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农业成就及发展经验研究
2016-03-04李东旭
李东旭
摘要:黑龙江省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国家农业政策,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有力的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通过回顾农业成就,本文认为农业只有体制创新才有出路,只有规模生产才有效益,只有科技进步才能引领经济更大发展。
关键词:大农业;创新;产业体系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2-0014-02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一半以上,多年来,黑龙江人民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扎实苦干,全省农业农村工作成就斐然,为龙江全面建成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黑龙江农业发展主要成就
(一)粮食生产连年增长,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量农业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国家相继实施“一免两补”、“两免三补”及“综合补贴”等惠民及鼓励粮食生产政策,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都出现了大幅增长。全省紧紧抓住中央出台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机遇,不断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粮食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保供给能力显著增强。2014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达1248亿斤,2015年粮食再获丰收,实现了十二连增,粮食总产连续五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量、商品量、调出量和人均占有量等均居全国之首。
(二)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显著
2014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0 752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其中家庭生产经营净收入人均达6 597元,同比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全省根据实际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的方略密不可分。一是畜牧产业项目稳步推行。深入实施五千万吨奶和五千万头生猪养殖战略工程,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畜牧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二是渔业生产健康发展。深入实施以抚远为龙头,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两翼的“龙头带动两翼”发展战略,努力发展北方寒地淡水养殖,使得全省渔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三是蔬菜产业迅猛发展。以大中城市郊区和松花江沿岸县市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推广力度,壮大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组织,全省蔬菜产业呈现出面积扩大、布局优化、规模发展的良好态势。四是特色农业不断壮大。黑龙江省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食用菌、蓝莓、北药、蚕峰等特色产业全面发展,实现以特增收,实现了农用产品质量的重大突破,2014年,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到7 209万亩,食用菌面积达到57.3万亩,总产量297.5万吨,居全国第三位,其中黑木耳、猴头菇产量位居全国首位。投资73.6亿元建设732.5万亩生态高标准农田,其中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00万亩,在全国率先成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大省。
(三)基础建设逐步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
全省坚持把农业基础建设作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度推进,取得突破性进展。2014年黑龙江省以实施“两大平原”改革试验为牵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17万多个,现代农机合作社发展到1 107家。一是农机化建设突飞猛进。大马力拖拉机等农业机械装备发展迅速,现代农机合作社全面推进,为大农业的发展、机械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新建区域配肥站46个,总数达到315个,农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9 000万亩。水稻、大豆、小麦等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机耕、机播和综合机械化程度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二是水利化建设全面推进。发挥水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从工程性缺水的实际出发,大兴现代水利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近年来,建设了尼尔基引嫩扩建骨干一期工程以及临江、江萝等6个灌区渠首站工程,旱涝保收田面积达到6 831万亩。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得水源保障和调控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生产西旱东涝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业高产稳产得到进一步保证。三是生态化建设得到加强。推进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屏障。率先在全国实施省级湿地保护补助项目,成为全国首个为国际重要湿地补水的省份,湿地保护建设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四)项目建设全面推进,绿色食品产业提档升级
全省立足农产品量大质优、商品率高,大多产品适于加工的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加快将我省建成全国绿色食品生产大省和经济强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向保障国家食品安全的更高层次。一是项目建设提速。按照省委、省政府“项目建设三年攻坚战”的部署,集中全力上项目、增产能,每年确定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作为省政府重点项目进行专题推进。二是龙头企业壮大。实施龙头企业建设工程,以优化重组、规模扩张、技术改造、强化管理为重点,全力打造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群体。全省相继引进和建设了一大批乳、肉、蛋畜牧加工龙头企业,继雀巢、光明、完达山上马新的生产线,加工能力不断扩大之后,伊利、蒙牛、新希望、娃哈哈等企业也相继在黑龙江省投入巨资建设乳制品生产企业。皓月、华香、大众及北大荒牛业的投产,以及草原兴发、元圣为骨干的肉羊加工企业的迅速崛起,完达山、红星等一批驰名商标和优质、绿色产品迅速涌现,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信任度,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二、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黑龙江人民在农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探索规律和总结经验,走科学发展道路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对龙江农业经济发展的创新之路认识也更加明晰。
(一)必须以人民利益为立足点,坚持解放思想,持之以恒推进体制创新
创建一种新体制,必然要排除各方面的阻力,消除各层面的疑虑,化解各种矛盾。要始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各级班子头脑,教育广大干部职工,坚持生产力标准,坚持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坚持政策配套试点先行,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实现了渐进式改革。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依靠人民共创改革发展新局面。始终牢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把实施民生工程放在突出位置,把提高老百姓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加速构建和谐乡村作为第一责任,老百姓收入增幅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人民群众切实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实现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要坚持农业体制创新,家庭联产承包制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经营方式,但是小规模的分散经营不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利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组织化程度低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也成为制约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瓶颈因素之一。因此,必须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探索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新模式,对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改革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创新,不断培育组织化程度更高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提高农村合作组织的地位,用法律手段保护农村合作组织良好的运行。”[1]一方面,应不断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鼓励发展更多的合作社,因为,“发展新型农业主体,鼓励和引导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是解决农村土地零散、分散的有效途径。”[2]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当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质量和效率为先决条件,不盲目扩张,通过市场导向、政策引导促使合作社规范化运行,不断提高提高合作社服务社员、带动农民的能力。
(二)必须加强战略思维,着力构建产业体系,坚定不移维护国家战略利益和全省大局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并实现全省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是龙江人民的历史使命。多年来,龙江农业的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支持,农业部和国家各部委、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强有力扶持政策,这给龙江农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和政策环境。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应乘势而上,既要致力于创造更大的经济总量,更要注重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综合产出率,不仅努力把粮食生产出来,还要逐渐调剂市场余缺,在着力发展农业生产同时,注重在优化结构、转变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上有更快步伐和更大作为。一方面,产业体系的建立离不开一大批农业发展的具体承担者,应“加快引进和培养造就大批农村实用人才,下大工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3]( P.138)通过政策引导使广大务工农民返乡从事农业产业建设,不断为农村的发展输入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农村发展的社会化服务水平,以保持农业的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的竞争能力。现代农业的发展要在发展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基础上,同时向前、后两个产业延伸,促使产业体系更加完备。在对农产品的流通、农机利用、农资配送、动物疫病的防治、市场信息服务等等产业环节都需要专业化水平,此外,现代农业还应承担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因此,要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使黑龙江成为全国的大粮仓的同时,把黑龙江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三)必须走现代化大农业的道路,实现粮食稳产高产
现代化大农业的突出特点就是“大”,表现之一就是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大,这是黑龙江省进行现代化大农业最直接的优势。首先,黑龙江省耕地面积总量大。黑龙江省现有耕地面积2亿亩,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在全国各省市中居首位。2015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1亿亩以上,其中,高产作物水稻稳定在6 000万亩以上,玉米稳定在1亿亩以上。其次,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单位经营规模大。黑龙江省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最大地块面积达万亩以上,2014年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面积已达6 507万亩、6 389万亩,在31个县(市)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这些也为农业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奠定了基础。表现之二为黑龙江省农业产出大。近几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不断提高,连续5年产量居全国首位,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大贡献,成为全国的大粮仓。为进一步发挥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先天优势,巩固和提高黑龙江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要采用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技术,新型的农业机械技术将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得到提高。”[4](P.231)通过大机械促进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规模效用。所以,要在保持经营家庭承包经营长久不变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土地流转,增加单片种植面积,为机械化发展提供更为便利条件,争取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靳晓华.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林业经 济,2013,(3).
[2]肖吉军,朱先福.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与对策分析[J]. 农业与技术,2015,(15).
[3]陈锡文.中国农村制度变迁60年[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09.
[4]蒋和平等著.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研究[M].北 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