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高中数学老师的艰辛成长历程
2016-03-02贾玉萍
贾玉萍
(宁夏银川市永宁县回民高级中学)
一名高中数学老师的艰辛成长历程
贾玉萍
(宁夏银川市永宁县回民高级中学)
我是毕业于90年代初师范院校的一名数学老师,刚毕业时分配到某校担任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历时十二年,后又被学校调配到高中部干本职工作。刚到高中部,我的压力特别大,一方面高中数学丢开的时间比较长了,至从考完大学以后再没深钻过此方面的知识,并且高中数学内容要比初中数学难得多的多,另一方面,深知高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它是学生逐步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作为站在教育一线上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大任务,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掌握在我们教师的手里,他们是不是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快乐,都和我们教师有极大的关系。教师的品格修养、学识水平、观念能力都对学生成长发生重要的作用。对于我这个当时正处在专业知识成长时期的一名高中数学老师来说,我知道要引起高度的重视,教育教学过程中绝不能马虎一点。现就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教学理念及方法总结如下:
一、重视自身建设,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在我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第一天,就有着一种强烈的信念,那就是责任。教师这项工作不同于其他行业,它每天面对一群鲜活的生命,叫我们怎样敢懈怠呢?学生的求学之路又牵动着多少关心他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心,昧着良心教书,误人子弟是要不得的。于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首先就必须要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由于高中数学教材比较难,为了彻底弄懂每个知识点,我搜集大量相关资料来帮助我,有时通过资料独自弄不懂的情况下,就向同行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记得很清楚,在我第一轮高中数学教学中,由于教材内容不熟,当时心急如焚,每天下很大的功夫钻研教材,有些知识通过自学要弄懂它,当时感觉到很困难,例如排列组合这块,曾经有一类要用隔板法解决的问题,真让我头疼,不明白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解决。回想当初,在业务能力提升过程中,确实吃了不少苦。每天上完课后,利用课外时间大量做题,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一切好的教学方法都植根于钻研教材这块土壤上,熟练地掌握教材内容是教师上好每节课的有力武器。
二、重视日常数学教学的方法及策略
1.备课方面
在高中第一轮数学教学中,由于教材不熟,在备每节课之前,首先吃透课本上教材内容,为了拓宽自身知识面,然后再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自身修炼,自我消化,在不断努力进取、刻苦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内容,以课程标准为准绳,掌握教材每节知识的重难点。教材内容弄熟了以后,才根据自己所带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堂教学,拟定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尽可能的预先考虑到,认真细致地分析,真正做到重点明确,难点分解,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事先就向同行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其次,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设计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去,为了使自己更快成长起来,还积极听老教师的课,取长补短,并不断归纳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尽力做到向45分钟要质量,向45分钟要成绩。
2.课堂教学方面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针对高中学生特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在课堂上讲得尽量少些,而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尽量多些,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接受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同时更新理念,坚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深受学生欢迎。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有些需要用到教具的课,课前一定做到精心准备,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好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三、重视与学生关系,与他们和谐相处
教师要像朋友一样与学生同欢乐共忧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唤醒、发扬学生的潜能,让他们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有的教师非常看重教师的权威,认为老师要有足够的威慑力,使学生看到就有一种害怕的感觉。大多数这样做的效果都不好,学生会很反感,甚至与你对着干。所以,老师要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学会做学生的朋友,用逐渐释放出来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学识征服他们。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就是很好的老师,只要老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学生就会对老师尊敬和信赖。
岁月匆匆,回看今天,我无怨无悔。虽感忙碌、虽感辛劳,但每天沐浴着太阳的光芒,呼吸着雨露的清香,在那些活力四射的孩子们身上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圣美丽,我或许没干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但追求着本身就是美丽的职业。
[1]邹卫华.对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思考[J].神州,2013(6).
[2]万琴丰.学习兴趣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J].快乐阅读,2012(16).
[3]陈荣林.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性教学策略[J].才智,2010(13).
●编辑 王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