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情境,让低年级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2016-03-03林月香
林月香
(福建省柘荣县实验小学)
有效情境,让低年级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林月香
(福建省柘荣县实验小学)
情境创设应以学生为主体,形成愉悦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和积极有效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
情境;兴趣;主动;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认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应该营造学习氛围,创造学习环境,组织学生参与一定目标导向下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学习,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提升,并能最终实现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让情境发挥它的积极作用,真正让情境为孩子所需、为课堂所用?
一、结合课堂,捕捉需求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是一门知识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活泼好动,思维具体而形象,当遇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模块重难点、易混淆知识点时,教师需要借助情境的创设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打开学习思路。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时,因为受已学过的加法、减法和乘法三种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思路的影响,孩子们对除法竖式感觉非常陌生,也常常在书写竖式时将除数和商的位置颠倒。因此,新知教授之前,教师就利用“小猫抓老鼠”这一经典故事展开演变,边讲故事,边将竖式符号和各部分名称进行了分解:除号就像一座小房子,房子的窗旁来了一只想偷吃油的老鼠,小猫爬上房顶往下一看,呀,一只老鼠!小猫“喵”一声叫,腾空一跃,抓住老鼠,老鼠偷不成油,还被猫逮个正着。教师接着问:“这个故事大家熟悉吧?今天,我们继续在‘猫抓老鼠’的游戏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和“猫抓老鼠”也是有联系的吗?孩子们冲破了大脑中已学知识的固定思维限制,带着一份新奇乐呵呵地和老师一起进入新课的学习。像这样,教师只有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需求以及课堂教学需要创设情境,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需求和困惑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切实提升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二、激发兴趣,利用真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兴趣才能持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将兴趣作为学生认知活动的契机和直接诱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心创设具有美感、趣味性、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才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使学生产生“情不自禁”投入学习活动的心理。如,教学“认识方向”一课时,教师在课前播放了一个头发花白的老爷爷第一次进城看孙子的情境:城市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一下车老爷爷就迷路了。这可怎么办?怎样才能帮助老爷爷找到他儿子家的路呢?一幅幅画面的呈现,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孩子们仿佛置身其中。有的孩子提出可以去找警察叔叔帮助,有的孩子认为可以打电话叫爷爷的儿子来接他,还有的孩子提出可以买一张地图找到家的方向,然后坐公交车……想别人所想,急别人所急,思想教育在这儿已不用教师再去浪费口舌,孩子们七嘴八舌,纷纷投入到如何解决问题之中。于是,地图怎么看?方向如何辨别?怎样数公交车站点?一连串的问题从孩子们的脑中蹦了出来,带着疑惑,孩子们对新知学习充满了期待,数学学习因此呈现出了更多生命的色彩。
三、贴近生活,形成真实感
数学家华罗庚曾形象地描述过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宇宙之大、粒子之微……无处不用数学。”多年实践经验也在告诉我们:当课堂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越贴近时,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学“平移与旋转”一课时,教师播放了课间操《小苹果》的音乐,孩子们离开座位,跟着音乐节奏跳起了舞蹈,在舞蹈中双手和双脚往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走动,孩子们发现他们的身体在做着平移的运动;而一手为轴心,另一只手沿着轴心绕圈圈的动作却是做着旋转的运动。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孩子们发现自己每天做的课间操竟然与今天的数学知识息息相关,快乐和自豪溢于言表,充满理性的数学知识瞬间变得有血有肉、趣味盎然,数学学习在这一刻早已成了孩子们心中好玩的游戏。
四、共同建构,体现主体感
情境创设的最终目的是为课堂学习所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所服务。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学习是有血有肉的集体行为,情境创设既不应该背离学生,又不是由教师一手创建,它是师生共同参与构建的过程。如,教学“认识线段”时,教师随机用学生手上玩方绳的毛线展开新知的探索,先让学生两手紧握毛线的两端,用力一拉,观察两手间毛线的样子;接着,两手一松,观察毛线的变化。学生持续把玩两三次后,教师接着问:在刚才毛线“一拉一松”的过程中,你观察到拉紧之后的毛线和放松的毛线相比,有什么不同?看似毫无目的的玩耍,经教师的提问挑起,目的性随之凸显。孩子们马上发现:两端拉紧的毛线是“直的”,放松之后是“弯曲的”,线段“是直的”这一本质特征瞬间进入孩子脑中,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而可感知。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保障了孩子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并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总之,有效的情境创设应该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形成积极有效的学习状态,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发展,实现“育人为本”的理念。
[1]汤琪.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5).
[2]李庆明.儿童教育诗:李吉林与她的情境教育[M].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