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采访中的女性意识
2016-03-04赵丹
赵 丹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柴静采访中的女性意识
赵 丹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从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起,柴静已经小有名气,2001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先后在“时空连线”“新闻调查”等栏目担任主持人和记者,逐渐名气大增。2013年,记录其新闻十年从业的著作《看见》出版,2015年初,推出纪录片《穹顶之下》,彼时的柴静已成为家喻户晓式的新闻记者。本文主要以柴静《看见》中的新闻报道采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通过对柴静的女权主义、采访方式和感性气质等方面的分析,总结其采访中所流露出的女性意识,并说明一个名记者是如何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公众的认可。
柴静;女权主义;采访方式;感性气质
女性意识应包括三个不同的层面:一是社会层面,从社会阶级结构看女性所受的压迫及其反抗压迫的觉醒;二是自然层面,从女性生理特点研究女性自我;三是文化层面,以男性为参照,了解女性在精神文化方面的独特处境,从女性角度探讨以男性为中心的主流文化之外的女性所创造的“边缘文化”,及其所包含的非主流的世界观感受方式和叙事方法[1]。
1 女权主义:打破女性沉默的枷锁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一个男人仍然可以打一个女人,用刀砍她的手,用酒瓶扎她的眼睛,殴打她的孩子,他甚至可以在众人面前这样做,不会受到惩罚——只因为他是她的丈夫。柴静在采访众多杀夫案中,了解到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妇女,大多长期忍受着暗无天日的家庭暴力,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杀人服刑,她们同时也失去了辩解的权利。柴静的报道,也许无法改变现实的结果,但却给了她们一个向社会解释的机会,面对家暴,她们选择了忍受,她们是沉默体制下的牺牲者。
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因“家暴案”而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李阳的妻子kim一直不接受媒体采访,在看了柴静报道监狱女子杀夫案后,接受了采访,她说,如果我沉默,将来也无法保护我的女儿。
在中国很多女性,因为被贴上了传统观念的标签,选择了沉默和逃避,柴静作为一个女性意识强烈的记者,用她感同身受的理解方式引导她们说出内心的声音,从而完成了一篇篇优秀的采访。
2 柴式采访:“温柔一刀”
柴静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夜色温柔》开场白介绍自己:“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如果用王朔的话来形容,即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柴静把这种看似对立冲突的特质搬到了自己的采访中,她说“新闻的一面是刚性,她可以越来越深入,越来越锐利,而新闻的另一面,情感的,内在的,心灵的部分则应该是柔性,也可以越来越饱满。这本身一点也不冲突,如果两端都充分发展那么整个调查对我而言就是最美好的。”[2]柴静的采访,温柔而不失凌厉,因此有同行戏称她的风格为“温柔一刀”。
在采访一个地级市民营家被双规的事件中,法官根据一份复印的手写材料,判了民营家三年刑,事实上,复印件的证据是不能被采信的,采访这位法官的时候,柴静面对被采访人的情绪失控,没有退缩,而是以更加直接凌厉的提问直逼问题的核心,让理屈者无话可说。生性温和的柴静在接手刚性调查任务时,曾经被上级质疑过,柴静在书里写道:“张洁总担心善良的人做不来刚性调查,其实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刚性。善良的人做“对抗性”采访,不会跃跃欲试地好斗,但当她决定看护真相的时候,是绝不撤步的对峙。”
3 感性气质:严肃新闻中的人文关怀
柴静身上所体现的感性气质,无一不是她女性意识的流露。
在《双城的创伤》采访时,采访对象是一群相继约定服毒自杀的农村小孩,柴静用女性特有的温柔和宽容去试图理解他们内心的恐惧和孤独,从而取得他们的信任,打开心扉。采访苗苗表弟的时候,他说起死去的姐姐,满脸是泪水,柴静觉得采访结束了,就回头跟摄像师说了声可以了,然后蹲下去给男孩抹了眼泪,然而这个镜头被编导编进去了,后来还引起了热议,甚至产生了一个新名词,讨论她是不是“表演性主持”,柴静没有回避自己的行为,她认为记者不能要求像机器一样,只强调结果和真相,而脱离新闻当中的人,这样也许是合格的报道,但绝不会成为打动人心的作品。
柴静的报道中,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作为女性独有的人文关怀。2015年初的纪录片《穹顶之下》,没有一开始就运用大量数据谈论雾霾对人体的危害,而是以一个母亲的角度去引入,说自己的女儿从出生之际就携带了病体,一下子就唤起了公众的共鸣。她说:“每次在夜空中看着这颗星球孤独旋转,我心中都有一些难以名状的依恋和亲切,将来有一天我会离开这个世界,所以我才凝视它,就像我凝视你,所以我才守护它,就像我守护你。”一个严肃的话题,因为被赋予了全人类的共同情感,而愈发显得深刻和重要,柴式的感性气质,在这次的话题上运用的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