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视阈下基础教育转向的路径选择
2016-03-04刘振勇陆霞
刘振勇,陆霞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2)
教学论视阈下基础教育转向的路径选择
刘振勇,陆霞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2)
以博闻强记为目标的传统教学,越来越难于满足新时期对创造型人才的渴求,这要求教师要科学施教,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实施和推进兴趣链式教学,引领学生智力与非智力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探究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以应对社会变革对人才的挑战。
教育问题 教学方法 治理路径
引领和推动受教主体自主学习、自助学习、探究学习习惯的养成,铸就受教主体无人监督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品质,是解决教育诸多问题的根本之道。
一、社会与个人的发展诉求于科学的教育
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社会,对当今教育的评论,总体上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种认为教育满足了受教主体求知的愿望,成全了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促成受教者愿望实现的同时,也成就了社会的理想诉求;另一种声音则认为,本来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是今天的教育反而扼杀了受教主体的天赋,泯灭了其某方面的天资,使其成为了不伦不类的尤物,沦落为受社会排斥的对象。实际上,教育功能论是对教育的总体肯定,教育扼杀论则是对因材施教诉求的变相表达。巴拉诺夫分析认为:“教学就是旨在加速个人的心理发展,加速掌握对周围世界已知规律而精心组织的认识活动。”[1]就此而言,人们始终追求着适应不同教育对象的科学的教育方法。科学的教育方法,其价值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能够赋予受教主体以知识和智慧,同时通过对受教主体良好习惯、性格、人格的培养,促使受教主体全面发展,为其步入社会奠定基础。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任何一种教育教学方法都或多或少地发挥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甚至对受教主体的习惯、人格等施加了一定影响,但是都不免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如受教主体的非全面发展,情感缺失、意志薄弱、毅力不足以及创新创造意识及其能力的严重不足等。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讲的就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启蒙和教育。
其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施教主体与求知主体的学习交往和互动中,破除了单方面施教或学习的片面和狭隘,在推动和促进教学相长理想模式实现的同时,也使得教育教学本身乃至其载体的价值达得以实现。教育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教因为学而彰显其价值,学因为教而得以发展。那种割裂教学的一厢情愿的思想或单边的行为,都是有失全面的狭隘,最终走向知识学问的一味灌输之路。唯有教学相长的教育教学方式,才能使教学双方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最后,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不仅能为国提供德才兼备的人才,推动国家与社会的良好发展,而且可以批量培养品质出众的人才进入社会,改变社会环境。理想的教育教学模式必然要求能够使各方利益最大化,然而在现实中,多赢的局面往往难以形成。显然,理想或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只能在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以及施教者和受教者本人利益之间寻求相对平衡点,实现所谓的多方统筹、多相兼顾。
总之,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是单一地强调某个或几个方面,无视或疏忽其他方面,而是要能够促进学生智力与非智力的全面发展,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期望与诉求。这就需要反对教育教学的异化,实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知识、智慧、审美价值的回归。
二、当代中国基础教育问题
探讨当代中国的教育问题应当分清源与流,教育教学自身的矛盾和冲突方是问题的根本源头,而基于教学问题本身衍生出的新问题多为厚望寄托与现实的差距。
(一)重知识,轻技能
“知识就是力量”是英国思想家培根在其《沉思录》中留下的思考和判断,从16世纪始到今天,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知识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自然使得世界各国纷纷重视和开展知识传承的教育事业。在中国,对知识价值的认知同样传导为对教育寄予厚望。然而,在很多时候,教育一开始就走偏了,博闻强记普遍成为教育机构评判与考核教育与学习优劣的标准。对实验和实践中的技能,普遍地存在看轻看淡的现象。人们始终看重的是成绩和分数,“国家针对应试教育而推出的素质教育,在很多地方仍被阳奉阴违,教育的实质根本没有发生变化”[3]。
(二)重灌输学习,请自主学习
作为人类社会共同财富的知识,决非不学而知,不学而能,这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教育机构采用灌输的形式讲授,已经成为平常现象。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一定年龄段的学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对知识的承装和接纳存在很大容量,教育教学完全忽视受教者的个性、兴趣、心理成长的规律。常常以教育机构的工作目标来代替学生的学习方向,其结果使得学生成为静态的容器,难以成才。
(三)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
智力本是人们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的综合表现,与受教主体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程度和灵活性有重要关系。而情绪、情感、性格、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则在隐形层面对人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生活中,学校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分外重视,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却疏于培养和训练。这种工具性的价值定位,在凸显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同时,缺失对人的生命的敬畏和关注[4]。也不利于人与社会的长远发展。
(四)重浅层形象,轻深刻思维
现在的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演示化、形式化的现象。新的教育技术在使教育直观化的同时,却使学习的主体思维活跃程度逐渐走弱,思想肤浅化、碎片化。教师的解说激情与对知识的深刻见解也被在线视频和PPT逐渐冲淡。教育在五彩斑斓的音像世界中变得越来越炫目,越来越不平静了[5]。
三、当代中国基础教育问题归因
(一)教学目标异化
以考试达标或胜出为标准的教学目标管理,必然导向师生围绕应试科目的书本开展教学活动,知行合一的古训逐渐被淡忘与阉割。目标管理本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的自主、自治和自觉为前提,以积极获得成果为标准,彰显组织和个人最佳业绩的管理方法。但是,目标管理极易导致急于求成的机会主义。以考试成败为据的目标教学,必然引发考试之外的知识和技能被忽视。教学中逐渐形成了一条潜在规则:一切为了考试,考试就是一切,短平快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倍受推崇。什么理论联系实际,什么知行合一,都被应试教育抛在脑后。
(二)教学方式刻板
以知识灌输和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实际上是有意无意地以“刺激—反应”理论为指导的方法论,都存在或轻或重的机械性、片面性缺陷,导致对受教主体对学习心理及其行为发生规律的无视或忽视,造成教学反馈中的张冠李戴与南辕北辙。既然智力的发展有赖于兴趣,激发兴趣就意味着将智力培养导向成功。那么,学生对教学内容了无兴趣而不加刺激,必然造成学习效果的大打折扣。
(三)缺乏教育系统观
种瓜忽视秧,种花忽略叶,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区别对待,虽然抓住了重点却忽略了平衡和协调。大量事实和心理研究表明,学习的成功与出色,既离不开观察、记忆等智力因素,也离不开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对学习起直接作用的心理品质,非智力因素是对学习发生间接作用的心理条件。学生的愿学、好学、乐学、勤学、自学等对学习成功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在急功近利思想的支配下,对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区别对待,极易出现阴沟翻船的危险。“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校教学的核心是培训思维,基本忽略了学生心智的培育、性格的修炼、信仰的塑造,这是致命的缺陷”[6]。
(四)过于依赖教育技术
伴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手段逐步走进课堂,多媒体依赖症相伴而生,教学内容内在逻辑的梳理与演绎越发直观化、生动化,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传统教学过程日益减少,学不走心、囫囵吞枣、食而不化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思维的浅层化、碎片化日益引起关切。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直观演绎,形象化、生动化使得学生依靠感官就可以直接获得知识,教师对清洁卫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越发青睐,师生对这种手段的依赖症由此产生。长此以往,如果不用多媒体授课,学生就会觉得知识缺少画面感,老师就会觉得教学内容演绎吃力,教学活动双方的逻辑思维水平不知不觉就会呈现出破碎、钝化、下沉之势。
四、当代中国教育问题策略选择
(一)优化教学方法
基于学生的兴趣设计教育,实施和推进兴趣链式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觉学习、探究学习、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爱好与兴趣对学习内容的领会和掌握有极大的影响,受教对象的学习态度和爱好兴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成败得失。教育教学活动应以培养创新创造人才为切点,以兴趣节点构成兴趣链贯穿于所授知识文化和技能培训的始终,努力实现教学相长,推动受教主体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养成终身受用的良好习惯与品质,才能使学生具备沟通能力、运算能力、研习能力、运用信息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充满信心地迎接各种不可预测的挑战。
(二)调整教育目标
通过教育目标的调整,引领学校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视,以回应和满足社会的更高期望和诉求。教育目标的导向性在具体教育教学中主要体现在考试上,考试作为一种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无可厚非。关于考试的讨论,重点不在于是否考试,而在于考什么。既然谁都知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最要不得,德、智、体、美、劳为什么不都纳入考试范围;既然知道学生心理、情感、意志、个性等影响智力发展,为何不强化对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测验。考试的基本趋势就应该是引入综合测验内容,平衡传统文化测验那种狭窄的教育导向。以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使人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调整还要注重在教育内容选取与教育方式的选择上,总体来讲,灵活的、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理念是比较适应教育规律的。
(三)复归“教育传统”
教育教学是人类集体改造自身和世界的活动,现代化的一些教育理念与教育技术已经使很多良好的教育传统在渐渐迷失。要向传统要经验,注重组织对教学规划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集体研讨,实行教学教案手写化,对教学内容要经常组织说课评课,同时要探求新方法以使教学内容讲得清、讲的明、讲得深、讲的透、讲得活。孟子曰: “教亦多术”;“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盈科而后进。”孟子强调教育教学存在多种方式方法,对此道术的掌握之本在于日积月累,非此无以至于大成。要通过系列传统教育活动,加强教师综合素质训练,使教师与学生能最大程度的在人的层面进行默契地沟通,而不是依赖技术做媒介。
(四)完善教育法规
政府应该系统化地完善相应的教育教学法规与政策,维护学校以及教师应得的合法权益,确保教师的薪资福利,规范教师的上升通道,重构教师的淘汰与惩戒机制。很多重要内容要以明确的法的形式进行规范和引导,以国家强制力的形式进行宏观管理,在加速教师成长的同时,使教师对教育事业既有信心又有戒心,做到献身教育不动摇、不后悔、不懈怠、不折腾。
总之,当代中国教育问题根本症结的化解或治理,唯有从教育教学的源头出发,沿着教与学的两个维度进行相应的梳理、分析和整合,从以人为本出发,对受教对象和施教者进行人文关怀,关切受教者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培养,实施兴趣化教学,实现教育事业高效、稳健发展。
[1] [前苏联]巴拉诺夫.论教学本质[M].赵天,译.吉林:辽宁教育出版杜,1987.
[2] 李克强向1270万中小学教师发出大礼包[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9/06/c_1116476478. htm,2015-09-06.
[3] 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意见解读[Z].2010-3-26.
[4] 蒋亦华.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特殊性问题研究[J].教学研究与实验,2010,3:27-31.
[5] 高向斌.教育本质研究与中国新世纪教学论学科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2007,10:25-30.
[6] 王阳明心学对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EB/OL].http://science.china.com.cn/2015-05/29/content_7945376. htm,2015-05-29.
(责任编辑:刘爽)
On the Path Choice of Elementary Education’s Turning in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Theory
LIU Zhenyong, LU Xia
(ZunyiNormalCollege,Zunyi,Guizhou563002,China)
Traditional teaching with the goal of “having wide learning and reciting” are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w era’s need for creative talents. so the teacher should teach under science, constantly optimize the teaching content, Implement and promote the chain of interest teaching, lead Intelligent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non-intelligence of students, develop good habits of autonomous learning, consciously learning, inquiry learning and self-education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social change for talent.
problems in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s; governance path
2016-04-20
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自主学习维度兴趣链式教学的价值及其实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4B177)。
刘振勇(1967-),男,山西太原人,法学博士,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理论与实践。陆霞(1968-),女,河北定州人,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管理。
G640
A
1005-5843(2016)08-0053-04
10.13980/j.cnki.xdjykx.2016.08.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