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投资老兵侯明甫:我如何应对全球市场波动
2016-03-02侯明甫
侯明甫
2016开年以来,全球资本市场的表现应是令多数人失望的,其中尤以股票市场为甚。
全球资本市场开年表现不佳应在预期当中,但跌幅肯定是预料之外,至少超乎我的估计。
今年美联储升息、美元强势、油价下跌、海外高收益债承压及中国经济下滑与股市调整,皆是大家预期当中的可能负面因素,但其中几项不利因素同一时间段互相影响,尤其A股的疲软及跌势,应是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我个人的组合在币别上包括人民币、美元、欧元及台币,市场则主要涵盖美国、中国香港、欧洲、中国A股及债市,完全没有杠杆,所以同一时期我的组合下跌约10%,但压力不大。
亏损当然是一种压力,但更大的压力来自于被迫清盘,甚至因而影响正常生活。投资要能不影响生活,第一步是要有合理的风险报酬预期及估计。工作的报酬永远是我们一般人的底仓收入,至于是否要靠投资致富或者仅是改善生活,选择无关对错,只在于你是选择过紧张的日子还是正常的作息。正常的投资工具应该是高风险伴随可能的高报酬,当大部分投资工具的报酬率都下滑,有一种工具却宣传可以提供高乎寻常的稳定报酬,等于是诉求低风险高报酬,不知你信不信,我是不信。
因为预期利率会持续下滑,我持有债券基金,也在2014年把我的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放在存续期超过一年、报酬率在5%~6%的产品上,太高的我也不敢要。以前我管公募基金的投资组合时,也曾在组合中使用杠杆,但一定有停损机制及充足的保证金。个人投资则限于法规限制及投资目标,不曾使用过。我一直认为没有什么工具不能投,关键在于度。
亏损之后该怎么办?长期投资,割肉或加仓?答案肯定因人而异, 因为每个人的整体情况不同,应对的方式也不同。以长期投资为例,每个人对长期的定义不同。我的投资组合中,最短的将近1年,长一点的有3年左右,更长的有15~20年,投资时间最长的超过26年,是我开始工作时便投的未上市股,目前仍是亏损,是一个科技股,还在运营但没上市,所以卖不掉,无法割肉,只能当纪念品。还好过去5年,每年开始分红了。
至于割肉或加仓,关键在于对投资标的3年以上的投资展望。为何是3年?因为市场资金充沛,3年可能就可见到一次多空循环。假如评估结果不理想,那就割肉,另起炉灶。频繁交易,希望靠择时来增加收益,必须有较强的市场敏感度,不见得适合所有人。至于定投,最大的失误可能是只知道买,但当报酬率远高于自己的目标时,仍坚守长期投资,不愿意减仓,最后看到收益率变负又很后悔,然后亏损卖掉。其实定投的最大功用在于克服人性的弱点,敢于在市场下跌时,以不定的时间换可能的获利空间,重点在报酬率,不要执着于投资期。
海外投资中,我认为原油及外汇比较难判断走势,一般人不适合太激进的投资。当中国的利率逐步下滑,海外的债券可能也是大家会想要投资的标的。我会比较建议大家投资开放式基金时,考虑投资范围较广、比较多元化的产品。因为高收益债的违约率在上升,而且市场上的做市商因为监管的要求,参与度降低。许多市场参与者担心,极端情况下流动性会有较大压力,市场价格会有较大波动。多元资产比较有能力因应超预期的赎回。若要投资海外单一市场的固收产品,建议考虑专户产品,可以较好地锁定收益,减少短期市场系统性风险对流动性的要求。
盛传已久的证监会主席换任传闻终落定,原农行董事长刘士余履新主席一职。股民更关心的是,后市A股将如何演绎?
中国证监会主席是高危职业
中国证监会主席,是一项风险极大的高危职业。他将以一己之力承受来自广大股民随时亏钱的谩骂和人身攻击,这不是普通人能够接受的。“两会”前宣布证监会主席换将,或颇具新意。一方面,新主席在“两会”时可以对市场的改革思路和理念进行更多的阐述和表达;另一方面,股市在前期大跌后刚刚企稳,此刻为证券监管系统注入新鲜血液也是表达高层对改革和市场的关心。
董登新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要对肖钢有充分的理解
中国问题之复杂,不是其他国家可以比的,所以我们要对肖主席有充分的理解。刘主席的市场化,我毫不怀疑,他本来就是市场化思维的人,也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所以他肯定市场化。关于市场化,不是想不想变成的问题,而是怎么变的问题。
黄朝晖 中金公司总经理
新任证监会主席来了 牛市春天到了
刘士余有央行的工作背景,也有上市公司工作经验,对以后证监会的工作有重要作用。希望新任证监会主席能够把握好监管与市场的平衡、投资者利益与融资者利益的平衡、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平衡、上市与退市的平衡。
李大霄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
举措要切实际 否则投资者还会损失
市场对新任证监会主席有期待很正常,但绝不可把股市希望都寄托在一人身上,这太不现实。毕竟,中国资本市场所存在诸多问题。作为证监会主席,重要的是其任上出台的诸多举措要切合中国资本市场的实际,否则,市场不买账,投资者还会遭受损失,而且还将有损监管部门的威信,从而造成多输的格局。
曹中铭 财经专栏作家
楼市“救市”政策越频发,反而说明当前经济形势依赖楼市越严重,中国未来的楼市形势越严峻,未来仍然会隐藏更多的市场风险。
契税新政背后的楼市隐忧
财政部、国税总局、住建部联合发文,调低个人购买住房的契税税率,尤其侧重对90平方米以下个人住房的调整。我对此点评如下:
1.首先是一个差异化契税政策。从城市的角度来看,2015年下半年以来,北上广深由于商品住宅市场过热,政策面并没有给予二套房过多照顾,对于购买2年以上的住房交易营业税也与其他城市区别开来。
2.对于首套、改善型需求来讲,在购买、二次流通环节也采取不同的契税措施,但总体上来看,本次财政部契税新政目的是旨在消化非一线城市库存。
3.新政不再提及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的区别,直接按照90平方米面积上下来确定不同的税率;新政的税率标准也不再提及类似“满五唯一”“满二唯一”的说法,重新界定了首套房与二套房的概念。
2014年下半年以来,尽管大部分城市限购政策取消,“330”新政出台,财政部契税新政出台,各地方政府也在发布“救市”措施,央行已经累计六次降息五次降准,货币政策宽松,与楼市相关的各种政策层面的利好纷沓而至,但这些政策的效果都是短期的。楼市“救市”政策越频发,反而说明当前经济形势依赖楼市越严重,中国未来楼市形势越严峻,未来仍然会隐藏更多的市场风险。
从本轮市场发展趋势来看,新政会促使新一轮需求的释放和透支,待本轮市场需求在今年上半年集中释放完毕之时,下一轮市场的阶段性调整也就来临了。笔者认为,一线城市、部分二线城市楼市的量价齐升最多持续到今年上半年。届时,如果企业没有在今年上半年做到“未雨绸缪”,那么房企就有可能会因此陷入被动推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