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6-03-03米守勇周广玲
米守勇,周广玲
(1.山东省邹城市匡衡路小学教育集团;2.山东省邹城市凫山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米守勇1,周广玲2
(1.山东省邹城市匡衡路小学教育集团;2.山东省邹城市凫山小学)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课程,对培养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新课改的深入推动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成为一项必然的发展趋势,不仅可以让小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并且能够提高小学生识字认字的能力。结合多年执教经验,简要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旨在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与可持续进步。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阅读教学
在新课改的深入推动下,小学语文教学从传统的教学宗旨发生转变,积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所谓的阅读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对书面语言认识的能力,是当前社会生存中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因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好基础的阶段,积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发展现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正确的阅读方式,提高阅读效率
因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对事物认识程度比较弱,缺乏正确的阅读方式,无法在课余时间内将阅读融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传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式,并且指导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主阅读报纸或者杂志,在阅读中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读懂文章所传达的重要含义。此外,语文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优美的段落或者句子摘抄下来,在仔细阅读与研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或鼓励学生写读后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比如,在学习《丑小鸭》一文时,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有关丑小鸭变天鹅的视频或者图片,并让学生在观看之后阅读文章,将文章中包含的重点内容加以分析。语文教师还要让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所应用的词语,并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答案,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培养小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式,提高阅读效率与阅读质量。
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积极学习
因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比较特殊,并且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甚至部分小学生好玩的心理比较重,对阅读学习缺乏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小学生具备学习兴趣,才能够提高阅读效率,也只有将兴趣扩大化,才能够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主体意识,实现兴趣的扩大化,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语文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中应用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学习《揠苗助长》时,可以采取表演的方式,组织小学生以话剧的形式将这则寓言故事的含义进行表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或动画的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师还可以构建情境教学、小组合作阅读方式,将全班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并让每一小组的学生每人朗诵一段,或者每一个小组经过阅读、探究回答一个问题。经实践,这种方式所带来的效果十分显著。
三、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培养阅读兴趣
一般而言,只有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才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培养学生积极阅读的兴趣。比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收集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材料,让学生进行集体阅读,从而营造阅读氛围,并且在阅读之后组织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需要格外注意的一点是要想提高阅读效率仅仅创造阅读环境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师还需要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并结合课文的基本内容,调动学生的感官,加深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比如,在学习《珍珠泉》一文时,需要为学生讲解珍珠泉的由来、传说,并播放有关珍珠泉的图片,让学生能够对珍珠泉有大概的认识与了解,并在课文讲解中配合图片或者视频,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阅读水平与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成为提高语文成绩的关键所在,且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占据了十分重要的比例,关系到小学生掌握语言技能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将阅读教学放在突出地位,并且要积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增强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让小学生能够将阅读放置在首要位置,并且在阅读教学中提高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进步。
[1]张海波.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7):203-204.
[2]王晓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3(35):65.
[3]方胜.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策略的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12):170-172.
[4]岳秋景.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6(14),148-149.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