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入
2016-03-04江苏徐州市铜山区黄集镇实验小学221116杜明康
江苏徐州市铜山区黄集镇实验小学(221116) 杜明康
让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入
江苏徐州市铜山区黄集镇实验小学(221116)杜明康
学生自读课文,常常只是停留在内容的粗略把握上。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入,就要根据文本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还原文本背景、辨析文本原型、发散学生思维等,使学生的阅读具有深度、厚度、广度。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阅读教学还原背景思维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发现,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虽然对文本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当追问“为什么”时,很多学生却回答不上来了。这是因为学生对阅读内容理解不深的原因造成的。怎样才能改变这种阅读现状,使学生的阅读真正走向深入呢?
一、在还原背景中,让学生思维走向深入
在文学作品中,许多形象的塑造都与一定的写作背景分不开的。还原背景就是指把学生放到文中故事发生的最初的背景之下,使学生能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以一种宏观的立场和全方位发展的角度看待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样,在更深层次看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必将走向更深处。
如,教学苏教版《钱学森》一课时,要想使学生获得对钱学森的深刻认知,就离不开对当时时代背景的了解。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先向学生展示旧中国工业的落后,百废待兴,急需科技人员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状况。接着,教师又向学生展示钱学森当时在国外的待遇状况:一是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这预示着钱学森的优厚待遇和远大前程;二是他还是美国研究航空科学最高专家冯·卡门的优秀学生,是美国最早研究火箭小组的5个成员之一;三是钱学森返回到祖国的过程受到美国方面的重重阻挠,历经5年之久才终于回到自己的祖国。在还原背景中,学生对钱学森有了更多的了解与认识。这样,对钱学森的归心似箭、满腔热情的报国之心,学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们的思维走向深入。
这个教学案例中,对钱学森崇高精神品质的了解与认识,教师主要采取了还原背景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而且对深化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二、在发散思维中,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
“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都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内容的需要,多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而且还有助于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形成。
如,苏教版的《珍珠鸟》一课,主要描写了“我”因为喜爱鸟,因而为“小鸟创设了温暖而舒适的巢”,以至于珍珠鸟对“我”产生了无比的信赖,甚至“它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才回到父母身边。在学完课文以后,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有的学生说:“我明白了,应该善待小动物,只有你爱它,它才能爱你。”有的学生说:“我觉得作者并不是真正爱小鸟,如果是真正爱小鸟的话,就应该放了它。”对学生的发言,教师没有制止,而是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你们都是这样认为的吗?”有的学生说:“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动物,爱护地球这个我们共有的家园。”有的学生说:“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同时期对事物的态度、处理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作者没有错,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敬佩的人。”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众说纷纭,发表各自的意见、看法。如此,学生的思维真正走向了深入。
这个教学案例中,在对待珍珠鸟的态度上,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阅读感受。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学习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鼓励他们多角度思考。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事物,形成正确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发散思维中,学生的思维广度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三、在原型辨析中,提升学生思维的厚度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亲口尝一尝。”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情况,就要让学生亲自去辨析一下。在原型辨析的过程中,不仅打开学生思维,还可以使学生学会更深层次地认识事物。
如,在教学苏教版《三打白骨精》一课时,由于学生在电视里已经多次看过《西游记》,在阅读到相关的内容时,他们兴致特别浓厚。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多媒体把吴承恩小说中的《三打白骨精》的描写展示给学生看。同时,要求学生从环境描写、村姑外貌描写和老婆婆、老公公等方面与原文进行比较阅读。在学生把课文内容与原型对比阅读的基础上,为了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教师又提出一个的问题:“既然是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作者为什么又要花费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当时环境的恶劣以及村姑的美貌,老婆婆、老公公的可怜呢?你能体会到作者吴承恩这样描写的良苦用心吗?”如此一来,在与原型比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真正走向了深入,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效果。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由于课文选自我国著名的长篇小说《西游记》,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大量的改动,为了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教师主要采取了与原作进行对比阅读的方法,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在点拨引导中,提升学生思维的效度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的引导点拨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思维的效度。思维的效度,就是指学生思维的有效性。这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关键。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状况,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领与点拨,从而使学生思维的有效性不断得到提升。
如,苏教版的《半截蜡烛》一课,最后写到: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屋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这时小女孩杰奎琳走出来了。“她为什么要走出来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可以感受到这时情况最危险,杰奎琳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为了促进学生对课文的了解,笔者引导学生抓住小女孩的外貌、神态、语言的描写,进行阅读品味。在这过程中,笔者主要引导学生思考:“杰奎琳为什么要娇声地说?这样说有什么好处吗?”经过思考,学生认为小女孩的娇声娇气的语言更能迷惑德军,使他们不起疑心,以便巧妙地把情报转移出去。接着,笔者再从“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引导学生思考:“杰奎琳为什么非常镇定,难道她不害怕吗?”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真正地走向了深入。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为了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笔者主要采取了点拨引导的方式,诱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入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得到提升。
总之,让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入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教师要持之以恒,始终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精心选择教学方法,对症下药,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责编韦雄)
G623.2
A
1007-9068(2016)28-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