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元前一千年前後中亞民族的遷徙—薩恩薩伊墓地與維加里克墓地分期研究

2016-03-03劉子信

欧亚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世紀陶器墓葬

劉子信

本文旨在研究烏魯木齊市薩恩薩伊墓地田字形墓的來源,文中將此類墓葬溯源至鹹海東岸的維加里克墓地。本文通過嚴格的考古地層學與類型學分析,對薩恩薩伊墓地與維加里克墓地重新做了分期編年,兩處墓地遺存分别分爲四期。我們發現,薩恩薩伊田字形墓用於斷代的遺物,多出土於墓室填土中,實際早於田字形墓的年代。據此,本文將田字形墓的年代推定在公元前9—前8 世紀,而非原來認爲的公元前19—前16 世紀。田字形墓東傳的通道由早先的安德羅諾沃人開闢,地上木椁墓、早期鐵器與田字形墓相伴經此通道傳入天山中部地區。

近年來,新疆考古工作取得一項重大進展,那就是烏魯木齊市薩恩薩伊墓地的發掘。該墓地墓葬時代上起青銅時代,下至漢唐時期,其青銅時代的材料尤爲重要,包括許多首次見於新疆地區的文化因素,爲我們探索新疆早期歷史提出一系列新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便是該墓地田字形墓的來源。這種墓葬,墓室平面近方形,墓底留有十字隔梁,平面看似“田”字。其來源問題,事關我們對天山地區早期文化發展模式以及相關歷史記載的認識,需要給予足够重視。然而,與該問題研究密切相關的維加里克墓地與薩恩薩伊墓地的分期編年研究,仍有待於進一步深化;目前對田字形墓形制來源的研究,尚不充分,我們根據已有研究成果,系統梳理了相關遺存,希望有助於認識田字形墓的來源問題。草擬此文,求教於各位方家裏手。

一、新疆田字形墓的發現與研究

二、烏魯木齊薩恩薩伊墓地編年研究

(一)第一期遺存(屬安德羅諾沃文化,約公元前13—前10 世紀)

1.安德羅諾沃文化墓葬

因此,薩恩薩伊墓地上述墓葬僅M55、M56 爲安德羅諾沃文化遺存。M80、M128 採用屈肢葬也應該屬於安德羅諾沃文化遺存。詳述如下:

M55 封堆無存,地表留一石圈,直徑2.4 米;石圈中掘一淺圓坑,其中鋪一圈石塊,坑中爲墓室;墓室東西向,竪穴石室,無蓋無底,長1.5 米;墓中骨胳淩亂。出土平底筒形陶罐一件。

M56 爲方形平底墓。地表亦不見封堆,有石圈,直徑6 米,石圈中爲墓室。墓室平面方形,邊長1.9 米,深0.4 米,四壁砌卵石,無蓋無底。墓中葬兩人,男女各一,均屈肢葬,頭向西。隨葬兩端錐形螺旋式手鐲(圖1:2)、串珠、銅片飾等。其中,手鐲爲安德羅諾沃文化典型遺物。

M80 地表有石堆,但不明顯。墓室爲近方形竪穴土坑,1.7×1.3 米、深1.35 米,其東部填大量卵石。墓中葬一人,仰身屈肢,頭南脚北。隨葬石串珠手鏈。

2.其他安德羅諾沃文化遺存

薩恩薩伊墓地比較確定的安德羅諾沃文化墓葬,僅存以上幾例。不過,該墓地其他墓室填土中,出土不少安德羅諾沃文化遺物,主要包括通體飾刻劃紋的平底陶器、素面直壁平底陶器(圖2)。其中,M37、M58 爲田字形墓,M52 為矩形口竪穴土坑墓。

圖1 薩恩薩伊第一期墓葬及隨葬品(安德羅諾沃文化)

圖2 薩恩薩伊墓地安德羅諾沃文化遺存

圖3 安德羅諾沃文化遺存斷代參考

綜上所述,薩恩薩伊墓地的安德羅諾沃遺存年代當在公元前13—前10 世紀。

(二)第二期遺存(約公元前9—前8 世紀)

1.田字形墓

田字形墓封堆呈不規則圓形,直徑5—8 米,墓室平面近方形,邊長接近3 米、深1.5—2.2米。這種墓葬底部四角各有一個大坑,其中常有遺物出土,但並不見使用木柱的痕迹,不能判定爲柱洞,而且將柱洞挖成這麽大的坑,也並不實用,它是否代表一種特殊的習俗或信仰,其中是否有深層的含義,現在還不得而知。田字形墓多經過擾亂,骨胳散亂在東西隔梁上,僅M45 可辨葬式,死者仰身直肢,頭東脚西,據此,田字形墓死者採用的應該是仰身直肢葬。

典型遺物包括:

圖4 薩恩薩伊田字形墓及相關遺物(第二期)

圖5 薩恩薩伊田字形墓斷代參考遺物

我們發現,明確出土於田字形墓葬中的圓形銅牌飾,年代在公元前10—前8 世紀。年代較早的陶器,基本屬於安德羅諾沃文化最晚期(公元前13—前10 世紀),但大部分出土於墓葬填土之中,殘缺不全;也就是說,田字形墓出現以前,薩恩薩伊爲安德羅諾沃人群的墓地,那麽,田字形墓的出現,上接安德羅諾沃文化,年代在公元前9—前8 世紀。如果說田字形墓因後期擾動,導致其原隨葬品混於填土,那麽填土中的陶器殘片理當可以拼合成完整器物,遺憾的是,這種情况並不存在,可證填土中的陶器,確爲早期遺物。

2.第二期其他墓葬形式及遺存

(1)方形平底墓。典型墓葬包括M19、M106(圖6)、M49。地表用石堆,或有石圈,墓室平面近方形、邊長2—3 米,深1—2 米。墓內葬1—3 人,仰身直肢葬,頭西脚東,死者頭部、脚部多有石塊,墓內隨葬羊頭、馬頭等。具有斷代意義的隨葬品(圖7)有橫耳球形彩陶罐,用紅彩;折沿銅鏡;帶穿孔的鐙形馬銜;銅刀;石扣等。此類墓中不見鐵器。橫耳彩陶罐多見於洋海一號墓地(公元前10—前8 世紀)。

(2)採用片石的土坑墓。地表用石封堆,墓室大量採用片石,或用片石砌墓室四壁,或用片石鋪底,或者兩者兼備;有的墓葬還在墓口圍一圈片石。墓內葬1—3 人,從未被擾亂的墓葬看,死者爲仰身直肢葬,頭西脚東。墓中常隨葬羊、馬頭骨或其他部位骨胳。此類墓葬主要有:M14、M17(圖6)、M74、M102、M131(圖6)、M134 等。典型遺物(圖7)包括:橫耳球形彩陶罐,折沿平底彩陶罐,直口圜底彩陶鉢;均施紅彩。銅鶴嘴鋤,尾部爲浮雕老虎,管銎較長,其上浮雕鳥頭一個;三孔棒狀銅馬鑣;(帶倒刺的)兩翼有銎鏃;石罐等。

圖6 薩恩薩伊墓地第二期墓葬

(3)竪穴土坑墓。地表用石堆,有的有石圈;墓室開口多爲矩形,有的爲不規則橢圓形;有的墓口鋪一圈石塊,墓室內填石,葬1—2 人,均仰身直肢、頭西脚東;墓內多見羊頭骨,馬頭骨或羊、馬其他部位的骨胳,但未見整匹者。典型墓葬包括M8、M115(圖6)、M122 等。典型遺物(圖7)包括:折沿平底彩陶罐,施紅彩;單耳球形陶罐(素面);鐙形馬銜;三孔獸形骨馬鑣;環首或直柄銅刀;分尾骨鏃;石扣等。未見鐵器。

圖7 薩恩薩伊墓地第二期遺物

(三)第三期遺存(公元前7—前6 世紀)

薩恩薩伊墓地第三期墓葬與第二期相比,葬俗變化不大。形制方面,仍沿用方形平底墓(M113;圖8)和使用石片的土坑墓(M132;圖8),變化不大;竪穴土坑墓成爲主流,墓中開始使用原木(M104;圖8);新出現竪穴偏室墓,其偏室開在竪穴北壁。

圖8 薩恩薩伊墓地第三期墓葬

隨葬品(圖9)尤其是陶器的變化很大,陶器仍有紅彩彩陶,不過器形由球形陶器變得瘦高,呈水滴形,橫耳彩陶罐消失,素面陶器數量增加;有鋌鏃(圖9:12—13)逐漸取代有銎鏃;帶孔的鐙形馬銜爲單純鐙形馬銜(圖9:11)取代。值得注意的是,本期遺物中開始出現鐵器,M76 出土一件鐵匕首尖部(圖9:21),呈三角形,截面菱形,雙面刃,殘長5 厘米。

圖9 薩恩薩伊墓地第三期遺物

M22 出土一件銅鍑形彩陶(圖9:7),這種鍑形陶器主要見於塔加爾文化薩拉迦什期(Saragash,公元前6—前3 世紀;圖9:8)及其以後,不過,塔加爾文化的鍑形陶器爲素面,薩恩薩伊鍑形陶施彩,年代應該早於塔加爾文化薩拉迦什期;這與M22 採用多人葬,並出土鐙形馬銜的早期特徵也是相符的。本期墓葬還出土折沿銅鏡(圖9:10)。綜合出土遺物及墓葬形制方面的變化,可將該期遺存年代定在公元前8—前6 世紀。

屬於本期的墓葬主要包括:方形平底墓M22、M113;竪穴土坑墓M6、M31、M33、M104;用片石的土坑墓M76、M132;竪穴偏室墓M89。

(四)第四期遺存(公元前5—前3 世紀)

公元前5—前3 世紀,薩恩薩伊墓地迅速衰落,墓葬數量减少,墓中隨葬品也很稀少。早期的方形平底墓、竪穴偏室墓消失,僅竪穴土坑墓及用片石的土坑墓仍在使用,仍沿用早期水滴狀陶器(圖10:3),不過已經不施彩,其他陶器也不見施彩,出現具有晚期特徵的素面單耳圜底陶壺、石研磨器(圖10:4—6)等。

圖10 薩恩薩伊墓地第四期墓葬及隨葬品

此期墓葬包括:竪穴土坑墓M72、M123、M167;用片石的土坑墓M3、M71、M98。

小 結

我們嚴格運用考古地層學及類型學方法,將薩恩薩伊墓地相關遺存分爲四期,年代分别爲:第一期公元前13—前10 世紀、第二期公元前9—前8 世紀、第三期公元前7—前6 世紀、第四期公元前5—前3 世紀。

其中,第一期爲晚期安德羅諾沃文化遺存,其方形平底墓獨具特色,這種墓葬形制,在薩恩薩伊墓地沿用到第三期,第四期消失。第二期出現的田字形墓也很獨特,其年代爲公元前9—前8 世紀,而非以前所認爲的公元前1800—前1500 年,第三期及以後,田字形墓消失。竪穴偏室墓(偏室在北)出現在第三期,第四期可能還在使用,不過因爲某種原因,該墓地迅速衰落,薩恩薩伊墓地第四期遺存中不復再見。這四期遺存中,後三期葬俗較一致,基本採用仰身直肢葬,頭西脚東。

隨葬品方面,第一期以平底缸形陶器爲主,基本爲素面,偶見裝飾刻劃紋的陶器殘片;這種平底陶器,一直用到第三期,各期均有變化。第二期陶器以球形彩陶罐爲典型,相當一部分陶器有橫耳;平底陶器開始施彩(紅彩)。第三期素面陶增多,平底陶器也變爲素面,仍有紅彩陶,球形圜底彩陶器仍在使用,新出現水滴狀陶器,有一例鍑形陶器。第四期陶器均爲素面,器形沿用球形陶、水滴狀陶器,不見平底陶器,新增單耳圜底陶壺。

三、鹹海東岸維加里克墓地編年

維加里克墓地沿因卡河(Inkar Darya)北沿分布,從西向東分爲相對集中的三片,共有墓葬80 座,經發掘者70 座。墓葬均爲沙土封堆,封堆直徑10—40 米、高0.3—2 米。根據墓室結構,墓葬可分爲三種:

其一,田字形墓。爲方形或近方形墓壙,墓底四角各有一個土坑,其墓室長寬一般爲2.7×2.3—4.5×3.7 米、深1—2.1 米。有意思的是,墓底土坑中不見柱子痕迹,其中常出土陶器、馬具等遺物,這種結構反映了一種特殊的葬俗。

其二,矩形竪穴土坑墓。長方形墓壙,墓壙長寬爲1.7×1.4—3×1.6 米、深0.6—1.3 米。有的墓中有木棺。

其三,地上木椁墓。死者直接葬在原地表。根據構築木椁的柱洞情况,這類墓葬結構可分爲四種:有兩重柱洞;有一重柱洞;無柱洞,直接葬於原地表;在地面掘一周淺溝,平面呈方形,死者葬在圍溝內。這類墓葬中,常有火燒痕迹。葬具用蘆葦或樹枝的編織物。

圖11 維加里克墓地平面圖

根據未被擾動的墓葬,死者通常仰身直肢、頭西脚東(個别頭朝東)。隨葬品豐富,包括陶器、各式馬具、武器、銅鏡、石盤及裝飾品等。

根據我們的研究,維加里克墓地墓葬,實際可以分成四期,年代從公元前13 世紀延續到前3 世紀,下面分别介紹各期墓葬形制、隨葬品特徵及我們的斷代依據。

(一)第一期墓葬(公元前13—前11 世紀)

該期墓葬爲地上木椁墓,僅見M15 一座,地表有一重柱洞,墓葬北部轉角處有一大坑,是圍繞一個柱洞擴大而成的,其中出土3 件安德羅諾沃式陶罐,墓葬其他位置還出土陶壺、折沿銅鏡(沿高且直)、逗號形石盤等。

(二)第二期墓葬(公元前10—前8 世紀)

第二期墓葬包括:M33、M41、M60、M83、M84 等。墓葬形制有地上木椁墓,新出現田字形墓。隨葬品以銅器爲主,偶見銅鐵復合工具,陶器比較少,均爲手製;兩翼銅鏃較多,偶見三翼銅鏃。

據以上分析,該期墓葬年代可定在公元前10—前8 世紀。

圖13 維加里克第二期墓葬形制及隨葬品

圖14 維加里克第二期墓葬隨葬品

(三)第三期墓葬(公元前7—前6 世紀)

繼續使用地上木椁墓和田字形墓,開始出現矩形竪穴土坑墓,但不占主流。此期墓葬包括:M11、M14、M18、M22、M25、M27、M28、M30、M34、M35、M45、M51、M70 等。此期墓葬隨葬品中,開始出現管流陶罐(圖15:1—2),平底手製;鐵器較上一期多,但衹是小件器物(如小刀等);逗號形石盤(圖15:19)比較普遍,其邊緣變得圓潤,不似M15 隨葬者邊緣呈垂直狀;折沿銅鏡(圖16:4)的沿仍保持垂直,但折沿變矮;馬銜均爲鐙形,有的帶隔擋。

據以上分析,本期遺存的年代可定爲公元前7—前6 世紀。

圖15 維加里克第三期墓葬形制及隨葬品

(四)第四期墓葬(公元前5—前3 世紀)

墓葬形制與前一期相同,矩形竪穴土坑墓普遍。此期墓葬包括:M16、M21、M26、M47、M66、M69。手製陶器逐漸爲輪製陶器所代替,管流罐也發展成形制規整的輪製陶;鐵器大量出現,並且開始出現尺寸較大的鐵劍等器;石盤由逗號形發展爲四足形(圖17:19);雙環馬銜增多,角製馬鑣(圖18:3)極具特點;折沿銅鏡逐漸爲帶柄銅鏡(圖18:7)所代替。

圖16 維加里克第三期墓葬隨葬品

圖17 維加里克第四期墓葬形制及隨葬品

此外,隨葬的青銅獸首小銅飾(圖18:12—13)、四足石盤、雙環形馬銜(圖18:5)、角製馬鑣等,均爲中亞地區公元前5—前3 世紀的典型器物。

據此,本文將第四期墓葬的年代定在公元前5—前3 世紀。

小 結

我們依據墓葬形制及出土遺物的特徵,對維加里克墓地重新分期編年。維加里克墓地遺存可分爲四期,年代分别爲:第一期公元前13—前11 世紀、第二期公元前10—前8 世紀、第三期公元前7—前6 世紀、第四期公元前5—前3 世紀。

圖18 維加里克第四期墓葬隨葬品

墓葬形制方面,地上木椁墓出現最早,一直沿用到最晚期;田字形墓出現在第二期,沿用到最晚期;矩形竪穴土坑墓出現在第三期,沿用到第四期。

隨葬品方面,第一期陶器間接受到安德羅諾沃文化(塔札巴格雅布類型)的强烈影響。第二期陶器以圜底爲主,其他隨葬品基本具備遊牧文化特徵,如馬具、動物紋等,這種特徵在該期定型,一直保持到最晚期遺存中。第三期平底陶器增多,以帶管流的手製平底陶器爲特色。第四期陶器仍以管流平底爲主,不過製作更加精細,輪製爲主。

四、薩恩薩伊田字形墓的來源及傳入通道

在前文中,我們對薩恩薩伊與維加里克兩處墓地遺存做了詳細分期與斷代研究(表1),並給出了充分的斷代依據。在這兩個年代框架中,我們尤其關心兩墓地墓葬形制的早晚變化情况。

表 1 薩恩薩伊與維加里克墓地墓葬形制統計表

由表1 可見,在鹹海東岸的維加里克墓地,田字形墓出現在第二期(公元前10—前8 世紀),薩恩薩伊墓地同類型墓葬年代在公元前9—前8 世紀,與維加里克同類型墓同時而稍晚,不過,僅就此即推定薩恩薩伊的田字形墓來自維加里克,顯然是不够嚴謹的。墓葬形制(反映葬俗)屬於文化因素的一種,我們在考慮文化因素的直接傳播時,要特别注意兩個方面:第一,一種文化因素的直接傳播,不可能是孤立的,它往往和其他因素“打包”傳播,其背後是人群的遷徙,最常見的原因有氣候變遷和戰爭,而且戰爭也常常是由氣候變遷導致的。因此,我們在研究田字形墓制的來源時,要注意尋找與其相聯繫的其他文化因素,具體來說,如果田字形墓果真來源於鹹海東岸,那必然有該地區的其他因素相伴傳來。第二,既然田字形墓的傳播載體是人群,那麽必然存在適於人群遷徙的通道,我們有必要尋找鹹海東岸與烏魯木齊地區之間的可能通道,考察它在公元前10 世紀前後是否通暢。

(一)相伴傳播的文化因素

我們注意到,維加里克有一種地上木椁墓,出現時間特别早,在該墓地第一期就已經出現了,年代在公元前13—前11 世紀。在歐亞草原地帶,據筆者所知,這是年代最早的地上木椁墓。有意思的是,我們在薩恩薩伊所在的天山中部地區,也發現了這種墓葬形式,那就是呼圖壁縣石門子水庫墓地的M6,從該墓出土的馬銜、帶扣及鹿形牌飾等遺物來看,其年代正當田字形墓在薩恩薩伊出現之時,即公元前9—前8 世紀。

可見,薩恩薩伊田字形墓的傳入,並不是孤立的,它至少是與地上木椁墓、早期鐵器一同傳入的,而後兩者都可以追踨到維加里克墓地中。那麽田字形墓來自鹹海東岸,並非過度聯想。我們需要進一步探索的,是它由西而東進入天山中部的通道。

(二)田字形墓傳入天山中部的通道

我們注意到,不論是薩恩薩伊墓地還是維加里克墓地,都有安德羅諾沃文化遺存或受該文化强烈影響,這一點啓示我們探索安德羅諾沃文化人群在兩者交流中所發揮的作用。我們發現,安德羅諾沃文化人群在鹹海東岸與天山中部交通路綫的開通方面,曾發揮過舉足輕重的作用。

第一階段,以彼得羅夫卡(Petrovka,位於哈薩克斯坦北部、伊希姆河中游)類型爲代表,主要分布在南烏拉爾、哈薩克斯坦北部和中部地帶,年代約當公元前17—前16 世紀。

第二階段,以阿拉庫爾(Alakul,位於烏拉爾地區)類型和費德羅沃(Fedorovo,位於烏拉爾地區)類型爲代表,主要分布範圍已經涵蓋了南烏拉爾、米努辛斯克盆地、哈薩克草原、七河—天山地區及帕米爾地區,年代約當公元前15—前13 世紀。

第三階段,以阿列克謝耶夫卡(Alekseevka,位於烏拉爾地區)類型爲代表,主要分布在哈薩克斯坦中部到七河地區,年代約當公元前12—前9 世紀。

表2 鹹海東岸—天山東部的文化譜系

安德羅諾沃人與早期遊牧人(如馬薩格泰人、斯基泰人)關係密切,前者開通的東西通道,無疑會被後者繼承,這爲天山中部與咸海地區的交往提供了極大便利,田字形大墓也沿着這條道路傳到天山中部地區。

五、總結

綜合全文,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薩恩薩伊墓地的考古遺存,可以分爲四期,年代分别是:第一期,公元前13—前10世紀(安德羅諾沃文化遺存)、第二期公元前9—前8 世紀(出現田字形大墓)、第三期公元前7—前6 世紀、第四期公元前5—前3 世紀。

(2)維加里克墓地的考古遺存,可以分爲四期,年代分别是:第一期公元前13—前11 世紀(塔札巴格雅布文化遺存)、第二期公元前10—前8 世紀(出現田字形大墓)、第三期公元前7—前6 世紀、第四期公元前5—前3 世紀。

(3)薩恩薩伊田字形墓,直接來源於鹹海東岸的維加里克墓地,其傳入時間約在前9—前8 世紀;與田字形大墓一起進入天山中部地區的,還有地上木椁墓和早期鐵器。

(4)公元前15—前10 世紀,安德羅諾沃人開闢了哈薩克斯坦中部經伊犁河谷到天山中部的通道,並爲田字形大墓使用者所繼承;田字形墓、地上木椁墓及早期鐵器就是沿着這條通道進入天山中部地區的。

猜你喜欢

世紀陶器墓葬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特殊的一年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墓葬中的女人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經典是怎樣煉成的——重讀《中國5—10世紀的寺院經濟》
公元7—11世紀胡藥硇砂輸入中原考
公元7—11世紀胡藥硇砂輸入中原考
新砦期 猪首形陶器盖
新砦期 陶器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