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甘草酸镁与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肝炎的疗效比较
2016-03-04陈琳晶
陈琳晶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肝炎采取复方甘草酸苷和异甘草酸镁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于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我院接收的慢性肝炎患者,将入选者平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分别采取复方甘草酸苷和异甘草酸镁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实验组较对照组的肝功能指标改善程度更显著(P<0.05),同时在疗效上,实验组相对更优(P<0.05),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异甘草酸镁相比于复方甘草酸苷的疗效及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慢性肝炎;异甘草酸镁;疗效;复方甘草酸苷
慢性肝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临床治疗主要以抗炎保肝、抗病毒、抗纤维化等治疗为主。甘草类药物是临床常见的保肝药物,本文现对甘草酸类药物中常见的两种药物治疗慢性肝炎的疗效进行探究,作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80例于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我院接收的慢性肝炎患者,入选者均符合慢性肝炎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
(1)重要器官严重病损及全身系统疾病患者;
(2)孕妇、哺乳期妇女,对本文中所用药物过敏者;
(3)近一个月内使用过抗病毒、抗炎保肝治疗的患者;
(4)肝癌、肝性脑病、其他恶性肿瘤及肝硬化失代偿患者。将入选者平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组中,患者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42.趾12.1)岁,其中女16例,男24例,对照组中,患者年龄17-76岁,平均年龄(43.1±11.9)岁,其中女17例,男23例。两组慢性肝炎患者在年龄、性别等资料上基本一致(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针对病因给予包括抗病毒、低脂低糖饮食、戒烟酒、控制体重等相关综合治疗,实验组给予由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异甘草酸镁(批号:国药准字H20051941)治疗,在5%、250ml葡萄糖液中加150mg异甘草酸镁针静滴,1次/d;对照组给予由北京凯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复方草苷酸(批号:国药准字H20080006)治疗,在5%、250ml葡萄糖液中加160mg复方甘草酸苷静滴,1次/d。两组疗程为4周。观察患者疗前疗后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
1.3疗效评价
显效:治疗后,患者肝炎症状、体征消失,转氨酶正常;有效:治疗后,患者肝炎症状、体征改善,转氨酶下降50%以上;无效:治疗后,患者肝炎症状及体征未见好转,转氨酶下降低于50%。本文将有效、显效定义为临床有效。
1.4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ASSl5.O软件分析及处理数据,以(%)、(x+s)分别表示计数和计量资料,当P<0.05,具有统计意义,组问分别以X2或t检验。
2结果
2.1两组用药后疗效情况
实验组中,治疗后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0%(38/40),对照组无效9例,总有效效率77.5%(31/40),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
2.2两组肝功能指标情况
治疗前,实验组AST、TBIL、ALT分别为(206.5±120.3)U/L、(40.3±13.5)μmol/L、(276.5±136.3)U/L,治疗后分别为(38.5±17.3)U/L、(18.5±15.1)μmol/L、(42.5±19.3)U/L,对照组治疗前上述指标分别为(210.3±115.6)U/L、(38.5±15.1)μmol/L、(265.3±132.4)U/L,治疗后为(69.6±31.5)U/L、(26.3±5.1)μmol/L、(74.6±30.4)U/L,两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而实验组较对照组的肝功能改善更明显(P<0.05)。
2.3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期间,对照组出现1轻度血压升高,1例心悸现象,无电解质、肾功能改变者,经对症处理缓解,实验组未出现不适。
3结论
慢性肝炎患者由于长期的炎性活动,病情迁延可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转为肝癌。因此临床对慢性肝炎的治疗在去除病因外,还需要进行抗炎、保肝、预防肝纤维化治疗。异甘草酸镁是甘草酸的第4代制剂,具有抗炎、抗氧化、保护肝细胞膜等功能,其具有较高的肝脏靶向性,能抑制皮质醇的灭活同时其本身具有类固醇样作用,可直接降低脯氨酰羟化酶活力。异甘草酸镁静脉注射后药物分布迅速,消除半衰期可达到24h,药物起效快,纯度高,相比于其他甘草酸制剂有更优的疗效和安全性。复方甘草酸苷为甘草酸的第2代制剂,除抗炎活性外,还具有预防纤维化、免疫调节作用,可降低转氨酶,减轻对肝组织的损害,是一良好的肝细胞保护剂。
本文中研究发现,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肝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而实验组相对改善更明显(P<0.05),同时在疗效上,实验组相对更优(P<0.05),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提示异甘草酸镁在抗炎、促进肝功能恢复方面相比于复方甘草酸苷要更好,且药物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异甘草酸镁相比于复方甘草酸苷的疗效及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