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素养 圆梦中华
2016-03-03柳斌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
柳斌/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
提高素养 圆梦中华
柳斌/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
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时曾郑重指出:“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现在大家都在讨论核心素养问题,其实,核心素养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是在素质教育实践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有新意,有活力。虽然已有不少人对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作了论述,但还需要进一步充实、丰富和发展。
什么是素养?素,从生从糸,本义是没有染色的丝绸,即“本色的生帛”。引申为“本来的、原有的”。如:素性、素颜、素材、素常。素养是人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品质、一种基本的能力。
素养从哪里来?“素养”不同于“秉性”,“秉性”一般指天性、天赋一类的特质。“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但其稳定性已近于天性的品质。素养的形成过程,是“习得”的过程。习得的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过多次培养、反复训练才完成的。基础教育阶段正是各方面素养最好的、最重要的养成阶段。抓住这个素养养成的黄金时段,切实有效地开展养成教育,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我国两千年前的《汉书·贾谊传》中就有了“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的古训,指出了各种良好习惯养成,要从小抓起,从少年儿童阶段抓起。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亚里士多德更强调:“优秀是一种习惯。”是的,好习惯成就人的一生,坏习惯毁灭人的一生。这是一个朴实的真理。
素养是反复实践、反复训练形成的。习主席要求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这里,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都是核心素养,都需要一个扎扎实实的养成过程。
人类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之后,为了自身的生存,就得有能力、有本领、有智慧、有道德。这些都不是人类先天就具有的。如何获得这些不具有而又必须有的东西呢?古往今来总结出来的经验以经典方式概括出了五个大字:学而时习之。这五个大字就记录在被后人尊称为“半部论语可治天下”的《论语》里,而且是《论语》开篇的第一章第一句。我们天天在讲“学习”,人人在说“学习”,现代社会里“学习”这个高频词就源于《论语》。可我们对“学习”二字究竟理解了多少呢?“学而时习”是对学而不习、浅尝辄止、一知半解等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否定,是对持之以恒、熟读精思、温故知新等积极态度和行为的倡导。“学而时习”是真智慧,是大道理,要好好体会。其中“时习”二字就指出:长期坚持、反复训练是“学”的核心要义,是掌握能力、掌握本领、修养品德的必要过程!人们常常赞赏德国哲学家狄兹根“重复是学习之母”的名句,却不知道狄兹根是在十八世纪才发现这个道理的,而孔子早在距今两千多年前就论述了这个道理。孔子还指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明确地指出了“故”与“新”的关系,指出了对已有知识的复习是获取新知识的必要途径。这里的“温故”不正是指对已有知识的反复温习、揣摩、习练吗?能力和素养需要“积累”,没有“积累”也就无法“习得”,而反复温习、训练是积累的必需手段。
我想强调的是:要更加重视品德素养。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起实施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正在许多国家展开,他们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状况。这三个方面的素养都很重要。这里我想着重强调:更为核心的是品德素养。有些人,可能不缺才不缺本领,但是缺德!大汉奸汪精卫就是例证。人,就其本质而言是与他人共生共存的。非关系性存在的人,在世界上找不到,也不会有。道德规范是人类社会生成的,人类自己制订规范,并受制于这些规范,而且对违反规范者予以制约。所以,人是因为拥有了道德行为规范才从动物群里走出来的!道德是整个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道德教育从其本质来讲是“使人成为人”的教育。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是难以融入社会、难以为社会成员所接受的。目前,就我国的现状来说,社会道德滑坡,其严重性不亚于外敌入侵、大军压境!“有德为荣”的气候迫切需要营造,守德风尚迫切需要引导,重建社会道德大环境的任务迫在眉睫!在社会转型期更是如此。
爱国品德素养又是道德素养的核心,应当首先予以重视。必须明确,我国的绝大多数人是爱国的。但也不要讳言有些人崇洋媚外,缺乏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他们不热爱祖国、不热爱人民,甚至做出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的事情。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教育理论界有人主张把教育国际化(“超国家化”“非中国化”)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强调接受普世价值,强调培养人类的所谓共同意识,把教育对象的国际化作为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强调培养所谓的“超国家”的国际人才,培养世界公民,培养全球公民。这股思潮的影响不可小视。前不久,在一次“模联”活动的大会上,多位名校校长竟然把培养“世界公民”视为比培养“中国公民”更光荣的任务,加以鼓吹。这些同志忘记了,当今世界仍然是一个国家利益至上的世界,忘记了“公民”是一个国籍身份的法律概念,甚至忘记了美国三任总统,尼克松、克林顿、布什在访问中国的时候都宣称他们是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而来。这些同志置教育全球化、国际化所带来的教育市场化冲击于不顾,置教育全球化、国际化所带来的殖民化倾向于不顾,置这种思潮对国家地理疆界和民族文化传统的侵蚀于不顾,置这种思潮对消解公民对国籍身份认同的负面影响于不顾,置这种思潮对国家主权的侵蚀于不顾。我认为,这是很值得我们警惕的。如果我们的文化价值观西方化了,教育“国际化”即“非中国化”了,我们培养的人都成了“世界公民”而非中国公民,那么不需要多少年,中国就会自毁长城、自动消亡了!美国和日本还用得着费尽心机构筑反华包围圈吗?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看得见的危险!所以,当前我们应当理直气壮地提出:中国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体魄健全的中国公民!只有全体教育工作者都明白这一点的时候,我们的教育才会有希望!
爱国品德、爱国情怀,发端于家庭,形成于学校、家乡和社会。所以爱国品德、爱国情感培养的路径是:爱家庭、爱父母、爱家人、爱学校、爱师友、爱家乡、爱社会、爱祖国、爱同胞、爱大自然。这种情感的源头是爱父母、爱家人、爱家庭。所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根基。父母爱、师友情是奠定爱国主义情感初始价值观的根基。
总之,素养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由训练和实践获得的;是学而得之,习而得之,学而时习而得之的;是教而有之,化而有之,因教化熏陶而有之的。关注学生的品德素养、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使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有素养的国家公民,那才是我们基础教育肩负的圆梦中华的历史使命!
最后送上一副切合养成教育的对联作为结束语——
养成上下千年气
自有纵横万里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