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专业文化共同体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实践教学质量提升

2016-03-03王冬冬王作亮

关键词:技术型共同体大学生

王冬冬,王作亮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18)



基于专业文化共同体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实践教学质量提升

王冬冬,王作亮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18)

“专业文化共同体”是指在专业教学中,教师、学生与课程等文化主体构成的互动交融的学习型组织。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构成的多维专业文化共同体,不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实践教学的工具,而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实践教学本身。提高应用技术型高校实践教学的质量,应该构建多维专业文化共同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课堂实践教学文化共同体、课外实践教学文化共同体和校外实践教学文化共同体的构建进行积极地探索,以期为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有一些启示。

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实践教学;文化共同体

本质上人类实践是基于某一文化共同体的活动,受科技理性的影响,大学的教育实践从文化共同体中脱域。回归实践教学的本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应用技术型高校必须重构文化共同体。

一、应用技术型高校专业实践教学的文化共同体属性

实践是人与人以一定的文化共同体为中介的交往活动。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将人类活动划分为生产活动、道德伦理活动与理论思辨活动。他将人类最重要的生产活动排斥于实践之外,认为追求人类自身完美的道德伦理活动与追求对永恒原理把握的理论思辨活动才是真正的实践。欧洲中世纪的神学由于完全抛弃了人类生产实践,纯粹研究人类交往实践,使人们深陷唯心主义的神学怪圈而难以自拔。近代哲学家康德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思想的继承以及对欧洲中世纪神学思想的批判,构建了近代“实践哲学”体系。他将人类活动作了两个维度的划分: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生产活动和认识与改造主观世界的道德伦理活动[1]。康德同样将人类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生产活动排斥于实践的范畴之外,只承认人类的道德伦理活动才是人类的实践活动。马克思将长期被西方哲学遮蔽的生产实践彰显了出来,认为人类实践既包括生产实践,也包括交往实践,两者又是相互联系与互为中介的。“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的关系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2]马克思认为,人在能动地变革“物的世界”的生产实践中,必然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在人与人的交往实践中,主体间的交往必须建立在个体与所在文化共同体的对象化的活动之上,离开一定的文化共同体谈论实践,就难以理解实践的本质。

教育实践是由教育交往的主体、内容与媒介构成的文化共同体。不管是生产实践,还是交往实践,都是由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客体与实践的方式等构成的文化共同体的活动。教育实践属于人类社会实践的特殊领域,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与沟通,而不是人对物的认识与改造。俄罗斯著名教育家季亚琴科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维交往构成的文化共同体视为教学的本质活动。没有交往共同体的存在,就没有教学活动。共同体的交往活动不是教学活动的工具,而是教学活动本身[3]。我国著名学者叶澜教授赞同季亚琴科的观点,并进一步强调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实践,认为教育交往是由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育媒介构成的文化共同体。叶澜教授指出:“教育是人类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交往’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4]

在专业教学中,教师、学生与课程等三种文化主体的互动交融形成了“专业文化共同体”。

二、基于专业文化共同体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实践教学分析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是分专业、分学科的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是通过专业课的教学来实现的,专业课教学是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构成的。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是学术性人才,而是具有较高实践智慧的工程师。因此,应用技术型高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也就是说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应根植于实践。大学实践教学是建立在探索实践性知识基础之上的教学形态,大学实践教学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强调大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大学的任务是培养具有探究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在大学教学中,只要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的深度探究活动,不管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是在校内还是校外都是实践教学。二是重视大学生的深度体验。大学生在专业技能训练与学术训练中,只要能够深入进去,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都是实践教学。三是强调大学生对问题的批判与反思。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大学生的实践智慧,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反思能力。应用技术型高校在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探索实践性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与实践课程的互动就会形成实践教学领域的“专业文化共同体”。在实践教学中形成的“专业文化共同体”主要包括课堂实践教学文化共同体、课外实践教学文化共同体和校外实践教学文化共同体。

在当今的大学教学工作中,人们往往将实践教学理解为诸如见习、实习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活动。其实,课堂才是人才培养的最重要场所,传统的缺少情境支撑与关系建构的“告诉式”课堂是难以培养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型、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培育课堂实践文化共同体。课堂实践文化共同体是在大学课堂文化情境中,由大学生与大学生、大学生与教师共同构筑的学习型文化组织,“他们以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每个共同体成员的成长为目的,通过积极的参与、协商与知识的建构,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人际关系”[5]。课堂实践文化共同体主要包括以实验室为依托的实验教学、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设置的课堂实践环节的教学、课堂中的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通过课堂实践文化共同体,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能够坐在一起,共同完成作业,共同探究学习。

课外实践教学文化共同体是指应用技术型高校学生课外在学校内的实践教学中构成文化组织。主要包括五点。一是课题研究。就是大学生基于共同的情趣,立足于专业,对某一问题进行长期或短期研究而形成的共同体文化组织。二是校内导师制。就是由大学教师与大学生构成实践文化共同体,通过这种文化组织,大学生在与师傅们的互动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学到师傅的实践性知识,生成专业实践智慧。三是模拟训练。就是在学校的模拟场,师生构成实践文化共同体组织,通过这种文化共同体,大学生可以感受或习得专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四是综合性问题探索。就是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体现综合性、交叉性的综合实践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师生构成的实践文化共同体组织,通过这种文化共同体组织,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五是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诸如社团活动、竞赛活动、助教、助研、助管等活动,由师生结成的实践文化共同体组织,通过这种文化,大学生的文化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也更有利于他们的实践智慧的生成。

三、专业实践教学文化共同体建构的实践探索

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拓展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方法。建构实践教学中的文化共同体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中的文化共同体包括课堂实践教学文化共同体、课外实践教学文化共同体、校外实践教学文化共同体等。

(一)着力加强课堂实践教学文化共同体建设

课堂教学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实践能力生成的主渠道。许多大学教师仍然采取“告诉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这种注重理论知识解读与传授的课堂是难以承载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我们首先建立了课题申报制度。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研究与改革课题和项目,集中精力,发挥集体智慧,集体攻关,就教学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一些主干课程的教学之中。其次,加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案例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意识,生成学生的情境性知识和实践智慧;开展自主学习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觉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与能力;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形成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智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重视师生共同愿景的设计、共享知识库的建设、对话协商机制与真实学习情境的创设。再次,积极开展网络课程平台建设与改革实验。要求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课件、教育案例集、各章练习题、考试样题、参考资料等主要课程资源上网,并要求老师借助学校的网络平台实现动态网络教学。

(二)重视课外实践教学文化共同体建设

专业实践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应该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外资源应该是课内资源的必要补充。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的资源是难以真正培养出国家急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在课外实践教学文化共同体建设方面,首先,建立基于课题的文化共同体。基于课题的文化共同体就是着眼于师生的共同的兴趣,立足于学生的专业,建立基于课题的学习型组织。老师在学科教学中,可以以课外作业方式,给出相关主题,引导学生梳理资料、实验探索或者进行深度探讨。还可以依托各级各类实践创新项目或者创新创业项目,组建校内学习型组织,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探索。其次,建立基于综合性问题探究的学习共同体。这种形式的共同体不同于课程教学中的小问题探索,体现了学科综合性、多元性与交叉性。如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就是综合性问题的探索,综合性问题的探索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再次,建立多维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文化共同体。如各种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助教、助研、助管、寝室每日练活动、观摩课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学校生活,增强其对学校、对同学、对老师的亲近与认同感,也有利于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与交往能力等。

(三)强化校外实践教学文化共同体建设

校外实践教学是大学教学向更大空间的延伸,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关系,理解专业知识与专业伦理的关系,把握专业生活与社会公共伦理的关系。建构校外实践教学文化共同体,首先,应构建教育见习中的实践教学文化共同体。见习是一种有效的观察,见习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明确其职业意识和职业要求,对将要从事职业的意义有所认识。通过教育见习中的文化共同体构建,使学生有机会亲临职业现场,亲历职业的工作过程,增强其专业情感,了解将来所要从事职业的状况。构建教育实习中的实践教学文化共同体。其次,实习是大学非常重要的集中实践教学形式,就是大学生在校内导师的带领下亲临生产第一线,参与到生产一线的师傅们的工作与生活中去,实习是在专业理论指导下的科学实践,实习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实习使课程学习融会贯通。再次,建构多维的社会文化共同体,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大学生思想活跃,对社会问题十分关心,引导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对社会问题进行调查,参与社会服务,对于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了解社会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M].孙少伟,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2-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86.

[3]张天宝.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72.

[4]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1.

[5]王作亮.建构课堂学习共同体 培养师范生实践智慧[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

(责任编辑 刘自强)

Quality Improvement of Practical Teaching in Technology-applied Universities Based on Disciplinary Cultural Community

WANG Dong-dong, WANG Zuo-liang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221008, China)

The "Disciplinary Cultural Community" refers to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in which teachers, students,curriculums and other cultural subjects infiltrated and integrated actively.The multidisciplinary cultural community,which consists of teachers,students,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dia,is not the tool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in the technology-applied universities,instead,it is the practical teaching itself.Therefore,the multidisciplinary cultural community should be construct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actice teaching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The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uch cultural communities concerned with practical teaching inside and outside classrooms would be significant to their quality improvement.

Technology-applied Universities; disciplinary practical teaching; cultural community

2016-03-21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专业文化引领下应用技术型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2015JSJG257)的部分成果

王冬冬(1962-),女,吉林长春人,徐州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供应链管理研究;王作亮(1961-),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

G420

A

1674-3571(2016)06-0095-03

猜你喜欢

技术型共同体大学生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打造辽西技术型标杆案例 锦州城南新区7.2.4全景声影院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大型国有企业技术型员工激励制度的建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