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新闻节目评论风格的培养
——以白岩松在《以新闻1+1》为例

2016-03-03尹音娜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年21期
关键词:白岩松新闻节目主持人

尹音娜

(广西大学 广西南宁 530000)

主持人新闻节目评论风格的培养
——以白岩松在《以新闻1+1》为例

尹音娜

(广西大学 广西南宁 530000)

文章从白岩松的个人因素和外部因素分析他的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参考白岩松在《新闻1+1》的语言风格,能够很好的为主持人如何把握个性化语言风格提供借鉴与参考。

白岩松 新闻节目 语言风格 主持人

一、影响白岩松评论风格形成的因素

1.个人因素

白岩松,央视著名新闻评论员。1968年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1985年进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个人著作有《痛并快乐着》、《幸福了吗》、《行走在爱与恨之间》。前后参与栏目主持有《东方时空》、《新闻周刊》、《焦点访谈》、《新闻1+1》、2008年和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等。

白岩松毕业于1989,作为顶级传媒大学毕业生,几经周转,才在《中国广播报》落脚。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白岩松每天顶着烈日前往亚运村进行采访和资料收集。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他成为了一名出色的记者。也正是因为以记者身份踏入传媒行业,所以在往后的主持生涯里,他总是对繁杂错乱的信息,拨开云雾见青天,以当下最受欢迎的“记者型主持人”深入材料中心展示非凡的发问技巧,驾驭采访。

香港、澳门回归、汶川地震时,白岩松都以一名记者身份走向主持人的岗位,他的采访,编辑,选题等能力都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也为他担任以后的《新闻周刊》《新闻1+1》等节目的主持和幕后策划奠定了相当牢固的专业基础。

2.外部因素

(1)节目的需要

“《新闻 1+1》作为一档新闻评论节目,真正意义上突出了“言论”的重要性。每期节目一个话题,主持人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新闻观察员则对症下药、深度解析。” 该节目主要关注的是当下热点话题、重大新闻,譬如海峡两岸的话题、中共十八大会议的召开等,作为节目的“引子”,评论占主导部分,把事件前前后后展现给观众。

以节目播出的模式来看,新闻1+1以两种形式存在:直播新闻加评论,和新闻事件的回顾。直播新闻会选取最热门、最有看点的事件,譬如奥运会,汶川地震,从微观带动宏观,第一时间把新闻传达给受众。

对于央视评论员的语言,白岩松在中传讲座上曾给过这样的定义:“区别于官方话语系统与民间话语系统的第三套语言系统。”该节目需要主持人能具备采编播等专业技术能力,这意味着工作难度相当复杂。与纯粹进行播音的播音员、采访的记者来比较,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同样的新闻消息,不同的解读。对于节目选题、整个框架构想、采访、点评都必须熟悉和融会贯通。

(2)受众求同存异的需要

大部分的人包括用人单位在挑选新闻主播,都会不约而同的认为拥有较好的音色,善心悦目的外形条件,就是一个合格的主持人。其实不然,过分追求外在美,从而去忽视主持人的业务能力、文化底蕴,一个新闻主播没有自己的语言风格、没有对新闻事件的思考能力,对新闻稿件只能进行单一的播报。显然是看低了受众的需求、也看低了受众的文化层次。同中求异是受众对新闻节目的要求,同时也是向新闻主播语言风格要求。新奇的东西总是能抓住观众的眼球。新闻主持人需要良好的语言功底重塑事件,传递信息感染受众。寓教育寓娱乐,又能体现本人的主持能力,彰显主持人语言风采。

二、主持人新闻节目评论风格的培养

1.结合节目考虑个人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并不是天生所具有,它受很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怎样去培养新闻节目语言风格,建立属于自己个性化的语言,结合节目形式考虑是主要因素。像《新闻联播》这类点评形式的节目,比较传统单一,播放一段新闻后,出现主播口播画面。这种节目形式是为了服从于新闻事件传递,不需要主持人进行过多点评和深入探究,节目也可以伴随字幕。所以主持人在语言上做到简洁明了,对于敏感话题点到为止。《新闻1+1》《焦点访谈》以评论为主导的新闻节目,它关注的是社会上的热点核心问题。和新闻联播相反,这种节目注重主持人的言论,新闻只是为主持人进行点评而作为一个小小的铺垫。深圳卫视的《直播港澳台》等节目以叙述和评论同时进行,新闻材料和言论有机结合,更好的使新闻具有信服力。这类节目需要主持人在语言上做到,讲述新闻自然流畅,议论新闻生动形象。尤其是军事新闻节目,一般都是这种叙、评同步,对主持人语言上把握明显不同于前两者。

2.提高语言功底

播音主持本就是基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有声语言的艺术创作,加强语言功底才能更好的形成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

现在各种节目形式层出不穷,新闻主持人在银屏上的穿着和打扮其实不能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往往吸引他们的是主持人犀利的言辞,独特的思维方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优秀主持人在语言特色上的成就并不是短时间造就的。

主持人在对新闻信息加工的时候,首先要考虑使用受众乐于接受、容易接受的言语,再次要是自己的语言富有深度、让受众感受到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推动主持人的语言能力。语言的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包装它的形式同时也要考虑其内容的含金量。做到语言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主持人语言功底的提升,才能轻易驾驭节目,而不是被节目驾驭。

3.诙谐的语言表达

结合节目内容考虑,幽默的语言表达。主持人与节目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提倡诙谐的语言并不是针对所有的新闻的节目,像军事类、灾情类新闻节目,如此使用就显得不恰当。并且使用诙谐语言也一定要把握分寸,要根据新闻材料来取舍,否则就会变成哗众取宠。

结合新闻情境和场景。场合有愉快的,也有凝重的,有正式场合也有不正式场合。如果主持人脱离场合来进行诙谐语言表达,是无法获得良好的受众反馈。特别是新闻节目常有直播形式,主持人无法预测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现场的一切都处于变动之中,对于主持人的主持功底相当具有挑战性。因此,这需要主持人因地制宜,根据现场反应做调整。是否该使用诙谐语言,怎么合理运用它,都要进行及时的应变和调整。

[1]白岩松.再造一个新北川[N].《新闻1+1》,20090122.

[2]黄伯荣.现代汉语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亚里士多德.修辞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梁岩.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语言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白岩松.痛并快乐着[M].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第36页.

[6]李悦.白岩松谈“充电”[J].新闻的营养.2005.

[7]陈芳.名嘴是这样炼成的[J]采写编.2008.

尹音娜(1992.9-),女,汉族,湖南常德市,广西大学在读研究生,教育学硕士,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白岩松新闻节目主持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莫言对话白岩松——文学的有用与无用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白岩松:传统媒体面对冲击不必焦虑丢内容被抛弃
白岩松错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