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浓淡虚实总相宜

2016-03-02章开元

摄影世界 2016年3期
关键词:王瑶景深摩洛哥

章开元

在如今海量影像时代,看到的照片越来越多,但能看得上眼的却越来越少。眼前王瑶的这十来张摩洛哥组照,我认为是属于后一种。要说因她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故有捧场之嫌,这肯定不是冤枉,但人间好的事物就应该被捧场,谁说不是呢?坦而言之,摄影者的身份地位不是我为之叫好的主要动因;如果真是,写这样的文章,也许还轮不上我这个退休老职工吧。依我陋见,这组照片拍得确实好,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以下。

标题上的四个字—“浓淡虚实”,是这组照片成为摄影作品之高级品的关键,黑白照片尤其讲究这四个字。犹如国画技法中的焦浓墨淡青,即使不用艳丽鲜亮的彩色颜料,也能画出意境的美妙和精彩。

在摄影中,“浓”可指色泽的深沉。西方人的绘画和摄影作品尤其讲究这个浓。在西方人眼里,东方人的视觉作品感觉太亮,深度不够。从这一点也可以联想到为什么西式咖啡馆、餐厅、五星酒店里的灯光一概暗淡迷离。其实这并非是个情调的问题,也无关节约,而是生理结构所决定的一门科学。现代医学和解剖学已经做出有根据的结论。原来欧洲人的视网膜神经细胞比咱东方人丰富,由于他们长时间生活在光照条件较差的高纬度地区,习惯了在较暗的室内环境中生活,故对光线敏感,看东西有点儿亮就行。而东方人长期生长在光线较为充足的亚热带地区,室外活动多,久而久之,养成了与西人相反的习惯。难怪国外印刷品和摄影网站经常有黑底白字(类似油画)的页面出现。他们看上去不以为然,而我们看这样的页面不习惯,觉得累眼,还是白底黑字(类似国画)看得舒服。人类学家一看头盖骨就知道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因为前者眼窝大,后者眼窝小,就是这么回事。扯远了,再说照片。

照片的色调在胶片时代是一个不容易掌握的问题,需要很高的实践成本。现在这个问题几乎不存在了,剩下的是个观念问题。通常摄影大师们拍照片都偏浓,俗话说就是深,尤其是黑白照片。这个深是代表作者水平的。一张照片深得不够,会让作者自己觉得没有达到应有的表现力度,感觉不过瘾。王瑶作品的风格基本上都是偏深的,我认为这是她在美国学过摄影和自身视觉美学素养的反映。

照片深也好,浅也罢,都是风格,各有喜好;但高明的作者首先都会构筑自己的风格,坚持自己的信念,让自己满意;至于别人怎么看那是后一步,不必牵挂太多,否则与平庸无异。在艺术问题上“自我”不是件坏事,很大程度上是能和独创划等号的。照片的深调与浅调是相互陪衬的关系,时有取舍短长,一张好照片,缺了谁也不成。摄影师在作品浓淡的把握上极见水平,绝非轻而易举,事想天成。纵观世界顶级摄影大师作品,影调偏浓的占绝大多数,清幽淡雅的少见。王瑶所表现的摩洛哥城市马拉喀什,位于该国南部,是个满城偏陶土红色,终年常绿无冬的热带城市。但王瑶的兴趣并不在表现该城的红墙绿树上,而是采用她惯用的“焦浓墨淡青”的黑白写意手法。这已不是她的创新,而是优雅的坚守。

此外,照片好差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虚实。在这一点上,王瑶的作品突显出她是一位处理高手。请注意我在这里的措辞,我用的不是“好坏”而是“好差”不走极端,毕竟绝大多数摄影者,把照片拍实为首要标准。至于照片是要拍得实,还是虚,或是哪部分要实,哪部分要虚,另外是虚还是柔,难以简而言之,确实要因人而异,临场发挥。这里没有标准,却见水平,尤其是对摄影景深的运用。像王瑶这样能熟练驾驭摄影技术的人,对运用景深有广泛的实践,属于那种可以在自己的意识中,预想出将要拍出来的照片将会是什么样子的人。这样的摄影师属于经验主义同理性主义的结合体,对事物的处理有良好的判断力和执行力,创作成功率高。而大多数摄影人,不是经验主义占上峰,就是理性主观主义占上风。在用手机摄影和简单拍摄工具大行其道的今天,摄影景深的作用被相当一部分摄影者忽略了,有的人甚至完全不知道。景深是决定照片虚实效果的重要技法。在一张照片的产生过程中,虚实效果几乎完全处于摄影者的主观控制之下,是可变幻和带有创造性的。尤其是拍摄新闻纪实照片的瞬间,时间以秒而计,如何把握虚实,真不是一日之功。王瑶不愧新闻摄影记者出身,拍出来的照片,该实的地方是实的,该虚的地方就是虚的。

另外,善用俯视和仰视的拍摄角度和天然环境中的线条,使画面产生趣味和生动感也是王瑶的风格,在这组照片中也有十足的体现。对数码技术和摄影硬件熟悉的年轻人通常较看重照片“是实还是虚”或“照上了没有”。然而许多著名摄影大师的作品不但经常有点“虚”,还有些让人感觉该照的没照上,画面中的景物也不十分的对称。外行看内行,有时会做出幼稚的评价;反之,内行看外行通常会不予评价或加以鼓励。在摄影的大家庭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施展空间,但向高明者看齐,是永恒的追求,王瑶也不例外。

好的照片像油画,顶尖油画家最善于使用浓淡虚实的手法。摄影师是油画家职业的延伸,虽然用的工具不同,但出来的结果有相似之处。为得到真实的景深效果,荷兰画家维梅尔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镜箱(也称之为暗箱)”装置;好像尼康F3等高档相机也增加了一个景深预览的扳钮。但不怕你笑话,我一直不会用这个装置。所以说,许多摄影的技术不是靠硬件来解决的,而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还不够,还要再加点灵性。

王瑶熟练巧妙地运用浓淡虚实的手法,拍摄了一系列游走世界多国的照片,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尽管也有人认为色调浓重,虚实掩映的纪实摄影作品显得过于艺术化,并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观。这话没错,但如果不是职业的硬性需要,一个有自己想法的摄影人,大可不必照顾多数人的口味。今天的世界和我们的国家,不是最提倡人们的创新精神吗?创新就是要和别人不一样,如果都一样,谈何创新,全都守旧得了。

这组照片的拍摄地点在北非国家摩洛哥,这是一个我虽然没去过但“很熟悉”的国家。因为70年前,有一部叫《卡萨布兰卡》的著名电影就是在摩洛哥拍摄的。1996年,美国AFI(美国电影学院)评选美国百年百部佳片,《卡萨布兰卡》名列第二,排在《教父》前面,仅次于《公民凯恩》。《教父》是彩色电影,《公民凯恩》和《卡萨布兰卡》都是黑白电影,所以到摩洛哥拍黑白片多少有些巧合的味道吧。

非洲有北部、中部以及南部的大致划分,摩洛哥属于典型的北非国家,与西班牙隔海相望。所以摩洛哥也是北非国家中最为欧化的国家,在历史上同西班牙、法国、葡萄牙关系千丝万缕,你来我往,在文化上各有渗透。北非与中部以南的非洲国家差异很大。但非洲固有的宽广与自然,纯朴与粗放,都还差不多。在它的大地上,有着数不尽的“摄影资源”,使世界上的那些“怀旧爱好者”和寻找艺术灵感的人趋之若鹜。非洲除少数国家外,大多交通不便,生活水平不高,与现代社会有相当距离。但多数非洲人仍笑口常开,热情奔放,并不把国家的GDP和个人趁多少钱看得很重。相对真正的黑非洲,属于阿拉伯人的北部非洲在生活方式和风物人情上接近南欧,其中摩洛哥较比典型,其他如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国也大致如此。就我国而言,公民去那儿旅游观光的人并不多,像摩洛哥这样的地方我周围去过的人真的很少。王瑶拍的这组照片,尽管只是管中窥豹,好歹也能见其一斑,使人们对这个相对遥远的国家有些许了解。

作者的身份非普通人,还当过我的领导,在摄影圈子里的知名度是很高的。她平时忙于公务,端起相机拍照的时间当然不多。也正因为如此,只要发表她署名的作品,一般都会引起大家的关注。曾经有同事问我:你老说摄影忌快照,练慢功;那你说王瑶的照片是属于快照还是慢功,她不也是短暂停留即时立拍吗?我回答说:王瑶的照片属于慢功加快照,两者结合,厚积薄发。摄影的这个功是需要练的。王瑶毕竟是从胶片时代走过来的“老”摄影人,她知道摄影曾经是一件昂贵和复杂的事情,所以在思想意识深处有珍惜摄影资源的意识。现在的小年轻不少没这种意识,数码相机随手拍,一个小新闻动不动就是几百个画面。如果像王瑶这样的摩洛哥之行,恐怕就要拍几千张了。慢功快照并不冲突,关键是要有慢功垫底,快照跟进。大作家白天能写几千字,一夜能写万言书,看上去是快手,但别忘了,那是有慢功垫底的。

字没少写,旨在清谈,隔山看海,见风就是雨,不一定说到点上。不知如今有多少人,还能留着读完三千字文章的耐心?如果实在读不下去,还是仔细看看照片吧。照片如何,其实创作者心理最清楚。她能向世人展示这样的照片,等于用无声的语言,表明了自己的思维深度和灵心(注意:心灵和灵心还不一样),至于别人的评价如何,都不是很重要了。

猜你喜欢

王瑶景深摩洛哥
一种结合物理模型和景深估算的图像去雾算法
摩洛哥椰枣年创收20亿迪拉姆
“一带一路”文化使者采风摩洛哥
A Pair of Resonance Stripe Solitons and Lump Solutions to a Reduced(3+1)-Dimensional Nonlinear Evolution Equation∗
“王瑶式”说法
北非印象·摩洛哥
王瑶怎样当北大教授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Huatan Huoxue Formula in treating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ith hyperlipidemia
景深在影视摄影中的创新应用
谈谈景深与超焦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