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口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016-03-03王天锦
◎王天锦
语文口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王天锦
口语教学不仅对于正常学生很重要,对于那些丧失了听力的聋哑学生来说更为重要。本文以课堂教学为例从“听”、“说”等五个方面探讨有关聋生口语教学的问题。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由此可见,口语教学在语文课程的重要作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我们的聋儿听不到,不会说,是不是就不要进行口语教学了?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对于语言缺失的他们,更要重视口语教学。因此聋校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言交际能力是聋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必备能力,是与对方的互动过程。那么对于聋生如何听,如何说,如何与正常人进行口头上交往?这是一个令学生、老师、家长、社会都很关注的问题。目前聋校学生口语表达、交际能力不容易乐观:一是低年级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听不到外界的声音,收集不了语言信息,不知道怎样说、不会说。二是中高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上隐性的一面逐步增强,他们和正常学生一样,容易隐藏自己想法,不愿意去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知道自身的生理缺陷,存在心理障碍,羞于说话、不意与他人交流。三是即使学生能“说”,愿意和他人交流,但大多数说的话也是语序颠倒、逻辑混乱、词不达意、说话没有主旨,让听者摸不着头绪,带来了沟通交流上的困难。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以《一幅画》教学为案例,探讨在聋校如何进行口语教学。
《一幅画》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九册教材,主要讲“爸爸送了我一幅秃尾巴大公鸡的画,我在这幅画的提醒下,努力完成作业,大公鸡也添上了漂亮的尾巴。”教育学生对待学习不能怕困难,做事要有头有尾。在本节课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
一、听看范读,训练“听”规范的话
首先,第一课时导入时,让学生“听”故事。笔者使用中国手语结合普通话,把课文生动、完整的讲述一遍。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强调注意看老师的口型和手势,让学生接受到正规、标准的手势语和准确的口语发声口型,即使学生听不到字词的声音,但是他们能用眼睛看到,看到口型的大小变化,从而能够进行正确的模仿。
这也是口语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学生只有会听,才能理解对方的意图,只有听到规范的发音即普通话(在聋校中的普通话,其实还包括中国手势语这个在教学中很重要的元素),才能学会发正确的读音,表达出正确的想法,别人也才会听懂你的话。同样,聋生只有接受规范的手势语和口语,才能学会标准的手势语和口语,才能让正常人看懂和听懂。
二、借助插图,训练“说”完整的话
课文中的插图新颖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容易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兴趣,是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好材料。如在讲解第一自然段时,笔者出示课文的插图提问:“图上有哪些人物?”学生回答:“小女孩、爸爸。”显然这不是个完整的句子。接着问:“哪里有小女孩、爸爸?”学生回答:“书上。”或“图上。”还是不完整的句子。这就是学生平时没有养成规范语言表达习惯造成的。老师进一步引导:说话要完整,应该说:“图上有小女孩和爸爸两个人物。”在进一步分析课文,问到:“爸爸手里拿了什么?”时,学生就能够准确而完整地说出:“爸爸手里拿了一幅画。”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试着变换句式,把“爸爸手里拿了什么”改成“爸爸手上有什么”、“什么在爸爸的手上”等等。这样学生接触多种形式的句子,久而久之,在大脑里逐步形成对完整句子的感性认识,锻炼了学生说完整话的能力。
三、虚设情境,训练“说”想不到的话
口语教学具有情境性和互动性特点,因而在教学中,应当紧扣课文语言形式的分析,深入理解思想内容,虚设课文情景让学生想着说。课文第二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课文这么长,我怎么背得出呢?读了几遍,我放下书本。”笔者让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读了几遍,我放下书本。”提出:当爸爸在这种情况下,他又会说些什么呢?由此虚设情境,启发学生思维,让他们发挥想像,自由地练说,入情入境。同学们积极地发言,有的说:“做事有头有尾,这才是好孩子。”有的说:“孩子,你看那只公鸡在对你笑呢。”还的学生模仿爸爸生气的样子吹胡子瞪眼说:“一点困难就把你挡住了,我看你也快成秃尾巴鸡了!”……学生们在课堂内插上自由的翅膀,结合课文发挥想像,让他们敢于说出书本上没有的语句,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深化了课文主题,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主旨。文中有道,道中有文,文道统一,二者水乳交融。
四、提炼要点,训练“说”重要的话
复述课文内容是聋校语文口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因而分析课文第三自然段后,提出问题:课文讲述三天发生了哪些事情?学生往往把课文原原本本地照读一遍,没有抓住中心、突出重点。还有的学生违背了课文的原意,改换主要情节。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健康的表达习惯。在对此项训练时,笔者要求学生使用符号或记号,边读课文边对关键词句进行勾画和标识,把重点字词写出来,这样既可以清晰明了地理解课文内容,又方便对要点的提炼加工。然后,笔者以时间为顺序,设计了以下句式,引导学生试着练习说:“第几天,我在做什么?后来怎么样?”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能够完整准确精炼地概括出来前三自然段的内容,层次清析、语言恰当。
五、装扮角色,训练“说”生活中的话
讲解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课文中“我”内心的变化,安排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每组选派两名同学装扮爸爸和“我”的角色,进行生活中的父女对话。要求注意不同人物动作、语态、情感的表现,看哪组表演最具生活性、真实性。学生对于这种形式非常感兴趣,显示出极强的表现欲望。聋生由于丧失听觉能力,可能在表演上有着不同常人的地方,这也是他们的优点。笔者正是利用他们这一特点,训练学生克服在众人面前畏惧说话的心理,让他们能够机智地反应、敏捷地思考、流畅地表达。也许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困难,但只要我们行动的方向是对的,经过笔者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和奋斗,一定会有所收获的,不仅仅是学生,也包括笔者。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很不容易,让聋生掌握口语交际,使聋生能够正常地参与社会生活更是不易。由于聋生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社会因素的复杂性,聋校语文课堂口语教学任重而道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只有持之以恒,做到把学生、教师、社会等方面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的学生才一定能挺起腰杆“说”话,他们与常人的沟通交流能力才会稳步提高。
[1]肖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湖北省教育出版社,2012.
[2]张开玲.语文课需要真与实[J].语言文字报,2014,(795).
[3]季佩玉.聋校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陈军.聋校语文课改研究[M].福建大学出版社,2010.
(王天锦 安徽省宿州市特殊教育中心 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