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传》成语释义指瑕

2016-03-03黄耀明

现代语文 2016年24期
关键词:史官辞典左传

□黄耀明

《左传》成语释义指瑕

□黄耀明

对“史不绝书、食指大动、死且不朽”等3条成语的语源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通过对《左传》的用词习惯和词义所指的穷尽性分析,纠正了《汉语成语大全》《汉语大词典》等5部辞典对其语源的释义错误。并强调编纂成语辞典必须充分吸收前人的注释、译文、辞典等成果,根据语境及历史文化知识确定语源义。

《左传》成语释义史不绝书食指大动死且不朽

笔者曾全面深入地考察了源于《左传》的成语,从29部辞书中搜集并挖掘出605条成语,并在拙作《〈左传〉成语探究》中详细说明了《左传》成语的数量、形成方式、语法结构及语义演变方式。在编纂《〈左传〉成语辞典》过程中,笔者构建了约11万字的语料库,并“称成语的原始形式所具有的语义为语源义”[1](相当于词的本义),据此将《左传》语源义与辞书释义进行对比,发现目前对于一些《左传》成语语源义的理解尚待提高,王文晖说:“成语的释义存在五大弊端:望文生训、误解古注、随文释义、主观臆解、以今释古。”[2](P214)而《左传》成语释义也有类似问题,现对5部辞书中“史不绝书、食指大动、死且不朽”等3条成语的释义商榷如下。

【史不绝书】

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公卿大夫相继于朝,史不绝书,府无虚月。”[3](P744)《汉语成语大全》和《汉语成语辞海》均释语源义为“书,书写。史书上不断有记载。”[4](P1362),[5](P1257)《中国成语大辞典》释语源义为“书:书写,记载。史册上有不断的记载。”[6](P1141)《汉语大词典》释语源义为“史册上不断有这类记载。”[7](P1463)

这都与原意有出入,为“以今释古”致误。这句话是叔候说鲁国朝见并进贡晋国的事。前面一句说鲁国公卿大夫不断朝见,后面一句说晋国的府库没有一个月不接受鲁国贡品。中间应当说的是负责记录的史官没有停止过记录朝见纳贡的事。因为这些事都是朝聘时发生,所以“公卿大夫”“史”和“府”又是叙述当时每一次朝聘过程所涉及的叙述事项,几乎是同时的。如果认为是“史书上不断有记载”,则感觉叙述时间转变突兀,与此语境不融洽。“史”在《左传》全书中共出现了110次。我们经过逐一考察,发现它只有两层意思:姓氏、古代负责记录大事的文职官员。均与人有关,没有一个是“史册”之义。并且“史”多与“书”同时出现,例如《左传·宣公二年》:“乙丑,赵穿(攻)〔杀〕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孔子曰:‘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3](P361)因此这里的“史”是“史官”义,绝非“史书”义。

据此当释为:史:史官;书:记录。史官没有停止过记录。这恰与杨伯峻、李梦生的观点不谋而合:《白话左传》译为“史官没有中断过记载”[8](P290);《左传译注》译为“史官没有停止过记载”[7](P873)。

【食指大动】

语出《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3](P368)朱瑞玟《成语探源辞典》释为:“用食指指着美味的食品。后形容贪馋的样子。”[10](P126)

此说欠妥,当属“主观臆解”而误。前句中的“将见”是将要进见之意,楚人是在进见前献的鼋,所以子公与子家应该没有见到。后句中的“他日”在《左传》中共出现18例,仅有两义:以前(6例)、过些天(12例)。并非单指“过些天”,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他日吾见蔑之面而已,今吾见其心矣!”[3](P688)此处意为“以前”。如果认为是二人见到了鼋且“他日”义为“过些天”,那么子公说的话就只能译为:过些天,(如果)我也像他那样有人献鼋,我就一定会尝到美味。这句话虽然通顺,但实属多余。也就没有必要用“必”来强调。由此可以推断,“他日”是“以前”之义,子家并没有看到“献鼋”,不可能用手指它。这里的“动”不是“指着”之意,而是自己无意识地动起来。胡安顺《春秋左传集解释要》明确释“动”为“不自觉地抖动起来”[11](P170)。子家是说:以往我的食指自己一动,我就一定会吃到美味。这样于文义更顺适。所以说这里的“食指动”是将要吃东西的预兆。其他例句有宋·朱松《答保安江师送米》诗:“朝来食指动,忽接送米书。”[12](P20704)

所以应释为:也作“食指动”。食指:手的第二指,因吃东西多用此指而得名。食指忽然自己大幅度地动了起来。指有美味可吃的预兆。又陈戍国注“食指动”为:“食指动则必尝异味,此种现象算不算特异功能,愿质诸高明,似不必惊诧。”[3](P369)杨伯峻等的《白话左传》译为“食指忽然自己动了起来。”[8](P141)该成语后来也表示想吃好东西了。如民国·陶菊隐《近代轶闻》:“一日,旧部三五人来谒,徐笑曰:‘今日食指动矣。’乃自作东道主,宴客于式式轩,与随弁周云桥耳语移时,始偕客出。”[13](P202)

【死且不朽】

语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纍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3](P276)《汉语成语大全》释为:“身虽死,其名不朽,使人永志不忘。”[2](P1417)

这与“死而不朽”含义相混淆,是典型的“望文生训”。该词在《左传》中共出现了五例。其它四例为:

《左传·成公三年》:“以君之灵,纍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3](P448)

《左传·成公十六年》:“子反再拜稽首曰:‘君赐臣死,死且不朽。臣之卒实奔,臣之罪也!’”[3](P509)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若弗杀弗亡,君之惠也,死且不朽;若得从君而归,则固臣之愿也,敢有异心?”[3](P1117)

可见该词均出现在感怀大恩之语中,前面多承前省略了“君之惠”这一主语。如果用“身虽死,其名不朽,使人永志不忘。”代入考察,则语义扞格而不通。

因此当释语源义为:即使我身死腐朽,您的大恩也绝不会腐朽。指至死不忘大恩大德。这恰合于孔颖达在《左传·成公三年》的解释:“怀荷君恩,身虽死而朽腐,此恩不朽腐也。死尚不朽,以示其至死不忘也。”[14](P819)其他例句如《国语·楚语上》:“若得归骨于楚,死且不朽。”[15](P534)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体会到,前人对相当于词本义的成语语源义研究尚不充分深入,很多成语辞典将语源义与后起义混为一谈,尚未以汉语史的眼光考察语义源流即草草释义,从而出现了上述错误。而编撰《左传》成语词典,必须充分参考各种已出版的成语辞书释义,并切实吸收前人尤其是《左传》研究大家的辞典、注释、译文等成果,尤其是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沈玉成《左传译文》、胡安顺《十三经词典·春秋左传卷》等著作。还要根据语境以及历史文化知识择善而从,遇到有分歧之处,则需要穷尽性地分析《左传》全书的用词习惯和词义所指,这样才能避免犯上述错误。

(本文的写作得到了《左传》研究专家和音韵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胡安顺教授,文字学和文献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党怀兴教授的指导,特此致谢。)

[1]黄耀明.《左传》成语探究[J].船山学刊,2011,(1).

[2]王文晖.《三国志》成语研究[Z].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3]陈戍国.春秋左传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6.

[4]梅萌.汉语成语大全[Z].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7.

[5]朱祖延,汉语成语辞海[Z].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

[6]王涛,阮智富,常晓帆等.中国成语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7]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8]杨伯峻,徐提.白话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1993.

[9]李梦生.左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0]朱瑞玟.成语探源辞典[Z].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1]胡安顺.春秋左传集解释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12]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第33册)[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3]陶菊隐.近代轶闻[M]//民国笔记小说大观:第1辑.[Z].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

[14]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M]//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5]佚名.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黄耀明陕西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710119)

猜你喜欢

史官辞典左传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近代学人对古代“史官”之阐释
亚鲁辞典
2017年2期《IQ辞典》答案
2017年1期《IQ辞典》答案
2016年12期《IQ辞典》答案
尊严
用生命去写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