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乐感是天生的吗?
2016-03-04袁越
袁越
人为什么会喜欢音乐呢?这种喜欢是天生就有的还是后天培养的?为什么很多人一听到音乐就情不自禁地想跳舞?甚至有人还会感动得流泪?这些问题恐怕很多人都想过吧?但科学家们一直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原因就在于人脑是个特别复杂而又敏感的器官,研究起来非常困难。
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两位神经生物学家决定接受挑战,通过严格的实验来回答上述问题。南希·康维舍尔(Nancy Kanwisher)博士和约什·麦克德莫特(Josh McDermott)博士以前是研究视觉系统的,两人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成功地找出了人脑中负责识别特定图像的神经元束,证明人脑对于某些极为常见的物体(比如人脸或者人身体的某些部位)进化出了模块化的处理方式,这样就可以加快反应速度,不用每次都重新分析了。
声音和图像一样,都是先转化为电信号再输入人脑的。既然人脸可以识别出特定的图像组合,并迅速交给专门的神经元进行处理,音乐应该也可以。为了证明这个假说,两位科学家录制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将它们放到网上让公众投票,最终选择了165种最典型、最易辨识的声音片段作为实验对象。之后,研究人员找来10位志愿者(非音乐家),一边给他们播放这165种音乐片段,一边通过fMRI扫描他们的大脑,看看究竟有哪些神经元被激活了。
类似的实验以前别的实验室也做过,但人的听觉皮层体积太小,fMRI的精度又不够高,导致数据太过模糊,无法做出可靠的判断。这一次两位MIT科学家采用了一种新颖的算法,大幅度提高了数据的信噪比,终于可以准确地判断出究竟哪些神经元被声音激活了。
计算发现,人脑对于耳朵接受到的声音信号大致有6种不同的反应模式,其中4种模式对应于声音的一般物理特性,比如音高和频率等等。第5种模式和语言有关,说明人脑已经进化出了专门的模块用来处理语言信号。考虑到语言对于生存的重要性,这一点丝毫不会让人感到意外。
第6个模块则是专门用来处理音乐的。数据分析表明,无论是口哨声还是流行歌曲,抑或是说唱音乐片段,几乎所有带有音乐性质的声音都可以激活这个神经回路,其对歌剧中的咏叹调尤为敏感。在外星人看来,音乐就是一串不同频率的声波以某种特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没什么特别之处,但人脑显然并不这么认为,而是专门进化出了一个模块用于处理音乐信息,这一点确实让人感到惊讶。
这项研究还发现,语言模块和音乐模块之间几乎没有交集,只是在播放带有歌词的音乐时有一点交叉反应,说明大脑把音乐和语言看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信号。事实上,不少考古证据表明,人类先进化出了音乐,再有了语音。换句话说,人类的语言很可能就来自音乐。
研究人员将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2015年12月16日出版的《神经元》(Neuron)杂志上,立刻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如果这个结论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那就说明人类的乐感是天生的,我们对于音乐的喜爱和后天教育无关,完全是一种被刻印在基因里的本能,就像吃饭睡觉一样。
假如真是这样,那就不难解释另一项关于音乐的研究了。《听音乐的大脑》(This is Your Brain on Music)一书的作者丹尼尔·列维廷(Daniel Levitin)博士曾经对8个国家的3万名普通人进行过调查,发现如果一个人的家里经常播放音乐,那么家庭成员聚在一起的时间每周增加了3小时,聚餐的时间也增加了15%,甚至夫妻性生活的频率也增加了50%!音乐确实会在某个极为隐秘的地方触动一个人的内心,改变人类的行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