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白留课堂 思绪任翱翔
2016-03-03王雪川
王雪川
(北京市高家园中学 北京 100000)
飞白留课堂 思绪任翱翔
王雪川
(北京市高家园中学 北京 100000)
飞白,是中国书画艺术的一个术语,是艺术家构图用笔时有意空出或留下的白地,目的是留给人们思考的艺术空间,是鲜明笔触的诗化延伸。欣赏者可以由此延伸作者的思想,把自己的生活、人生感悟揉进画意笔端,去把自己的灵性与作者的创意对接,去沿着作者布下的“圣地”做思想的自由翻飞。
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艺术,与书画艺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将“飞白”移植到语文教学之中,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思想,发展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而且能激活语文课堂,使课堂更有生机,更加有效。
语文课堂的“飞白”,就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艺术地去处理教材、安排课堂的一种教学方式。一篇文章,可以只讲某段;一个知识,可以只作点拨提示;一篇作文,可以预设开头和结尾;其余的都可以大胆的留给学生。这种手段,是教师为学生设置“愤”、“悱”状态、调动情感的过程,也是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
我们为什么要追求这种境界呢?
首先,这是向讲风太盛的语文教学陋习的挑战。传统的语文课,或者说现实中大多数的语文课,往往是教师课前收集大量资料,精心准备,写出十几页的教案,然后信心十足的到课堂里滔滔不绝的去“讲”。教者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到课后练习都一点不落地去讲深讲透,唯恐某个知识点有遗漏,唯恐某个问题没有讲清楚。课堂上学生一个劲地听,一个劲地记,下课后一个劲地去背。这种教学,学生成了教师倾注知识的容器,成了一个个没有丝毫活气的物,一个个纯粹的“自然之物”。这种课堂只是教师展示知识和口才的舞台,只是用知识构筑起来的实心的墙。讲求“飞白”的课堂,基本的要求就是教师在只作稍微的提示的前提下,作为课堂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间,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究,去掌握该掌握的知识。
第二,运用飞白,有利于中国语言艺术灵活性的张扬。方块为形的汉语言,表音功能之外,重要是表意,无论是一个字还是一个词都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世界上其它文字相比,它是最具表现力的语言艺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的结晶。“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要体味这书中的“天光云影”,需要我们调动自己的情感,融入自己的思想,揉进我们的想象。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上只有把理解认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品评感悟,学生才能真正进入知识瑰宝的洞天,欣赏体验到无穷的艺术魅力,学生才能把中国语言艺术的精髓与灵性化为自己的血肉。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大包大揽的讲习方式,就是对中华民族文明的一种抛弃。
第三,运用飞白,是时代的要求,课改的需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的出现,传道,授业,解惑,就成了教师信奉的准则。他们认为课堂上去“传”、“授”了,就把“道”、“业”、“惑”的问题解决了,自己的职责就完成了。这种看法在韩愈所处的农业经济时代是合理的。而对于知识更新日趋加快、信息日益纷繁多样的今天来说,却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必备的素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把课堂当作知识的场所,让知识从教师一方转移至学生一方,虽然学生也可获得知识,但这些认知,学生难以巩固,难以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学生也无法透过知识的探求过程学会学习,学会主动吸收知识,更无法成为知识的创新者。学生是有着独特个性、鲜活生命力的大写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有自己判断是非的标准,有自己的知识体验,有着自己的成长背景,教师所要做的不是从外部去强制地灌输知识,让学生原封不动地“克隆”出这些知识,而应是用自己的教学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由内而外地引导学生去认识知识,也就是说,教师所做的不应是为“知识”,而应是引导学生去“知”“识”。“飞白”的教学形式强调举一反三,强调迁移启发,强调学生主动学习探求,根本上就是为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从求知中培养自己的“识”。
真正意义上的课堂的“飞白”,应该解决好三个问题。首先是教学观念。要真正树立起“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致力于学生全面和终身发展的语文教学观念,真正树立起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的观念。第二是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和了解学生。相信他们的思维,相信他们的灵气,相信他们的聪明才智。教师心中应时刻具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思想;要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自主人格,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状况,了解学生的审美情趣,了解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感悟。第三是“飞白”的艺术化问题。应该说艺术地“飞白”,它是教师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在教学中纵情挥洒的一种化境。要进入这种化境,首要条件是教师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智慧,具体表现在对知识了然于胸,认识视角独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恰到好处;其次是对教材、对编者意图、对全局把握的程度;再就是选取恰当的形式来布“白”的问题。学习一种知识、一篇文章的切入点是很多的,教者不同,学习对象不同,课堂的情境不同都会对布白的形式产生影响,这正如不同画家在构思创作同一个内容的作品时,在画面安排、用笔用墨、风格等方面会有不同一样 。教学中,“飞白”可以是以点带面,以管窥豹,从开头发散结尾,从结尾溯源开头,可以是从叙述去开发描写议论抒情,以环境来观照人物情节主体,可以从现实遥想古代,从古代勾勒未来,从时间跃入空间,从现实幻化虚境,等等。但有一点,这“飞白”必须是学生去“飞”,是学生在探索,是学生在动脑动手,是学生在“知”“识”。
书本只是语言符号世界,发挥教师的智慧,让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这就是教学的艺术。语文课上只要我们大胆而艺术地去“飞白”,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通过学生的动脑动手,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课堂上艺术化的“飞白”,就如同阿基米德梦想的撬动地球的支点与杠杆,教学中如果真正进入这种化境,我们就能引领学生解读蒙娜丽莎的微笑,接上维纳斯的断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