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人文课程构建与改革*

2016-03-03刘顺霞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年21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体系人文

刘顺霞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漯河 462000)

高职院校人文课程构建与改革*

刘顺霞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漯河 462000)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社会人才发展目标,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渗透了越来越多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如何构建完善的高职人文课程体系,是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实施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本文针对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构建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高职院校 人文课程 构建改革

构建科学的人文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增强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从当前高职院校人文课程的设置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集中体现在重视程度不高、课程设置分散、忽略实践课程设置等几个方面,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因此需要对人文课程进行科学的规划与设置,形成科学的人文课程体系,才能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实现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目标。

一、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

1.对人文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素质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为了促进素质教育成果的提升,高职院校在当前的课程体系中融入了一些关于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但是大部分人文课程的设置都只是在现有的课程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内容,并没有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其他课程进行有效衔接,而这与高职院校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想有一定的关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是以专业课程为主,而人文素质教育作为辅助内容,根据教学需要开展一些教学活动,既没有专业的人文素质教师,也缺乏科学的教材,所以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

2.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分散

从当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布局方面来看,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相对较为完善,而且形成了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体系,但是在人文素质课程的体系构建方面,却仍然较为分散和孤立,并没有形成与国家高等人才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由此可见,人文课程并没有纳入到高职院校整体的教育规划中,所以对高职人才教育的培养目标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难以保证人文教育的有效实施。

3.忽略校园文化与实践活动的作用

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实践经验,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规模都不大,在教育资源的投资方面也受到一定的局限,所以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高职院校难免将教学的重心放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却忽略了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活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用。很多高职院校都不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没有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

二、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1.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人与社会活动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在不断形成新的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人的本质变化,这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学重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但这却不是唯一的标准,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较高的技能,还应当具有高度的科学精神和厚实的人文修养,只有实现技能、文化、道德、审美等多个方面共同发展的学生,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综合培养目标。所以高职院校的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为根本指导原则。

2.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

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人的思想观念同样也存在很大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性,所以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要尊重这种客观存在的特性,如果强行统一,忽略个性发展,则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因此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在强调全面性的同时,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力求满足每个学生在体能、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的发展需求,通过科学的教育和引导,塑造学生独特的品质,并且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价值观的核心思想,决定了社会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越来越多西方文化进入到国内,对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人们的价值观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必须要保证一切教育活动的开展都坚持这一核心价值观,才能始终坚持高职教育正确的发展方向,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三、改革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

1由技能功利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改革

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学校不得不迎合企业利益。并以此来制定自己的教育目的,河南省高职院校教育目的定位大都是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模式也大都是“定单式”。据调研目前河南省高职院校都有一年的顶岗实习,也就是说把原来三年的课程压缩到两年,而且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很少再有人文教育,为了在短短的两年内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很多高职院校都压缩设置删除人文课程,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人文教育。对人文课程的重视程度亟待提高!

人文素质培养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来说,学生人文教育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价值观、职业道德以及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变化,所以要实现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必须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要走入到生产一线,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和较大的生活压力,所以学生自身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乐观向上的精神以及用于奋斗的精神,都会对学生为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因此,高职教育者必须要认识到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并且重视人文课程设置对于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地位和作用,促进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促进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持续开展。

2.由单一到多元化的人文课程改革

为了促进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从多个角度着手,进行多元化的设计规划,才能促进其课程 体系的完善。通过对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实施统一的配置与管理。首先,要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适当增加人文课程的课时和选修力度,以此明确人文课程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汇总的重要地位。其次,丰富人文课程的内容,促进其课程内容的多元化调整,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课程选择途径,使专业课与选修课之间达成一致。为了满足课程多元化的规划要求,需要将一些国外的优秀文化纳入到人文课程体系中,并且在不同的文化课程之间建立起理解和宽容的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尊重。最后,将人文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不同的体系,必修课体系中设置一些可以中和高职教育过于职业化的专业课程,选修课则用来满足学生对某一方面文化的自我学习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由指定课程到开发课程的改革

缺乏科学的人文教材,是影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开展实效性的重要因素,所以需要加大力度进行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与应用。据调研目前河南省高职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均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不论医学类院校还是工科类院校、文科类院校。除了国家规定的人文课程外,很少有结合本校和专业开发的校本课程,个别院校开设的选修课,连教材都没有。由于人文课程的内容与不同专业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交叉与重合现象,所以在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时,需要对现有的人文课程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消除与其他专业教学内容存在的重复现象,而增加课程之间的连接课程内容,同时加入更多与学生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形成一个新的、完整的课程体系,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比如大学语文与应用写作课程之间的内容存在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可以将二者进行重新整合,形成高职人文基础课程,既包含二者之间的原有内容,又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入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教学内容,可以显著的增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注重人文教育与专业渗透的改革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注重人才的技能培养,所以专业课程占据的比例较大,因此可以找到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之间的契合点,加大在专业课程中的人文教育渗透力度,可以有效的促进人文教育的有效性。所以,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可以对其范围进行适当的拓展,将人文教育的内容融入其中,做到融会贯通。所以,要在高职院院校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当前的专业课程相结合,使每个专业课程体系中都包含人文课程的内容,而且要适当增加人文课程体系的比例,提高人文素质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5.在实训实习中拓展人文教育的路径

实训实习是高职教育中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才能促进学生技能的强化,而实训环节也是渗透和拓展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要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训课程的比例,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实践锻炼的机会。学生参与实训实习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提高基本技术和技能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与强化,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学生可以在参与社会实践时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符合新时期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文素质培养已经成为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人文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多元化的人文课程规划开发校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在实训实习中渗透人文教育等有效途径,对人文课程设置进行全面规划与科学设置,促进人文课程体系的完善,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基础和保障。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 蒋丽云,朱军明.浅谈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时空,2015(04).

[3] 司娟.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1(14).

[4] 温宇.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与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初探[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5] 陈鑫.基于学生职业素养的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02).

[6] 杭国英,武飞,武少侠.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11(07).

[7] 崔晓琰.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04-10.

[8] 李雪琴.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05-01.

[9] 施帅,姚悦,张伟.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监控[J].河南农业,2014(12).

刘顺霞(1974—),女,研究生,副教授,河南漯河,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河南省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路径及改革研究 项目编号2017-ZDJH-14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课程体系人文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人文绍兴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人文社科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