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矛盾冲突引导科学探究活动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
2016-03-03邹名容
邹名容
(重庆市江津区四牌坊小学)
以矛盾冲突引导科学探究活动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
邹名容
(重庆市江津区四牌坊小学)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教学是科学教学的关键,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呢?通过近年的教学实践,认识到以矛盾冲突引导科学探究活动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制造”矛盾冲突,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成为“矛盾”的主体,成为一个个的“问题信息源”,有目的地进行探究活动,必将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矛盾冲突;探究欲望;主动探究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是《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的一条核心理念。探究教学也就自然成为科学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究式学习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认可。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呢?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小学科学教学应充分满足这种需要。笔者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的教学中,认识到以矛盾冲突引导科学探究活动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在水中,木头是浮的,石头是沉的,泡沫塑料块是浮的,铁块是沉的……这是学生亲眼见过的十分熟悉的现象。对于“沉和浮”,学生已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在本课教学伊始,我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引出矛盾——皮球掉进很深的树洞无法捡起来,引发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
接着,用塑料球和实心球分别进行灌水实验,学生惊奇地发现两个球竟然一浮一沉,并不像预料中那样都浮起来,从而产生认知矛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此时,抓住契机,引出课题。
紧接着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木块、石头、小纸片、铁盖在水中的沉浮。交流时,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同样的铁盖,为什么有的沉、有的浮?小纸片为什么先浮后沉?引导学生探究出观察物体沉浮的两种不同方法:(1)把物体放在水面观察;(2)把物体放在水底观察。
然后,让学生对生活中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进行推测,并用第二种方法进行验证,实验结果与推测产生矛盾,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刚才推测的依据是什么?物体的沉浮可能和什么有关?
当学生推测物体的沉浮可能与大小或轻重有关时,教师让学生将刚才的那组材料分别按大小和轻重顺序排列,重新做两次实验,结果出现了较大和较小的物体都有沉、有浮,较重的和较轻的物体也都有沉、有浮,再一次否定了推测,引发矛盾:难道物体的沉浮与它们的大小、轻重无关吗?
接下来,教师提供大小相同轻重不同和大小不同轻重相同的两组材料,让满腹狐疑的学生继续进行实验探究。
这次学生发现:物体的沉浮与轻重和大小还是有关的。唉,这是怎么回事?物体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大小究竟有没有关系?为什么前后两组实验结果会不同呢?于是,新的探究又开始了。
原来,科学观察需要确定统一的标准,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原因应先控制其他可能影响的因素再进行实验。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两组对比实验,经历了“发现—否定—再发现—再否定”的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在矛盾冲突中不断产生探究欲望,引发新的探究活动,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一步理解了科学观察需要确定统一的标准的意义,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对周围世界的科学态度极为有利。
探究是每个人天生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而发现是科学探究的开始。儿童天生的好奇心又能够促使学生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以自身的积极思考为前提。常言说得好,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制造”矛盾冲突,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继而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式和方法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它的根本点在于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营造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矛盾”的主体,成为一个个的“问题信息源”,有目的地进行探究活动,必将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7.
[2]项红专.科学探究式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物理教师,2003(10).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