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策略
2016-03-04彭立华
彭立华
(河北省承德市第十六中学 河北省 067000)
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策略
彭立华
(河北省承德市第十六中学 河北省 067000)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数学活动课,强调一个“活”字。上好数学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继续与延伸,它有助于实现初中教育培养目标,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有利于实施愉快教育。
初中数学 活动课 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精神的指导下,现在的课堂教学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人为本”、“终身学习”、“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深人人心。《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学的生动有趣,学的更具有现实意义,真正做一个学习活动的主人,“活动化”教学的意识和模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1]
一、什么是活动教学
活动教学中最突出的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性,与以往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活动和只重视间接经验过程中的内在活动不同,活动教学中的活动是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究、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数学教学活动化的教学评价要关注的不再是一张张令人发怵的“考卷”,也不再是教师严厉目光下的“监督劳动”,而是学生活动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正确认识自己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增进了解、共同反思教与学的经历,形成对教学策略与成效的共识,并共同谋求改进方向的过程,体现了数学新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这也正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基本要求,也体现了数学新课程以人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核心思想。[2]
二、如何设置活动教学
首先,就是要研究活动的对象性,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模仿性等特点,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剧烈变化的时期,这个阶段是学生成长的“转折期”、教育的“困难期”,同时也是发挥他们自身作用的关键期和最佳期,为了把握住这个时期的教育管理,就得分析了解中学生这个阶段的心理特征,做到有针对性的工作,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有如下四个突出点:(1)发育趋向完善,对性产生神秘感;(2)对伙伴关系相当重视;(3)表现出好动、好乐、好奇、好胜;(4)产生了独立性与反抗性,并日趋增强。
其次,要研究活动的实践性,需要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学统一,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从事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实验,通过实验,使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价值,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达到能运用书本上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形成能力。
第三,要研究活动的整体性,反思我们过去的教学,无论是学科教学,还是活动过程都在应试这个无形指挥棒下陷入了怪圈,内容的选择没有得到系统建设,课程实施事实上处于比较“放任”的状态,没有把基础教育“培养人”当作我们的理想追求,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学生成绩合格,至于学生的健全发展,却很少有人问津,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课程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体构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题的确立要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让每位学生在数学活动课中学有所得。
第四,要研究活动的开放性,数学活动课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学习体验和个性表现,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综合实践活动中对某一课题的研究与探讨所得到的结果并不是活动的终结,所以,对实践活动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的、开放的。
第五,要研究活动的建构性,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释,它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而皆准的教条,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理论极具启发意义,但在一些问题上也有偏颇,而且其内部也存在诸多分歧,我们一方面要在理论上深入分析和把握它,以辩证的观点认识学习和教学中的基本问题,同时又应具体到教学活动中,在更具体的情境中汲取其合理之处,从而建构我们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理论。
三、如何实施活动教学
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一般分为课内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两种方式,课内实践活动以解决单一知识点为主,活动内容一般课内完成,课外实践活动相对范围较宽,多用于众多知识点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训练等,而且活动时间较长,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1)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2)游戏竞赛实践活动;(3)实际测量实践活动;(4)观察、调查实践活动;(5)课题研究实践活动。
数学活动课不同于课堂教学,不但要强调科学性、知识性,更要强调趣味性、竞争性。教师只有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课,想方设法使活动变得更富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才能使他们感到参与数学活动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才能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始终是一个点拨者、评价者,时而煽情启发,时而拍案叫好,时而耐心等待,时而及时评判,把时间充分让给学生,使他们自觉进入活动,玩得愉快,学得轻松。
结语
总之,活动课使学生求发展,使不同需要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活动中都有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的广阔天地。因此,我们应该成为开展数学活动课程的有心人,认真上好数学活动课,利用数学活动课的优势,以应用性问题为中心,加强教学与实际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是初中数学教学所必不可少的。
[1]顾广林.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4(8):64-66.
[2]聂慧.数学就在我身边――初中数学活动课初探[J].当代教育,2013(3):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