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难的路
2016-03-03林天宇
林天宇
《水浒传》创造了一批猛汉,虽然纷纷难逃被逼上粱山的命运,但大多是他们在自己面对压迫时,沉不住气而闯下祸来,作者也故意如此来突出他们身上的“草莽味”。如鲁达为素不相识的金翠莲抱不平,三拳打死镇关西;李逵救宋江劫法场,抡起板斧,将一街男女老少一斧一个,切菜般排头砍去;武松更是凭着神威横行天下,醉打蒋门神,反遭其害,一怒之下“血溅鸳鸯楼”,砍人砍得刀口缺。以牙还牙,以暴制暴,这是英雄气概的不讲理处,也是他们的可爱之处。
相比之下,林冲似乎更有反抗的理由:妻子都被调戏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然而,当初在岳庙里,林冲将调戏他妻子的那个人“扳将过来,扳着他的肩胛,却认得是本官高衙内,先自手软了”。待鲁达赶至要帮他厮打,反倒是林冲劝住了。
这其实是林冲有别于其他无所畏惧、不受羁绊的英雄形象的独特之处。他有羁绊,美丽贤惠的妻子本身就是束缚着他的一条粗绳大索,使得自己不能像其他好汉那般任性使气,使他不能自由(已故水浒英雄大部分是不近女色的)。对他来说,打死高衙内,一拳足以;但高衙内是“本官”——压在头顶的上司,这是束缚他的另一条绳。
家有美眷,头戴乌纱,林冲在水浒草寇里是独特的,他本是社会一良民——他的“身家”决定了他对社会美好一面的眷恋,谁能料这些美好反显得他英雄气短?说到底还是那阴暗丑陋的一面与这美好的一面不相容与势不两立。既然邪恶的总是要破坏美好的,这美好的一方,无非两条路可走:妥协或反抗。
这两条路在林冲身上先后有所体现,从他对高衙内的下不了手,到他遭遇陷害发配充军前给妻子的那一纸休书(隐约在告诉妻子从了姓高的),林冲一直在低头忍让。如果事情就此罢住,林冲不会忍不住,在沧州扫扫军庙,挣点公费喝口小酒,打熬岁月,期待有朝一日“罪满还身”。哪怕他在充军途中被公人反复折磨——又是挨饿、又是烫脚、又是棍棒,要不是鲁达暗中保护,早在野猪林里喂了野猪—一也依然没有磨灭他对压迫者的满腔期望。林冲实在是封建体系里面,上层统治者最喜欢、最愿意培养的那一类又有用又听话的顺民了。
但贪得无厌的恶势力非要逼得他一杆梨花枪“风雪山神庙”,走投无路独步上梁山,开辟道路,呼啸而起,成了真正的“豹子头”。
相较于其他英雄好汉们“江湖人”的身份,林冲身上有更深广的社会意义。这倒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所谓从他身上强烈地折射出封建恶势力的极端残暴、被压迫者的痛苦无奈,等等,而是指他身上体现了一个人所难以避免的矛盾挣扎:面对外界对自己的撕扯时,或逆或顺?前进还是后退?服从的话你必须放弃尊严;反抗的话却又毁了最后一丝安稳的希望,别说根本打不赢,就算打赢了也不是自己所想要的局面。没有哪一条路是好走的,人生从此风萧萧兮易水寒。
作者正是通过一个能屈能伸、既苦闷又英勇的双面形象给水浒英雄们的悲剧定下基调,只有最能忍的林冲才能真正诠释人的忍无可忍、命运的别无选择。
这么一个形象更值得人思考,也更让人同情,他其实是所有人面临“两难”的一个缩影,其“社会人”的因素让人亲切地感受到他的存在、他的精神。或许可以这么说,鲁达让人敬佩,李逵让人喜爱,武松用来崇拜,而唯有林冲才是用来交心的。我们也不会说林冲死抓住天真的希望是他的性格弱点,那只是另一个“紧箍咒”,它象征着理性,遏制住了情感原欲的冲动—一齐天大圣是在被强压了五百年、明白自己斗不过外界之后,此时一个紧箍子牢牢套住他使其乖乖听话,西去受苦受难;林教头与之相反,本来愿意自己套个箍子表示忠心,却反而被更无情地打脸。等明白过来这个箍子保护不了自己,他也会横刀立马轻生死,威风凛凛。
这条两难的路注定林冲是个伤心失意的英雄,惨遭迫害,受欺忍辱,好友背叛,家毁妻亡,醒晤时已晚,却也无可奈何,从此无论发狠千下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总免不了背后的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