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背景资料的引用为古诗文教学增色添彩
2016-03-03陈海良
◎陈海良
让背景资料的引用为古诗文教学增色添彩
◎陈海良
应新课标的要求和受大语文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了古诗文教学中背景资料引入的重要性。他们走出了那种只求功利,为考试而一味强调字、词、句、段落、篇章理解的纯知识授课。认识到了背景资料补充的必要性:它可以丰富课堂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将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只浮于表面,能知其然,而更知其所以然。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泛泛引用,引用不切时机等诸多问题,因此,背景资料如何引入,何时引入又成了新的问题,我们的一些教师从不引入的误区中出来又走入了另一个泥沼,即泛泛引入,无关痛痒地简单交代,作者介绍、背景理解无一例外都放在了教学的第一环节,叫几个学生讲一讲,亦或自己念一念。教学形式枯燥无味,教学内容生涩硬输,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本文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就古诗文教学中背景资料选择的合适性和适时性上谈些浅略的看法和感想。
一、背景资料的补充到底该如何筛选,又该何时进行
背景资料是指与课文相关的,对人物、情节和内容有作用的资料。通常包括作者介绍、写作目的、社会背景、科学知识、文化背景等。但是古诗文教学资料的补充不是每堂课都要面面俱到,我们应根据需要加以筛选,否则,不但不能提高课堂效率,还会徒增学生负担,适得其反。我们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难点和重点,选择合适的资料补充给学生,不能让材料喧宾夺主,更不可让材料成为大杂烩。从教学实际而言,如果作者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人物,那么大可不必在姓名、字号、籍贯等内容上大费周折,有时甚至可以忽略不讲;而对于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作者而言,我们就应该做比较详细的介绍,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查阅该作者的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补充。从教学目标来说,一位作者所涉及的背景资料非常多,我们不可能在一堂课上来个满堂灌,应选择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的内容,与教学有关的内容要,无关的内容坚决不要。我们的取舍可以以此为标准:有助于文本的理解与把握的要,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要,有助于了解作者文风的要。至于何时补充,我们要找准结合点,把握好资料运用的时机,或开头、中间、或结尾等,这都没有具体的规定,我们要根据每篇文章的教学实际来确定。而形式也可以多样化,文字、图片、影视、音乐等都在选择的范围内。如教学《三峡》时,因为学生都没去过,就可以播放三峡风光图,让学生对三峡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介绍。理论上谈论总是简单,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还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潜心钻研。
二、以实际课例探讨背景资料的引入
如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笔者将资料的补充分为三块内容,分别在开头、中间、结尾进行。
(一)简单回顾,创设情境
考虑到这是八年级下册的课文,在此之前,我们已学习了《春望》、《石壕吏》,学生对杜甫生平等已有了相应了解。所以笔者在导语的设计时引入了对杜甫的简单回顾。笔者说“穿越历史的隧道,你从唐代向我们走来,你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你长期处在社会底层,接近人民,你的诗歌深刻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变衰,你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你带给我们的很多很多。大家齐声说他是谁?”接着让学生回答两个填空:1、杜甫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被誉为()
2、杜甫的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
这样既回顾了作者的相关知识,又创设情境,为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情怀奠定基础。
(二)知识链接,把握情感
当分析到作者因群童盗茅而痛心疾首时,学生有些困惑,认为这只不过是个茅草屋罢了,值不了几个钱,杜甫何必如此小题大做呢?我抓住契机,马上进行了资料链接:诗人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但皇帝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灭,安史之乱的暴发,致使他不得不带着家小,离开了饥民遍野的关中,经陕西、甘肃逃到四川成都。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他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如此一来,学生便可认识到茅屋的来之不易,杜甫此时生计艰难,生活穷困,这草屋是作者一家仅有的避难之处,这样学生自然理解了作者的情感,解答了心中的疑惑。当分析到“长夜沾湿何由彻”时,我又补充了资料,让学生理解安史之乱给杜甫带来的影响:“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中原一带生灵涂炭,杜甫亦陷于动乱之中,饱受战乱之苦。乱起之后,杜甫带着家小流亡。‘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吃野果子、搭窝棚,诗人和流亡的人民一起忍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借此让学生感受诗人的人生转折、命运多舛,体会诗人忧国忧民情怀,明确杜甫的一生是忧国忧民的一生!
(三)拓展延伸,感悟情怀
在课堂的尾声,我请学生说说他们所知道的杜甫的忧国忧民的诗句。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孝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等等,让学生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体味诗人伟大的人格魅力。
又如学习《满井游记》时,因为课下注释对作者已有了相关知识的简介,所以笔者在学习之始就没有再花时间强调。在分析完写景的精妙和游玩时心境的愉悦后,笔者以“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这句话为契机,适时补充了资料:袁宏道轻视名利,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他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他把做官看作“猢狲入笼中”。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在登临山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 等。 笔者特别对划线的内容进行了红笔标注,让学生明白本文与其说是对满井秀美春色的叙写,倒不如说是作者性灵的表达,由此可见作者厌倦官场、寄情山水的心灵志趣。使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能有所升华。
在古诗文教学中,如何看好时机,把恰当的背景资料有效地引给学生,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只有对文本研究透了,对教学目标把握到位了,对学生的知识涵盖了解了,我们才能更好地选择好材料、选择好时机,让背景资料的引用真正起到应有的效果。笔者想,只要做一位教学的有心人,潜心钻研文本,在教学中不断研究探讨,就一定能找到古诗文教学资料引用的更好途径,也一定能为我们的课堂增色添彩。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精神学生高效学习法[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2005.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J].比较教育研究,1980.
(陈海良浙江省衢州衢江湖南镇初中32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