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创辉煌
——对传统经典之《老子》中教育理念的认识和体会
2016-03-04许红霞
许红霞
(宁夏银川市永宁县永宁中学 宁夏银川 750000)
与时俱进创辉煌
——对传统经典之《老子》中教育理念的认识和体会
许红霞
(宁夏银川市永宁县永宁中学 宁夏银川 750000)
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我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教材和课程体系,要求各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以中国传统哲学经典之一的道家代表作《老子》即《道德经》来说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教育理念对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传统经典 道德经 教育理念
一、道法自然——遵循教育规律
《三字经》中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与“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以此来说明后天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影响。对“道”而言,亦同理,老子言“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别人教导我的,我也用来教导别人。至于教导什么?理论照进现实,结合老子的言说和现实中的一些实例,更使人不得不感叹于一本《老子》的精深与奥妙无穷。在马年的春节走基层的报道中,央视带动全中国思考了“家风”是什么的问题。有人说是尊老爱幼、明礼诚信、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等等,但是随着时代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国人在速度面前失去了方向,在纷繁中迷失了人的本真,在教育下一代中混入了太多人为因素和社会混浊之气。在这样的环境中,孩童本身无法“物形之,势成之”,在自然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急切的希望子女能发奋读书,勤练艺术,最终可以在社会上有自我的立足之地和一技之长。于是乎忘记“道法自然”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忘记“反者道之动”,事物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性质,在违反人类生长的自然顺序中,在爱的理由下,结局却是适得其反。[1]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注入了太多客体的意识和梦想,用父母之爱主宰了太多本应孩子自身去选择和做主的东西,最终适得其反导致的是国家没有出现太多的天才,家庭中没有出现太多的神童,出现更多的一些生长速度人为提前,具有合理的社会理论知识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实践经验和真正的艺术熏陶的“半成熟”的孩子。这岂不是这个时代、社会、家庭和个人的悲剧?人自身具有文化修养和艺术气质是没有任何错误可言,但是如果一味的强加不合乎人类发展和学习之理由的教育和家风的话,宁可弃之不要。所以借用老子的哲理,教育和家风作一借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道法自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按照规律、顺应本性、给予爱、知识和艺术真正的教育![2]
二、夫唯不争,故无尤——常怀恻隐之心
今年的三月五日学雷锋日和往年一样的如约而至,学校里的大小横幅都向人们诉说着属于雷锋和他那个时代的精神——甘愿付出,不求回报!雷锋曾说过“做好人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人。”可是又有几个人做到了这一点?社会面对老人跌倒扶不扶、怎么扶的问题掀起热烈的讨论。可是孟子就曾经讲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人自身所具有的基本道德,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一个途径。如果因为外界干扰因素就开始怀疑人的恻隐和怜悯他人之心,还有什么是人力所能及的?人和动物的界限又需降低到什么样的衡量标准?在《老子》第七章中讲到“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慎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具有一种谦让、退藏和收敛之心,一心一意的为他人做点什么事情的时候,也就间接地成就了自我。
老子在讲到水时提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为万物之源,具有丰功伟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不仅不张扬,反而“和其光,同其尘”,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甚至愈深邃愈安静。此等宁静和达观,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善处下,能低身,谦逊的安于卑下。雷锋精神就如同这种美好的水的品质。哪儿最累最脏最需要人,哪里就有雷锋般的人出现。别人不会因为你现在的处境而去嘲笑你,就像人不会嫌弃水能洗净百物般。往往不计较自己一时得失,争抢功名利禄的人,会成为一名真正大写着的、被历史所怀念的人,即“夫唯不争,故无尤”。[3]
三、曲则全,枉则直——辩证看待人生
什么叫做辩证地对待人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值得辩证的?辩证的人生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是人所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老子却给出了自己独到但却形象的答案。“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委屈才能保全,屈就才能伸展,低洼才能盈满,破旧才能生新,少取则真得,贪多则反而会迷惑。因此,圣人浑融一体而为天下前行探路。不执着于成名,所以能明于道;不自以为是,所以能明辨是非;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多有事功;不自我矜持,所以能长远在途。因为他不执着于名而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把他作为对立面而与他争。现在的人受不得委屈,吃不得一丁点的亏,可最后不得不承受更大的亏。有时候辩证地处理和看待人生以及人生中的事,何尝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4]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想要收束它,必须暂且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增强它;想要废黜它,必须暂且兴举它;想要执取它,必须暂且给予它。这就叫做不引人注意的明道境地,是柔弱战胜刚强的机理所在。“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对于“大成”“大盈”的人格都是“若缺”、“若冲”、“若屈”、“若拙”、“若讷”的,一种完美的人格不在于外形上的不完美的表露,而是内在生命的含藏内敛。人总是忍受不了自己或他人在身体、性格或言语上的缺陷,于是多了几分紧张和焦虑,紧张让人少了从容和洒脱,焦虑就使人顾不得教养和秩序。为了弥补自己在某方面的不足,总会画蛇添足的去多言、多行一些本没有必要的事情。“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多言数穷,不若守中”的哲理只会让一些多余的行为和言语起到相反的效果,岂不是得不偿失。
[1]陈鼓应. 老子注译及评介 [M ].北京:中华书局 ,1984.
[2]老子,庄子.老子庄子[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11.
[3]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 [M ].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版 ,2007.3.
[4]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 [M ].北京:中华书局 ,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