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稞,神赐的礼物

2016-03-02

西藏人文地理 2015年6期
关键词:糌粑青稞

千百年来,青稞在地球上海拔最高、空气最稀薄、阳光最强烈的高原上顽强地生长,为生活在高原的人们奉献热量和营养,也成为雪域子民的一种精神养分和文化符号。

布宫壁画上的古老传说

“肉的宝座上有木的宝座,木的宝座上有大海,海的宝座上有雪山,雪山上落下来5只飞鸟”。这则关于糌粑的谜语在整个藏区颇为流行,人们从小以这样的方式教育孩童,认识自己的文化。

藏族人把青稞称之为养育众生的母亲,糌粑被视为她的无价长子,青稞酒则被称为滋补身心的甘露妹子。“吃糌粑的人”是藏族人最经典的自我称谓。在所有的藏人聚居区域,青稞的藏语称呼都称作“Nas”。

青稞生长季节,农牧民除去杂草。

在西藏古代文献《吐蕃王统世袭明鉴》中,猕猴转化为高原人和种植青稞的故事相伴而生:

传说上古时期,有一只被观世音菩萨点化的猕猴,在雅砻河谷的洞中潜修慈悲菩提心,被一岩罗刹女纠缠,要求成为夫妻。猕猴不允,岩罗刹女苦苦哀求。猕猴征得观世音的指点,与之结为伴侣,生了6只性情各不相同的小猴,将它们送归果林各自寻食生活。

3年后,猕猴前去看视时猴数已增至500,树上的果实即将枯竭,群猴饥饿呼号。猕猴再往普陀山向观音求救,观音从须弥山的缝隙中取来青稞、小麦、豆子、荞麦等五谷撒向高原,雪域大地便长出不种自收的五谷。猴群饱食五谷,体毛与尾渐短,以树叶为衣,操人语,始为人。

作为藏族人民家喻户晓的古老传说,这一故事被描绘在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等处的壁画上。

西藏第一块青稞地被认为在今天西藏山南地区的“泽当”,是传统中藏民族的发祥地,位于雅鲁藏布江南岸的雅砻河谷,被称作“猴子玩耍的平坝”,神猴同罗刹女创造藏族人的美丽神话就诞生在泽当镇的贡布日。后来藏民族在这里创造了西藏文明史上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第一座佛堂昌珠寺,第一座寺院桑耶寺,第一部经书邦贡恰加,第一部藏戏巴嘎布,这一切都源于第一块青稞地的开发。

由猕猴向人类转变时播撒下青稞的第一块土地,在纵深阔远的历史中被赋予了神圣感,一种神奇的植物从此进入了西藏的漫长历史。

Muesli——源于喜马拉雅的健康秘法

在英国流行病专家菲普斯利提出提出“膳食纤维”概念之前,瑞士著名医师Maximilian Bircher-Benner通过对喜马拉雅一带的饮食观察发现,喜马拉雅山麓由于物产单一,农牧民仅以裸大麦(青稞)、小麦等磨碎后与当地一种干果混合的食物作为他们的主食,但这并没有使他们的健康受到影响,相反个个身强体壮。这一区域的居民因天然膳食纤维摄入高,现代文明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及便秘等现代文明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欧洲。

根据这一观察结果,Maximilian Bircher-Benner医师模仿喜马拉雅一带人们的饮食方法,在欧洲发明了一种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健康食品“Muesli”——以麦片为主料,混合牛奶、水果、果仁等。

由青稞制成的糌粑,是藏族同胞生活中最常见的食品。

身患各类疾病的病人聚集于Maximilian Bircher-Benner医师位于苏黎世小山上的疗养院中,食用“Muesli”。1904至1994年之间,疗养院接待了4万位病人。其中包括以色列第四任女总理葛达·梅依(Golda Meir)、美国小提琴家、指挥耶胡迪·梅纽因(Yehudi Menuhin)和德国作家托玛斯·曼 ( Thomas Mann )。

这种被称作“Muesli”的营养早餐麦片,风靡欧洲。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瑞士白玛藏药公司研制上市后,在欧洲掀起了“饮食革命”。其中有供幼儿、妇女、大众食用的三种不同口味的Muesli,蔬菜混合口味的Muesli,可用于做Muesli的糌粑及其他口味的Muesli。

由于Muesli的研发以及在欧洲带来的深远影响,喜马拉雅地区被称为“欧洲人20世纪以来健康的源头”。

β-葡聚糖含量最高的谷物

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为何不乏百岁老人,这与常食青稞不无关系。青稞具有“三高两低”(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和低脂肪、低糖)的结构,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氨基酸、维生素和β-葡聚糖。β-葡聚糖又称水溶性膳食纤维,是膳食纤维的一种,具有抗癌、降血脂、降血糖等功效。

青稞中的β葡聚糖平均含量为6.60%,优良品种可达8.6%,是小麦β葡聚糖平均含量的50倍,也高于燕麦及大麦4.8%的平均含量,是世界上β-葡聚糖含量最高的谷物。

对于西藏人来说,青稞不仅是食品更是良药。在藏医典籍《四部医典》和《晶珠本草》中,均将青稞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现代研究也表明,在西藏广大农牧区,痛风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为0.01%,与长期食用糌粑有关。

经科学证实,青稞具有四大功效:减少肠道粘膜与致癌物质的接触和间接抑制癌微生物作用,预防结肠癌;降血脂和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控制血糖,防止糖尿病;改善消化系统,控制体重。

2006年5月,FDA根据多种科学文献和临床报告对食品标签法作出新的补充,即在每日食用量中提供3gbeta葡聚糖的全麦谷物(包括青稞)产品包装上,可以明确标明此产品可帮助降低胆固醇,从而降低冠心病的患病几率。

欧洲食品安全局关于青稞类谷物中的beta葡聚糖,也明确了四大健康功效,并通过具体法规允许在此类产品包装上宣称这四大健康功效:维护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的正常含量;通过增加饱足感,减少能量摄入,从而帮助维持控制体重;降低餐后血糖反应;改善消化系统。

在中国,每年大约有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所有疾病死亡总数的40%。高胆固醇、高血压与糖尿病被列为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三大危险因素。研究显示每天三次或更多次食用全谷物食品,可有效降低冠心病得病几率20-30%。

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也是防治糖尿病的最主要方法之一。膳食纤维可延缓胃排空,水溶性膳食纤维在胃肠内吸水后呈凝胶状,增加食物的粘滞性,减少食物与消化液的充分接触,使葡萄糖吸收减慢,摄入量减少,血液中的糖分只能缓慢增加,从而防止餐后血糖水平急剧上升,即或胰岛素稍有不足,也不致马上引发糖尿病。由此改善葡萄糖的耐量和减少血糖药物的用量。专家建议正常人每天摄入30克膳食纤维,可有效预防糖尿病,调节便秘;糖尿病人每天摄入40克左右,可以有效稳定血糖。

此外,青稞的膳食纤维,还可延缓饥饿感和减少营养吸收,增加“饱足感”,对控制体重也有积极作用。与细面相比,青稞还可有效降低卡路里的吸收。

顺应自然的古老有机种植

青藏高原的高海拔、空气稀薄孕育了多变的自然气候,造就了昼夜温差巨大、阳光强烈、雨水丰富的得天独厚生长条件,养育了青稞这一充满能量的谷物。

有机农业是对环境和技术要求最为严格的持续农业系统,目前已成为促进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大众追求健康以及持续发展、可实践的技术与措施。青藏高原是地球上迄今受人类活动影响和污染最少的地区之一,生态环境质量良好,土壤富含营养成为,其青稞种植的传统方式中不使用农药,藏民族以敬畏心和自然互动,尊崇生灵,歌舞相伴享受劳作,堪称传统有机的种植典范。

在西藏山南的昌果遗址,考古人员发掘了距今3000年前的青稞碳化粒,处于西藏的早期金属时期和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一时期,目前由此推断,青稞在青藏高原的历史至少可追朔到3000年前。

《本草纲目拾遗》当中最早有了青稞的记录:“青稞似大麦,天生皮肉相离,秦、陇以西种之”。青稞入药“味咸性平凉”,其主要功能是“下气宽中,壮精益力,除湿发汗、止泻”。

青稞在西藏的种植历史悠久,品种类型有70多个,也叫“元麦、淮麦、米大麦,裸大麦”,是大麦的一种特殊类型。青稞耐瘠薄和高寒,生长期短,高产早熟,在海拔3000以上的局部高海拔高寒地带,是唯一可以正常成熟的作物,主要产自我国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地。

在西藏,青稞种植的传统方式贯穿着环保、绿色无污染、生命互动的生态理念。从开始种植到最后成为食粮,各个生产环节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质,与藏民族其他的劳作形式一样,整个过程始终与歌舞相伴,敬畏土地,尊崇生灵,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共处,在世界农业文明当中具有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气质。

播种是一个隆重而吉祥的过程,藏历新年后准备播种前,藏民族会延请宗教人士卜卦预测,确定播种的日子以及在田块中开犁的方向。开犁耕种当日,人们以美好的饮食庆贺,有些地方会把当年吃剩的骨头扔到自家田地里;其后请宗教人士阿巴进行火施(“斯日”)仪式(当牛粪饼或者干净的柴薪烧成无烟的炭火时,加入青稞粉、茶叶、干净布条、酥油等作为供养物,燃之),以防冰雹(传统观念认为山神生气时下雹)、病虫害,取悦于土地神。这一方法主要存在于康区。

而西藏自治区农业地带的人们则在每年过完藏历新年后,根据当地不同气候条件,选择最吉祥的日子,每家每户的犁手和播种者以及家庭主要成员身穿盛装,手捧吉祥的“切玛”和美酒,请出收藏在自家的“白石庄稼神”,让它在青稞田里守护庄稼,秋收后再把它请回家中供养。人们从家中出发之前,每家的耕牛都装扮得十分美丽,用青油把牛角擦洗一遍,让乌黑的牛角更加闪亮,再用五色染成的羊毛编织成具有日月或喷焰图案的护额,脖子上披着缀满小贝壳的彩缎和大小铜铃等。人畜共同来到田间,点燃起桑烟,举行耕种仪式,唱起耕地歌,开始耕种。

在日喀则萨迦县流行的耕地歌如下:

呀啦尼索,吉祥的太阳升起了,金色的种子撒下去;

呀啦尼索,洁白闪光的庄稼神哟!请你守护农田保丰收。

青稞生长过程中如有虫害时,会实施“火施”仪式来防治虫害发生,而不会选择农药来伤害生命。遇到天旱,藏民族会请僧人们到湖边或泉水边祈雨,与天地沟通互融。

八月左右的时节,娇嫩的麦芽苞将转化为殷实麦粒,是决定青稞生长质量的关键时节。为避免早晨阳光灼伤和霜冻的双重侵袭,藏民族会采取极富特色的保护措施,清晨四、五点钟,男子们到田间进行“放桑”仪式,桑烟有效隔绝了强烈的太阳光和霜寒,麦芽在相对恒温的状态下,安全过渡成长为殷实的青稞粒。

防雹仪式的原理虽然尚未有科学实证,但遇有雹雨等自然天象显现,传统上则延请宗教人士“阿巴”念经持咒,吹响白螺或者牛角,以期驱散乌云,防雹减轻灾害。

九月间藏历七月十五之时,田里的青稞穗呈现喜人的丰收景象,藏民族也将迎来藏地秋收前最重要的节日——望果节。“望”是田地的意思,“果”是“转圈”之意,“望果”既是巡田或者转田埂的意思,大致源于祈求丰收的一种宗教仪式。这一天,农人们着盛装,举着幡、达达、麦穗、青稞穗等沿着田埂转圈巡游。同时也在这一天,人们进行歌舞、赛马、欢宴等活动。

西藏传统青稞种植的另一特色是土地轮休使用,一块田地种植使用,另一块田地则须休养,以防止土地使用过度,土地养分减损,土质破坏,从而保证了青稞的高品质。土壤的纯净程度和长效性由此可见。

首先,为防止土地使用过度、养分减损等不良情况,藏民族自古对土地实行轮休使用,从而保证土地的纯净度、来年青稞的品质。

为保证肥源清洁,藏民族积肥的方式是将轮休的其中一块田地,一年至少进行两次杂草耕犁并将杂草埋入地下,让埋入地下的杂草成为自生肥力。

青稞传统种植的过程始终与歌舞相伴,敬畏土地,尊崇生灵,从开始种植到最后成为食粮,充满浓厚的文化气质,体现着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一位一直关注西藏的台湾著名企业家曾经说过,青稞的优异品质得益于“干净的空气、干净的水和干净的人心”。

青稞的N种吃法

上天往往会赐给某个族群以一种特定的食物,比如赐给西方人的是小麦,给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人的是水稻,给美洲土著民的是玉米。而赐给藏族人的,则是青稞。

在整个藏区,青稞的吃法非常丰富。一般,青稞在全手工炒制后,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研磨加工以后拌糌粑食用,或舂碎之后煮粥,亦或做青稞面等等,还被酿制为青稞酒。比较有特色的青稞饮食有糌粑、普兰的尼雾汁(醪糟煮油汁),巴擦玛尔库(酥油浇面粒)、玛尔森(酥油面糕)、扎卡森(藏式薄饼)、加热(酒饼)、内图(青稞肉粥)、仲图(青稞粥)、糌图(糌粑糊)、观典(青稞酒奶酪红糖汤)等。

炒青稞时,先烧起牛粪火,在灶上驾一口大铁锅,倾入洗净的细河砂,待砂子炒热后,再把青稞粒倾入,用一头缠着布的木杖反复炒拌,布头的一端在锅里。待七八成熟,将砂子筛尽,剩下的便是炒得香气四溢的青稞,有点像爆米花,这时,再放入石磨中,研成青稞粉。

藏族选择以青稞为主食原料,是由于乳酪、酥油、牛羊肉在饮食结构中比重较大,而青稞能清热化湿、祛风寒、宁肺定喘、治疗阳虚肾亏、降血脂等功效平衡了这种不足。仿佛是天赐,长期的饮食结构充分证明了藏族人对食材的选择独到,同时又与高寒高海拔的自然环境高度契合。

到了藏区,学会吃糌粑不仅对身体有益,也是入乡随俗、感受地域文化的最好方式。

过去,青稞把果实奉献给世世代代的藏族人民,而现在要把它奉献给全世界的消费者。今天,青稞的用途已经远远不止用来磨糌粑和酿青稞酒。青稞面包、青稞月饼、青稞饼干、青稞啤酒、青稞小食品……各种现代青稞食品层出不穷。

青稞这一古老的食物,通过藏区一些现代化的食品加工企业,不断适应着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西藏天麦力健康品有限公司公是一家通过了青稞制品有机产品认证、青稞原麦有机产品认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现代化企业。公司致力于有机青稞及青稞保健、功能食品的研究和开发,采用国际先进的谷物加工技术,对青稞进行综合精深加工,目前公司已申报青稞相关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其中27项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以青稞为主要原料,天麦力生产珠峰天米(青稞养生米)、藏青稞茶、青稞饼干、青稞糕点、青稞面包、青稞精华压片糖、青稞膨化食品、谷物营养粉、青稞β-葡聚糖、青稞膳食纤维等青稞系列产品,向市场提供优质的青稞系列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要,不断将雪域高原的有机青稞的精华浓缩成市场方便接受的系列产品,发展净土、健康产业,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正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青稞、喜欢青稞。2012年,西藏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藏族作家旦巴亚尔杰到美国纽约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惊讶地发现主办方提供藏族传统的糌粑作为会议早餐。

永续佑护雪域子民

佛教进入西藏后,青稞成为藏传佛教仪式中重要的供养物之一。

青稞分为黑、白、蓝、紫、红几大类。在向雪域护法女神班丹拉姆(吉祥天母)祀祷和向她占卜吉凶时,要选用紫青稞供养;在宗教火供仪式中,则使用黑青稞。

“朵玛”是由糌粑捏成用以供神、施鬼的食品,在藏传佛教的宗教活动中用途颇广。一般分供施用的朵玛为三份,一份上供诸佛菩萨,一份中献十方护法,一份下施六道众生和邪魔厉鬼。在驱逐妖魔鬼怪时专门为武器抛掷的食子,叫驱魔朵玛。

措糌是一种奉献给神灵的贡品,由青稞粉、酥油、奶渣、红糖拌合成粑,中心夹红糖,捏成平底类似桃子形状,用一种植物(朱莫合)的根部和酥油一起熬煮出红色,涂在粑的上部分。

佛教徒在结束一次念经诵咒之后的供曼扎,就是手结供养手印,并把手心里的青稞粒向空中抛撒,以供养和感谢降临的神佛,获得庇佑。

藏传佛教里有大量的金刚和护法神,都要用青稞酒来供养,藏族人亦喜欢用新酿制的青稞酒来供养神灵,以祀求今生来世的幸福。

藏族的诸多节庆活动,也少不了糌粑、青稞粉、青稞酒等。

藏历新年是藏族人年节中最为隆重的节日,正月初一天亮后,穿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手捧“切玛”和青稞酒,给长者拜年。“切玛”也称“珠素切玛”,斗形,内衬拌好的酥油等做的称“孜布卓”的彩花板,插有青稞穗、花卉等饰品;有的还用酥油塑造的绵羊头,现在多用其它材质的代替,整个“切玛”象征吉祥和五谷丰登、牛羊兴旺。长者先从“切玛”中取些青稞粉,向上弹三弹,放一点在嘴里再用无名指蘸着青稞酒向上弹三弹,或三杯或一口一杯喝了敬酒,祝以“扎西德勒”等祝福语;平辈人互致节日祝福,互敬青稞酒。

在拉萨、日喀则、昌都地区,藏历五月初一至十五日的“赞林吉桑”日也称为“世界公桑日”,传说是神灵下降之日,要进行盛大的煨桑祈祷仪式。煨桑是“烟祭”的意思,源于非常古老的风俗。烟祭物品主要为松柏枝、艾蒿、石南等香草,散上糌粑、五谷。

千百年来,青稞这一朴实芳香的神奇植物,年复一年地在地球上海拔最高、空气最稀薄、阳光最强烈的高原上顽强地生长着,不仅为一代又一代藏族人奉献着热量和营养,也成为雪域子民的一种精神养分和文化符号,永久养护这片生存条件特殊的土地,并将惠及所有亲近它的人们。

猜你喜欢

糌粑青稞
青稞地里的母亲
STUDY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ULTURE-LOADED WORDS OF TIBRTAN DISH NAMES IN KHAMPA
我和糌粑有个约会
糌粑中风味物质研究
青稞酸奶加工工艺初探
“藏青2000”青稞新品种示范推广的成效与做法
食用糌粑对家兔血糖和胆固醇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