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2016-03-04陕西安康市第一小学725000
陕西安康市第一小学(725000) 王 斌 胡 刚
小学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陕西安康市第一小学(725000) 王斌胡刚
小学阶段是儿童健康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在了解小学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以便更好地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策略渗透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版)中明确指出:“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可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全体教师都要自觉承担起的义务。小学阶段是儿童健康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科教学又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深入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要求,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只有深刻理解了小学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掌握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才能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健康心理,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发心理潜能,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成长的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学科教学目标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新的课程理念也告诉我们,学科教学要让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一方面学科教学中知识的获取,技能的掌握要以人的心理发展为基础,要遵循人的心理规律,无疑心理健康教育是完成学科课程目标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科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从这个层面讲学科课程教学又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在小学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实现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双轨式”的统一。这就需要教者在制定学科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有机结合,既不能把学科课程当作心理健康教育课来上,也不能只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品质形成的良好氛围。只将设立心理咨询室和开展心理治疗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手段,势必孤掌难鸣。只有在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教学活动相统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得以有效开展。
二、小学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第一,发挥教师自身优势。小学生在校期间与教师接触最为频繁和密切,根据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这一时期的儿童最易模仿和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科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有的专业优势和角色优势。首先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较高思想水平,做学生思想行动上的榜样,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其次教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能够包容理解学生,能用心去爱学生。在教学中,能够包容学生的错误,把学生的错误看成一种教育资源,面对犯错误的学生,给他们一个缓冲期,不以粗暴的方式去压制。用爱心去唤醒学生的爱心,引导学生学会爱自己、爱别人、爱国家、爱社会。最后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技能。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能够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变化,要对学生的苦恼和疑惑及时进行疏导,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第二,充分利用学科课程资源。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内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各门学科本身都在不同程度上或不同侧面蕴含、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语文、英语、思想品德、社会等课程教材中,包含了大量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等方面的内容。数学、科学课程对学生思维、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追求真理和坚强意志的良好品质。体育课程教学可以为学生奠定良好的生理素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毅力、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音乐、美术等课程本身就是对学生心理的陶冶,其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就更为丰富。这就需要教学者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心理品质得到较好的发展。
第三,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积极、和谐愉快的心理氛围能促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传导,有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轻松、愉快的氛围学生往往精神饱满,思维活跃,学习效率高。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使学生既能有效地掌握学科知识和提高能力,又能发展良好的个性和提高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情绪饱满,坚持面带微笑。教师是课堂氛围中最大的情绪源,教师要通过微笑,激励的语言,把快乐的情绪传递给学生,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奠定心理基础。其次要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感兴趣的事会积极参与,乐于接纳,反之就会被动应付,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创设活泼、生动的学习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最后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小学生特别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杨和肯定,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
第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条件。这需要教师以情感沟通为桥梁,以真诚、尊重、理解的态度与学生交往,从而建立起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一是保持一颗童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才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陶行知先生有句话说得好:“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有儿童般的纯真。童心,表现为纯朴、真诚、自然、率直。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使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和谐一致,学会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二是尊重和理解学生。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让自己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引路人。在课堂教学管理中,难免会遇到不守纪律的调皮学生,这时教师需要慎重选择批评方式和方法,不要伤害学生的人格尊严,要发挥教育智慧与才能,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成长。三是关注个体差异。有的孩子聪明、活泼,性格外向,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关注,这类孩子的学习潜能容易得到较好的发掘和培养。有的孩子性格内向,胆怯,不善于表达自己,这类孩子的潜能往往被湮没。这需要教师有耐心和爱,对他们多鼓励、多信任、多肯定、多表扬,使他们获取信心,积极向上,学习潜能不断得到发展。
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范围,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真正实现了全员性策略,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得以全面落实的最佳途径。
(特约编辑左芸)
G44
A
1007-9068(2016)21-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