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通用技术模型制作课的实践与思考
2016-03-02梁宏
梁宏
(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
农村中学通用技术模型制作课的实践与思考
梁宏
(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是一门新开设的立足于学生实践的课程。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很多农村中学还没有开设,已开设的也还不具备让学生动手制作的设备,如何在当前形势下上好模式制作课,成为共同关注的问题。从教学实践出发,分别就前期准备工作、制作过程应解决的几个矛盾、如何依托网络开展多种方式的评价等方面进行阐述。
模型制作;前期准备;过程把握;评价
如何能在现有条件下完善教学环节,达成教学目标呢?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尝试,经过一轮的教学,取得一些经验与教训,本文分别就模型制作课前期准备工作、制作过程应解决的几个矛盾、如何应用多种评价方式这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明确目标,精心设计
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让学生明确本学期的最终成果是以一个精心设计的模型作品来表现,通过每节课所学知识来打造自己的设计。例如,学到人机关系,学生就要考虑自己设计中应当注意的人机关系,并进行这方面的改进,把所学的知识迅速运用到设计中,把“学与设计”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设计图样的绘制,大多数学生是在画图中进行,也有用了其他的软件完成(也有少数用笔在纸上绘制),绘制完成后,插入到Word中进行相关说明,上传到各自的电子档案袋,教师负责打印出来分发到学生手上,让其进行组内讨论与完善,为进行实际制作做好充分准备(采用就近原则,四人一组)。
二、积极争取,多管齐下
本课程开设初,作为备课组长,我就着手去筹建一个通用技术专用教室。首先是方案的提出。由于目前使用的教材中也没有给学校提供一个试验配备标准,为此利用培训的机会多处打听了解,并在网上查找以便获取更多相关信息,最后确定大家较认可的一种产品,把对方提供的方案作精简,把原方案及精简方案一并打印上交各级领导。其次是积极沟通,以促使方案早日落实。由于本学科是新开设的,大家对它很陌生,包括领导。在教学上舍得花心思,引起足够的重视,我相信只有这门课上得有声有色,学生都认同了,能出成果了,这将更能引起领导的重视,从而加大投入。
三、解决各种问题,优化制作过程
课堂秩序问题:模型制作课堂由于其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与平时的课堂有很多不一样,如果说在教室上课教师处在中心位置,在机房上课教师处在辅导位置,那模型课教师就只是学生中的一员,最多相当于一个学生干部。如果没有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将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及师生间的关系。
在模型课初开设的时候我就为此很是烦恼,曾在博客中写下教后感:……模型课现场可以用一个字可以概括“乱”,有点失控的感觉。你说你的,学生有的在找制作材料;有的在专心做着;有些在不停地讨论着说笑着;还有些在各组间游荡着。在这种场合我才深切体会到为师者威严不在的无奈与尴尬。不知能有什么好招了,真是有点江郎才尽的感觉……经过很短时间的迷茫,有一天突然想,何不蹲下身来以他们的视角来分析模型课课堂呢?说不定那样更有利于找到解决办法。于是我就走下讲台,来到小组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是在很认真地做着,他们的谈话也是与作品有关,那些在小组间走来走去的学生也大都是借工具或讨论、评价作品。
自主与协作的问题:模式制作的过程很适合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但也容易导致部分学生懒惰。为此,不管是设计阶段还是制作阶段,我都要求学生每个人必须要有自己的设计与作品,完成后通过本小组的讨论推选出本组最优秀的作品,然后共同去改进与完善。
四、评价形式多样化
过程评价在模型制作课上是适时与广泛的,有组内的、有组间的;有针对个人的、有针对小组的;有来自同学的、有来自老师的,这时的评价更多是基于欣赏的角度、改进的角度,目的是不断激励学生完善作品。这种评价没有特定的标准,根据各人的喜好,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作品评价,是对这一阶段的总结。首先要确定一定的评价标准,由于是模型制作,与作品设计是要有所区分的,如果说设计着重在于设计的创新、精巧、功能的完善,那模型制作对制作的工艺、功能的实现程度等方面就要有所侧重。评价的方式我采用以下两种:对于小组推荐作品,让小组成员在课堂上展示并对功能进行讲解,然后大家投票的方法。此方式的优点是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及自豪感。缺点是由于模型较小班级人数较多,大部分学生并不能看清作品,加上讲解学生的声音不够高,大多数学生也听不清,从而影响了评价的效果,所以这种方式更适用于小范围。
通过模型设计制作课,学生产生多样化的思维,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设计方案,制作了各种不同风格的模型,模型制作课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相信模型制作课将会越来越好地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1]滕水生,王辉.模型制作课程启发式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设计,2014(7).
[2]刘海林.通用技术实践室建设的反思[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4(3).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