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数形结合有效课堂,提高视障生感知能力

2016-03-03郑东阳

现代特殊教育 2016年21期
关键词:视障观感触觉

●郑东阳

构建数形结合有效课堂,提高视障生感知能力

●郑东阳

视障生空间感知能力、精细动作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较弱,究其原因是缺少视觉的参与,头脑中存储的生活中的“形”比较贫乏,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就感到困难。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各种教具直观、生活环境直观、活动直观的“形”结合起来,在构建盲校数学数形结合有效课堂的同时,可对视障生因视觉障碍产生的感知功能进行补偿训练。

数形结合;有效课堂;感知能力

数形结合是贯穿小学数学的一种重要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是抽象的学科,视障学生视力的损伤导致一些活动无法参加或受到局限,以致在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时感到困难,尤其是一些需要视觉直观参与的有关“形”的知识,如:空间与位置、几何图形、函数图形等。这些“形”不能在视障生头脑中形成印记,数与形就无法统一起来,所以视障生感到数学难学。因此,在盲校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积极组织活动,还原更多的、能让视障生“看懂”的“形”,把抽象的“数”形象化、简单化,让视障生有直观的感受,进而提高他们的空间直观感知能力,补偿视觉感知能力的不足。

一、化境为形,形境结合,提高空间观感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视障生无法通过视觉去认识图形和了解物体的方位、距离关系,如果仅仅通过语言的描述就要求他们建立起空间观感,无异于天方夜谭。因此,在盲校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尽量提供视障生触手可及的直观教具外,还要充分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熟悉的生活环境,把课堂搬到他们的生活环境中去,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物体在空间环境中的相互关系,从而化境为形、数形结合,提高他们的空间观感。

行程问题是盲校数学的一个教学难点,其中涉及的有简单的行程问题和相遇、直线追及、圆形追及、相离、行船等较复杂问题。这种类型的问题是比较生活化的,学生需要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空间观感去理解,才能很好地掌握,但这恰恰是视障生的“盲点”。因此,在教学这类问题时,可以用详细的语言描述去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再配以实际环境模拟,就能有效地建构起问题的模型和空间观感。如教学直线追及和圆形追及问题时,我让学生两个一组,在操场上进行分角色演练,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建立起空间位置和距离感,把熟悉的操场抽象出的“形”和抽象的追及问题有效结合起来,使他们既理解了数学问题,又提高了空间感知能力。

再如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植树”问题,视障生不方便通过直观的画图去理解,又没有相应的空间观感经验,所以理解起来很难。教学时,我把他们带到学校的景观路上,把两旁的树作为直观教具,通过他们自己的行走、触摸、数数、思考,很快就归纳出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在小学数学中类似的知识非常多,都可以通过现场的实践和模拟演练,把生活环境中实际的“形”烙在视障生的头脑中,弥补视障生由于视觉障碍而出现的空间观感的不足。

二、直观感知,以形代数,提高精细动作能力

手是视障学生进行活动的重要器官,也是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低年级视障生精细动作能力比同年龄段的健全学生差,应该从小培养他们的精细动作能力。在盲校数学课堂上,教师经常会提供直观教具来帮助视障生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理解算理和有关概念等。在很多教具的运用过程中,我们都可以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形数结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动手触摸直观的“形”,学习抽象的“数”,既达到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目的,又可培养和训练他们的精细动作能力。

小学低年级“数的加减计算”是重要的知识点,通常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算理、数量关系等抽象知识理解起来感到困难,不能很好地建构起加减法算式的知识含义以及对算理的理解。如小学一年级数学中“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这一类型的数量关系相对比较抽象,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一年级视障生理解起来会比较难。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借助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借助实物的“形”来理解算理、概念等。

例如教学“有7根塑料小棒,5根金属小棒,塑料小棒比金属小棒多几个根(或金属小棒比塑料小棒少几根)”时,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了7根直径2毫米、长10厘米的塑料小棒,5根直径5毫米、长8厘米的金属小棒以及一块插板。首先我让学生通过触觉感受比较,并说出两种小棒的不同特点,如小棒的材质、长短、粗细。接下来我让学生把小棒按不同特点分别插到两排不同孔径的插板上,在插的过程中训练他们的精细动作能力。插完后,让学生通过一一对应的原则去触摸比较两排小棒的数量差异,并尝试把计算“7—5”的过程在插板上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两排小棒中都拿掉前面一样多的5根小棒,剩下第一排2根小棒,也就是塑料小棒比金属小棒多2根。通过小棒数量的直观化的“形”摆出了抽象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理解了7—5的算式的含义。在整个过程中,数与形的完美结合,听觉、语言、触觉、思维等多感官的参与,既让视障学生掌握了抽象的数学知识,也提高了他们的精细动作能力。

三、以物代形,以形助数,提高触觉感知能力

培养低年级视障生的触觉感知能力和正确的触摸方法是盲校课堂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人对外界信息的获得有80%是通过视觉渠道,而视障生需要通过听觉和触觉等其他感官来获取,其中最重要的获取途径是听觉和触觉,他们以手代目触摸课本,触摸大千世界。低年级视障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且正处于认识世界的萌芽阶段,教师必须给予正确的指导。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采用大量感性材料作为辅助教具,通过这些实物教具(或模拟原形)直观的“形”与抽象的“数”建立起对应关系,帮助视障生用触觉等感官功能去感知物体,学习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在视障生触摸感知物体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恰当的语言描述和科学的感知方法指导,来训练、提高他们的触觉感知能力,同时,又把大量生活中的物体的“形”潜移默化地印到头脑中,增加视障生的“形”的存储量。

例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数学“数的认识”时,我们可以采用大量的、多样的实物作为教具,如各种水果、小棒、珠子、纸张、回形针、玩具、椅子、夹子等,让盲生对各种实物进行触摸、感知、比较,在数数的过程中把实际的物体数量与抽象的“数”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借助于形,把具体的表象抽象出数,达到认识数的教学目标。不同种类的教具可以让视障生触摸认识到各种不同的物体、形状、材质,培养他们的触觉辨别能力,如感受金属、木质、玻璃、塑料水果等材质的不同特点,丰富对各种物体的认识和经验。同时,低年级学生学习主观性强,必须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每节课变换不同的实物教具,保持每节课的神秘感,让他们感到数学课好玩、有趣与新奇,从小培养视障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视障生活动受限,生活经验相对贫乏,直观经验少,空间观感弱,教学中我们把知识还原,把生活中的物体和抽象数学知识巧妙结合,以形助数,让视障生感知生活的同时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感受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盲聋哑学校,362000)

G761

猜你喜欢

视障观感触觉
TOUCHING ENJOY——适用于视障儿童的趣味积木玩教具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叙事疗法在视障学生思想品德融合课程中的运用
“最确切”的幸福观感——我们的致富订单
食的触觉
余事三绝一一傅申先生书画印观感
嗅觉、味觉和触觉
钢琴演奏教学中视觉、听觉、触觉的协同研究
视障儿童功能性视力软件化训练研究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香港话剧《最后的晚餐》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