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育人”:高效课堂的应然追求
2016-03-03朱景光李嘉玮
朱景光,李嘉玮
(1.临沂第二十中学,山东 临沂 276017; 2.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
回归“育人”:高效课堂的应然追求
朱景光1,李嘉玮2
(1.临沂第二十中学,山东 临沂 276017; 2.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
摘要:通过对高效课堂探索建设的过程反思、高效本体的深层追问、实践教学的策略操作、教育理念的高度提升的探讨,文章指出,高效课堂建设应该关爱生命、回到育人、建构能力和增值生命,实现学生的真实成长。
关键词:高效课堂;生命增值;育人;追求
近几年来,“高效课堂”炙手可热,一时成为“显学”,各种看似高效的“绝招”也层出不穷。然而在这轰轰烈烈的课改洪流中,有相当一部分热闹的背后更像是一部分人的“独角戏”,而作为主角的学生——“学”习的“生”命——却似乎不在真实繁荣之中,甚至无人问津。所以,有必要进行“高效课堂”的深层反思和深度追问,进行学生生命关怀的理念提升和实践改进,实现学生“生命增值”[1](P30~35)和真实成长的目标。
一、过程反刍:从“学生在哪”到“关爱生命”
高效的追求源自哪里?高效到底为了谁?高效的意义在哪?这些“本体论”的问题需要我们思考。
1.原初:教育过分功利
人们之所以言必称“高效课堂”,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规范办学导致学生在校时间相对减少,害怕影响成绩和升学的高度焦虑密切相关。所以,高效课堂的“横空出世”,引来了广泛关注,迎合了知识教学的功利主义色彩。结果高效课堂就被看作是快速、高效地提高考试“分数”和掌握显性知识的场所,学生成为迅速“装载”知识的“媒介”,但是,在不断地重视分数的同时,原本掌握知识的生命主体——学生,却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野,教学越来越忽略学生作为人的存在和养育,使人的完整性被一点点肢解,最后变得支离破碎甚至没有了“人”。这种极端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是科学建构“高效课堂”的“原初起点”意义上的“天然”制约。
2.结果:个体尊严缺失
孩子背上书包走进学堂,立刻就成了“学习”的“生命”——学生?学生生命尊严和成长意义体现在哪?全部生活意义只是学习的机器?是实现父母、教师的理想的替代品、试验品或新工具?究竟,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貌似简单实则寓意深远的问题。[2](P53~63)纵观当今课程与教学的现状,“虎妈”、“鹰爸”的走红,“衡水模式”、“毛坦厂模式”的“燎原之势”,谁能说清有多少人至今仍然是在“见物不见人”地分割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上,很多课程“知识完全脱离了人的生活世界”,导致学生的学习环境“日益成为一个意义缺失的世界”。[3](P3~7)
生命的权利和尊严越来越被漠视,上层设计的偏颇导致下行施政的畸形,我们应该疑问和深思:现实世俗的成功与一个生命的丰满,到底孰轻孰重?到底应该追求什么向度的教学成功?
3.本质:两个世界隔离
实际上,在年龄尚小的儿童看来,文本世界和现实生活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课程文本的书本世界是由没有色彩的单调的文字和缺少变化的抽象逻辑堆砌起来的,文本知识是高度抽象和艰难晦涩的;当下童年游戏和玩耍的生活世界,才是多彩鲜活和生动体验的渴望所在。在相当一部分儿童看来,两个本质相通的世界其实并不相通。因而,他们只好在“课上场景”中生存于书本逻辑世界,远离现实体验;在“课下场景”中生存于现实生活世界,远离书本劳碌。没有自由,缺失选择,学习久而久之也就日益成为一种沉重负担,而不是乐在其中。更有甚者,对部分学生来说,学习的过程就是逐渐失去选择权利和学习动力的过程,就是学习、生活自信心和生命成长动力逐渐丧失的过程,就是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日益消退的过程,就是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逐渐递减的过程,[3](P3~7)这样的学习,还是学生的学习责任和成长权利吗?当学习失去发展的意义而成为无尽义务的负担和疲于应付的压力,情绪枯竭和信心丧失还怎能避免?教师的课程实施和学生的学习生存就变成了一种斗争和煎熬。
二、深层追问:从“高效为谁”到“回到育人”
寻找教育回家的路,需要回到育人;寻找高效课堂的真谛,同样需要回到育人。生命才是教育的原点。回到教育的原点看教育和高效课堂,最根本的是要走出升学教育与育人为本相对立的思维模式。其实,真正育人的教育,不应该只有促进和保障升学的部分,还应该有更深刻的内涵和宽广的外延。如果只看到“分数、人数和钱数”,教育就是不健康的,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根本利益就会得不到保障。真正关爱学生,就要从关爱人的生命的高度出发,真正的高效应该从关注“人的知识掌握”转向“掌握知识的人”[4](P88)——学生的成长,应该在提高学习成绩的过程中提升生命质量,从教学走向教育,走向关爱人,走向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最终实现生命增值。
1.标准:不能只有分数
评价高效课堂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能让有限的生命过得充实而多姿多彩?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生命的质量?怎样才能使学生和自己的生命得到当下的增值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高效课堂不能只有分数,也不能仅仅是提高成绩;还应该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是促使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的课堂,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堂,是关注全人教育的课堂。作为一个有自己教育理念而且有责任感的教师,应该努力用自己的生命去增值更多的人,让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学习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堂课的45分钟都能够获得生命的增值。
2.本质:不能只有学习
“高效课堂”的本质不能只有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益,也不能只追求分数的绝对提高,还应该追求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各要素的协调、和谐,追求师生心灵的对接、意见的沟通、思维的碰撞,追求学生高效学习的心向和能力、自主发展的学习动机和自我提高内驱力。因为,学习生活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经历的具体生动的“学习性生存”和“发展性生长”(当然也包括生理性的成长、社会性的成材和德性的成人),都是不可重复、无法再现的真实的生命体验。课堂的精彩取决于——它是否是教师、学生、课程资源相结合的、具有生命意识的、生命与生命相互碰撞的、生命完善的变化过程。
3.特征:不能只有成绩
高效课堂不仅仅只表现为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还应该有节约性、生成性、建构性、大容量、快节奏、全员性等基本特征。节约性即师生课余预习、当堂完成、复习巩固,以少投入达到大效果,还要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个性特长;生成性即学生大面积完成预定学习任务,生成“学然后知不足”的积极情感;建构性即学生在教师组织与指导下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主动建构知识;大容量即努力实现三维目标,师生、生生互动性强,教学内容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拓展性,学生收获大;快节奏即课堂结构紧凑、合理、效率高,学生在适度焦虑中进行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高;全员性即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实现全员互动,最终人人进步,全员达标。
三、教学实践:从“操作策略”到“建构能力”
建构高效课堂,对于普通基层教师来说,首先需要“形而下”的“术”,就是教学策略的可操作性和实际效益问题,即实际教学要解决有效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现实问题。所以,高效课堂所追求的是学生高效的自主发展,应该体现出“学生发展为本”的全人教育理念;努力实现“基于学生体验”的内容组合;关注“学”和“主动参与”,体现从“灌输”转向“对话”的操作原则,从而使学生学会思考、精神成人。[5]一句话,实现学生的生命增值和真实成长。
1.重点:生成学习策略
“学会”不是目的,“会学”才是教学的深层表征。为此,高效课堂建构的重点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生成自己的学习策略。为此,教师教学需要作出以下调适:
(1)改善教学策略。教学应提纲挈领、突出实践。教师不仅教给学生陈述性知识,更能够引导学生“建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生成学习主体的“点金术”。
(2)提升监控艺术。教师的教学突出对学生的心理监控、行为监控和课堂调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热情和提高认知水平,以生成学生主动内化的意识和能力。
(3)生成学习策略。教学过程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学习策略,如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提高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策略的实践水平。
2.基础:奠基持续发展
(1)增加情感体验。通过自主、合作及互动交流,参加实践活动或“模拟实践”,充分激发学生关于学习意义和作用的情感体验,切身感受知识学习的作用和目的,学生就会逐步意识到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学习就逐渐从枯燥无味转变为今天的责任和成长的义务,还可以成为乐在其中的有趣活动,生成学习的积极情感。
(2)促进有效生成。教学应实现平等对话,问题激发,通过工具性、艺术性、思想性、情感性等方面的反复探究,落实三维目标,使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点编结成“网状”的系统知识树,并由此建立创新思维,促进新的学习体验和成长感悟,建构后续发展的基础方法和基本素养。
(3)实施作业分层。“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教师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到“不布置死记硬背作业,多布置启发性、思考性作业;不布置机械重复作业,多布置可选择性、层次性作业;不布置繁难偏旧作业,多布置实践性、研究性作业”。给每位学生留有充分自主发展的余地,生成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主动发展的理性思维,奠基契合自身实际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能力。
3.目标:体现生命关爱
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都具有发展的可能和价值,每一位学生的生命都值得珍惜和关爱。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
(1)改善学生生存方式。少讲精讲,减轻家庭作业的课业负担;肯定赞许,改变对学生积极求知、勇于表现的漠视;激励支持,改变埋头书本、不敢创新的现实;联系实际,改变远离生活、逃避现实的尴尬。解放学生,赋予课堂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6](P25~27)
(2)真正研究学生。教师要研究学生心理,研究学情,研究差异,有效指导提高课堂教学的适切性,给学生适度的时间和空间,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切实增加生命体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知识体验,不断丰盈学生的生命。
(3)注意课堂节奏。教师要等待、聆听、商讨和科学评价,让学生有“思考等待”和“第二等待时间”,有阅读、讨论、巩固、练习的机会,有适当的表现机会和纠错时机,调动生命的发展潜能和前进动力。
(4)异质互助小组。教师可以把学生划分为互补的若干学习小组,推行互助机制和小组合作,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有差异的共同发展。
四、教育理念:从“增值生命”到“真实成长”
笔者认为,构建高效课堂的深层追求,应该有“形而上”地求“道”溯源,应该从教育的高度重构课堂,重心和重点应该由关注知识掌握和分数高低,上移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价值——生命增值,而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目标、显性的知识达成和一些人“个人”利益的实现。高效课堂的追求应是学生通过掌握知识媒介而真实地成长,而不是知识通过学生媒介而传输。
为此,高效课堂应该充分考虑到各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不应仅仅考虑到知识目标的单一达成。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实际落实也可以是立体共存、多维互动:首先是关爱生命,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学习情感”的“生成”,期待解决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责任情感问题;其次是方法的建构,通过学习方法,特别是认知策略的完善,期待解决学生会学习的问题;最后才是知识的自然达成,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初步习得和不断深化,并使知识具有改善认知结构的承启现实与未来发展领域的作用,这样的学习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自然”、“自由”、“自主”的活动,学习也才会逐步成为“学生在积极情感状态中追求自己成长目标的责任行为”。为此,构建高效课堂,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根基:提升生命价值
生命的意义在于价值,高效的目的在于提升生命价值。没有生命的存在,一切无从谈起。生命是一种“客观”的“独立存在”,却需要“主观”的“理解重视”。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是有潜力、有价值、有活力、有尊严的个性存在。因此,教师应怀有对学生生命的敬畏,改善学生的学习生存处境。教师应该扪心自问:我给学生生命尊严了吗?给学生生命活力施展的空间了吗?给学生个性张扬的机会了吗?因为现实并不是对学生管得越多越全,灌输和训练的知识越多,他们就越有能力去主动探索、自觉学习。恰恰相反,只有在自主、自由、安全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更好地舒展身心,自信地表现自我。可惜,这些朴素的道理却被教师(包括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者)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于是学生就很少甚至没有自己活动的余地了。没有了自主,缺少了选择,学习久而久之就成为一件疲于应付的苦差事。
所以,要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教师应在教育教学时打通“文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线与隔膜,不断改善学生的教育生存和学习生活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浅层兴趣和长远动机,激励积极思维,促进多维互动,实施全人教育,努力“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7](P3~7)努力使课堂成为生命张力和思维想象的涌动场所,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激活状态,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使学习成为自主活动,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个体生命价值,努力实现师生生命意义的共同飞跃,这才是我们建构高效课堂的教育“原点”和本初根基。
2.前提:激励情感生成
高效课堂教学最需要什么?笔者认为是基本的学习兴趣、持久的成就动机和强烈的学习责任感问题。实际上,没有枯燥的知识,只有无味的教学,没有不含智慧的知识,只有缺乏策略的教学。[8](P29~30)现实中,很多教师往往会过分注重课堂的外在形态,如气氛的热烈、重点的突出等,但偏偏没有关注学习主体——学生内心的感受。不少教师很少意识到甚至根本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些什么?换句话说,很多教学只注重了课堂环节本身而没有注重环节所应赋予的深刻内涵和积极意义,这是目前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如足球出线、神九发射、反恐演习,是每位学生心中渴望了解的时事,但学校官员和部分教师却因为害怕影响管理和耽搁学习而亲自关闭了学生燃烧的激情之门,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强烈动机。
所以,每一节课都很有必要让学生至少激动一次,让更多的学生彼此羡慕一次,让学生充分展示一下自己,让他在教师和同伴面前得到最大程度的认可,这样才能更好地建立起学生学习的信心支持和兴趣激励,使之在高度的自信、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支配下投入到与“现实”密切相关的积极学习之中,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协调,实现心灵对接、意见沟通、思维碰撞,使得学生能够高效学习、自主发展,这也应该是高效课堂“必须的”关注点,是建构高效课堂的现实基础和重要前提。
3.关键:促进方法建构
“学会学习”应该成为高效课堂的深层追求和本质需要。学生有探究、创新和获得新体验的自然本性,但需要一定的环境和适当的方法。注重过程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收获在学科知识、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自己个性化的基本方法,帮助他们建构个性化的学习策略,特别是提高学生的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因为预防脆弱知识综合症,[9]“为理解而教”,掌握质性知识的现代教学,要求学生收获在知识、技能的获取过程中所形成的那些见解和看法,建构自己的学习策略。
所以,学生认知观念的生成、完善和升华,应该成为课堂的本质特征。在求知的过程中,学生若没有自己的见解,就没有与教师和同伴思维上的碰撞,也就没有让自己的见解进一步完善和升华的空间,更不会有对学习方法和规律的感悟了。为此,在课堂上要突出节约性、生成性、建构性、大容量、快节奏、全员性等操作性目标,关注教学策略是否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学习策略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归纳能力与个性见解。努力通过每一个问题解决过程培养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这种见解哪怕是错误的,也是非常可贵的。然后引导学生通过验证,或完善或推翻自己的错误,形成新的正确的见解,如此循环往复,逐步锻造学生强大的头脑,形成终身学习所提倡的“会学”的智慧人格。一句话,“学会”不是目的,“会学”才是学习目标的深层表征。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取探索更新知识的方法、手段和智慧,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总之,真正高效的课堂是建立在关注学情,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情感激励和方法建构的基础之上,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和高度达成。我们的高效课堂建设,既注重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现实提高,也着眼学生的心灵唤醒和智慧提升,引导学生生成终身学习所提倡的“会学”的智慧人格,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持续成长,实现生命增值和真实成长。
参考文献:
[1]朱景光,龙丽.生命何以增值——学生课程权力的视角[J]. 教育参考,2015,(4).
[2]郑金洲.重构课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
[3]鲁洁.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J].教育研究,2004,(6).
[4]朱景光,孙婷婷.高效课堂应关注学生什么[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12).
[5]柳延延.大学生活的任务:学会思考,精神成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6]顾建德.构建新的课堂文化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7,(3).
[7]叶谰.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8]刘建宇,高婷婷.我对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J].创新教育,2008,(3).
[9]郝京华.脆弱知识综合症就在我们身边[N].中国教育报,2009-10-12(6).
Back to “Education”: Pursue of Effective Teaching
ZHU Jingguang1,LI Jiawei2
(1.Linyi No. 20 Middle School, Linyi Shandong 276017;2.School of education,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Abstract:Through the reflection on the process of efficient teaching, the deep questioning on the efficient ontology as well as the discussion on the practice teaching strategy and educational ideas, we believe that efficient classroom should take care of students’ life, return to education, construct the ability and increase value of being. We can achieve the pursuit of real growth of students.
Key words:effective teaching, increase value of being, education, pursuit
作者简介:朱景光,山东临沂人,临沂第二十中学高级教师,硕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农村初中个性优质课堂建设研究”(编号:2010JG067)的研究成果之一。
李嘉玮,上海市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