行人休息了几天,继续奔赴西安。到达西安后,他们受到八路军办事处负责人伍云甫的欢迎。小憩之后,汽车又沿着黄土高原上蜿蜒起伏的土路向延安驶去。这时,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司机着急赶路,换挡加速。在经过老山(距延安30华里,也称卅里铺)时,前面道路出现了一个大下坡,司机来不及减速,汽车猛然翻倒,滑向山坳。人们顿时发出惊恐的尖叫声,一场车毁人亡的惨祸即将发生。幸亏一棵大树挡住了翻滚的车身,汽车没有翻到下面的山沟里,母亲林一和其他人全部都被甩出车外,所幸只受了一点轻伤,有惊无险。
时任中央军委参谋长的滕代远最先得到老山的车祸消息,他立即组织车辆和人员携带食品和水前来营救,将王稼祥一行人接回延安。安顿好以后,滕代远来到驻地看望大家,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慰问和欢迎。在这群欢天喜地的年轻人里,滕代远一眼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认出那是东北姑娘林一。
林一祖籍是河北武邑县赵桥镇,因家乡连年受灾,其父刘润田一人来到黑龙江省谋生,后在依兰成家立业,先后生了几个女儿。林一1917年8月12日出生,原名刘书兰,曾用名王晶殊(东北抗日工作时)、李黎光(在苏联学习时),回到延安后才改名林一。1935年,18岁的她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党组织派交通员将她从勃利县送到密山县境内。接着,她经过一个秘密通道到了苏联,进入苏联东方劳动大学第八分校。在那里,她系统学习了中共党史、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军事情报、化装、译电等课程。当时在苏联参加共产国际七大的滕代远曾经给学员们上过课,眉清目秀、热情大方的林一,聪明好学,积极上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这次一见面,滕代远握住林一的手,笑呵呵地招呼:“又见面了!我们在莫斯科就认识了,是吧?”林一腼腆地说:“是的,首长!”
到延安后,林一被分配到中央特别工作委员会(简称特工委,是中央社会部前身)机要科工作。在此之前她先进入训练班学习。训练班设在延安的枣园,班长为白栋材,支部书记为罗青长。班上只有林一和周梅影两个女同志。枣园位于延安西北部,距城内有十几里路,园内种有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树林,环境幽雅,北边高坡上坐北朝南建有一排5孔大窑洞,其中4个分别住着社会部部长康生、秘书长王中、秘书处长黄炎堂、潘汉年(后是孔原),另一个窑洞是机要科办公室兼女宿舍,住着林一、金信和陈英。听母亲讲,那个窑洞高大敞亮,光线挺好,靠北面是一排土炕,可以睡4个女同志,靠南面分别对头排列两组4张小木桌。为了保密,用麦秸秆糊上报纸,立在两桌之间,干什么工作互相从不打听。3个月后训练班结束。
1938年9月29日到11月6日,中共六届六中(扩大)会议在延安桥儿沟中央党校召开。这时,时任特工委干部处长的陈刚通知林一到党校休息几天,当然不是参加会议。林一身体不好,患有贫血,滕代远曾经亲自为她寻找治胃病和治贫血的药品,托人带给林一。尽管公务繁忙,在中央党校参加会议的滕代远仍然利用休息时间,约林一到校外大路上散步,向她介绍自己的情况。早在苏联期间,就有人给滕代远介绍女朋友,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因为他不想留在苏联,急于回国工作。林一也向滕代远敞开心扉,说非常珍惜党组织派她去苏联学习的机会,下定决心,在学习中不考虑婚姻问题。滕代远很赞赏林一的观点,但是他说:“在国外学习不结婚是对的,现在已经回国了,是否可以考虑呢?”34岁的滕代远直截了当地提出希望和林一结成伴侣,并征求她的意见。林一表示要“考虑一下”。她十分理解滕代远此时的心情,对这位曾经领导过平江起义和开创、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老红军十分敬重。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与交谈,21岁的林一对滕代远有了新的认识,感情由敬重升华为爱恋,她希望滕代远能把烟戒掉。滕代远也一诺千金,从此再没有动过香烟。最后,林一表示同意,“就这样定下了终身大事”。
当冬雪飘洒的时节,组织上批准了滕代远和林一的结婚报告,有情人终成眷属。母亲后来这样回忆道:“婚礼很简单,在延安中央军委参谋部驻地王家坪,代远准备了一桌较丰盛的饭菜,约请几位熟悉我们、工作常接触的同志参加,大家边喝酒边吃饭,直到很晚才走。第二天早饭后,我就回到枣园。”父亲在回忆这段往事时,文字则写得很少,他写道:“1938年冬季,我与林一同志愉快地结了婚。”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年底,胡宗南部队进攻陕甘宁边区,阎锡山部队也向晋西地区的山西新军和八路军发起进攻,掀起了抗日战争爆发以来第一次反共高潮。时任中央军委参谋长的滕代远,在参与领导对日作战的同时,又以较大的精力投入到反顽斗争中。
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密切关注着山西事态的发展,在“晋西事变”刚刚爆发之时,就明确指出:“这次武装冲突表现着山西旧派投降日寇的表面化,其性质是对抗日的叛变”,要求“对叛军进攻绝不让步,坚决有力地给予还击”。当时,贺龙、关向应率领的八路军一二○师主力正在冀中对日作战,一时赶不回来;军事力量相比,我军力量处于劣势。中共中央一面电令贺龙率部火速返回晋西北,同时决定滕代远作为中央军委的代表,出征晋西北指挥反顽斗争。滕代远临危受命,临行前,他特地前往林一办公室,与妻子拍了一张合影。虽然是临别纪念,但从照片中他们的笑脸上可以看出父母亲对胜利充满了信心。
1939年12月25日清晨,滕代远携军委一局作战科长叶楚屏、参谋吴昌炽和十几名警卫战士,乘车匆匆离开延安,冒着漫天大雪,直奔晋西北战场。滕代远在《我的回忆》中写道:“毛主席和中央军委要我离开延安,前往晋西北地区,领导中共晋西、晋西南区党委。”“经过5个月的时间,大小作战数十次,消灭敌军3000多人,不仅粉碎了他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保卫了新军的革命武装力量,并且发展和巩固了抗日根据地的工作,成立了中共晋西北区党委。”
父母亲结婚之后,一直互敬互爱,有分有合,全力投入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工作之中。抗战胜利后,他们又参与了解放战争。解放后,又共同工作在人民铁道战线上,为社会主义建设埋头苦干。如今,他们先后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那张老照片仍能带给我们深深的思念。(题图为1939年12月,滕代远和妻子林一合影于延安枣园)
(责任编辑:吴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