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本质 联系实际 拓展应用
——“推远又拉近”:高效物理课堂不可或缺

2016-03-02李亮

新课程(下) 2016年11期
关键词:静电现象物理

李亮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第二高级中学)

聚焦本质 联系实际 拓展应用
——“推远又拉近”:高效物理课堂不可或缺

李亮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物理教学需要一种“推远又拉近”的眼光,教师应把问题“拉近”一点,以此聚焦自然现象中的物理原理;应把问题“推远”一点,以此拓展物理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既“推远”又“拉近”,以此拓展学生的多重视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高效的物理课堂需要这样的“橡皮筋”推拉艺术,需要在“真的是这样吗”这样的“反转处”“钻进去”也“跳出来”。身处在这种“推拉”境界中的师生必将是鲜活的,课堂也因此有了额外的增值,显得多姿多彩,意蕴十足。

高效;推远;拉近;聚焦;本质;应用

曾经听一位专家说,怎样才算一个有眼光的人——能把远的拉近了看,又能把近的推远了看。这样的眼光正是物理教学中师生所需要的——把问题“拉近了看”,可以让问题的来龙去脉更清晰,又“推远了看”,可以把问题置于一个大的视域下思考,正所谓,揪住一个知识点“无限”放大,四处出击,形成上挂下联、左顾右盼。当师生学会用这样的眼光学习物理,进而进行有意义的精彩厚重的对话时,对物理现象的理解才是宽广的,才能拓展学生的多重视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高效的物理课堂需要这样的“橡皮筋”推拉艺术,需要在“真的是这样吗”这样的“反转处”“钻进去”也“跳出来”。身处在这种“推拉”境界中的师生必将是鲜活的,课堂也因此有了额外的增值,显得多姿多彩,意蕴十足。

人教版高中物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表面看,“静电现象”的内容简单、量少、训练力度不大;但深入进去,则有诸多迂回、辗转和曲折。我认为,如何“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知识和现实互为印证,发生深刻共鸣,正需要教师“钻进去”也“跳出来”的眼光,需要师生运用“橡皮筋”推拉艺术,走进静电王国,以此收获沉甸甸的馥郁和果实。

一、聚焦本质:把问题“拉近”一点

物理课堂中的问题要精而少,但碰到太大、太笼统的问题则必须“化整为零”,正所谓要“帮助学生理解到信息从哪里来,理解它的含义是什么”。物理老师应该经常考虑:是否可以引导学生在求同存异中剥离外在的表面要素,并以此触摸到物理知识内在的机理?更进一步,物理规律的发生是否应该有一个由粗到细、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而这样的逻辑顺序,仅仅凭一个大而化之的问题能解决吗?

听过一堂人教版高中物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的公开课,教师出示了一道思考题:“什么是放电现象?”随后,演示了“起电机导电杆间的火花放电现象”。

这样的教学直观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但是,这样的教学,同时也扼杀了孩子们思维想象的空间和机会。“什么是放电现象”——尽管这个问题的选点较好,但是反复细究教材,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太大、太笼统。毕竟,生活中处处有静电,但是又处处“看不到”静电,对于过于空泛的问题,学生的确很难进行把控。同时,上课伊始,早早地动态演示“起电机导电杆间的火花放电现象”的过程,将会限制或拘囿学生的思维,此时此刻,学生就是有其他思路、其他解法,也懒于思考和探索了。如果在出示这个“PPT”课件之前,不妨把“远的、大的、抽象的问题”拉近,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让孩子们近距离触摸问题并思考问题,以下是我的教学片段:

(一)引入物理现象

师:我有好几次与人握手或者按电梯开关时,感到浑身一震,手臂发麻,同学们有过这样的现象吗?

生1:开车门的时候会有这样触电的感觉。

生2:晚上脱衣服的时候有小闪电。

……

师:排除漏电后也会有这样的情况,为什么呢?

(二)聚焦物理原理

师:什么是放电现象,生活中的放电现象有哪几种?静电荷之间相互用力吗?静电荷间的引力和斥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什么?

拉近再拉近……

(三)再联系实际

师:云层与云层之间或云层与地面之间产生的闪电、雷鸣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实验:摩擦化纤衣服听放电的噼啪声。

演示实验:起电机导电杆间的火花放电现象。

……

从课堂效果看,设计“一”中通过“触电”事例,刹那间点燃了学生的兴趣之火。这样的故事引入比“什么是放电现象”这样的直白问答,更能使课堂氤氲出适宜的温度,同时也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设计“二”中,把“什么是放电现象”这样笼统的问题,肢解为“静电荷间的引力和斥力”这样比较小的问题,于是,“问题退回到原点”成为师生解决问题的基本路径,而事实证明,路径不同,恰恰折射出不同的学习效果——学生果然学得更加轻松,更加有滋有味。

设计“三”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试着让他们做出解释,使学生感受到静电现象并不稀奇,它随时随地就在我们身边,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到学生对静电现象的了解。实践证明,只有加强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力度,力争让孩子们在“学中做”“做中学”,才能进一步厘清概念,分清那些容易混淆的地方,才能让所学所得长久地贮存在学生的记忆中。

实践证明,“把问题拉近”,“拉”到足以让学生看清问题的来龙去脉的程度,让学生带着对这些碎小问题的不断思考与开掘,在生生、师生以及与文本的不断对话过程中,才完成了对静电荷之间相互用力,静电荷间的引力和斥力的各自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把握。整堂课的逻辑空白,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化整为零的问题设计,而得以揭示和补充,比如,“一些静电现象和避雷方法,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适应自然,建立人类必须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认识”等诸多极具内涵的物理问题都得以深刻探讨与深度认知。

可见,把问题拉近了看,把笼统的问题肢解为与此相关的、切入口更小的、更有针对性的小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对于成长中的高中生而言,问题所呈现的方式愈细微,学生愈能轻松触摸到问题背后所包含的多重意蕴。所谓的“拉近了看”,并不是简单地将问题“化整为零”,而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能轻松窥见问题真相的坡度,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弹性。正所谓:层层开启、步步深入固然有一定难度,但拉近了看,另辟一条新路,“山重水复”之后必将是“柳暗花明”,更有“豁然开朗”的惊喜。

二、联系实际:把问题“推远”一点

“拉近”固然能够像显微镜一样观察并关注知识的细枝末节,但仅仅“拉近了看”还是不够的。好的物理学习,还应当引领学生把问题“推远”,在一个更宽广的视域下看待物理现象,解决物理问题。就《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而言,简单来说,推远了看,就是寻找生活中和静电现象密切相关的其他静电现象,通过更多的“课外活水”“无限”放大,四处出击,引发出更开放、更多元、更富有活力的教学资源空间,以此推动学习向一个全新的方向逐层展开。

比如,在学生明白了生活中到处都有静电现象的存在之后,体会静电的神奇之后,可以把有关静电的知识进一步推远,不妨让学生进一步明白静电的危害:

师:同学们,知道不知道静电也有危害呀?我自己就有亲身的体会,我在打印机上打印教案时,如果打印页数少,可能就没有问题,可是页数稍微多一点,常常发生纸页粘在一起难以分开的情境,常常使我苦恼不已,给印刷带来麻烦,谁能帮帮我找找原因,纸张为什么粘在一起啊?

生:静电呀,肯定是纸张之间有静电。

师:对,就是静电“捣得鬼”,那么生活中还有哪些静电危害的例子呢?

生1:棉纱、毛线、地毯,人造纤维上的静电,会吸引空气中的尘埃,使这些东西比较脏。

生2:我可能身上静电比较多,(笑)我从电视机旁走过时,会给电视的图像和声音带来干扰。

生3:我也静电比较多,经常发生触碰金属门把手时,产生火花放电的现象,有一次我都疼得痉挛了。

……

这样的拓展已经从课本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从课堂“推远”到生活。的确,相对于静电的“神奇”,那么,静电的危害就是一种“推远”,相对于课本内的“静电”知识,那么课外随处可见的“静电”现象就是一种“推远”。其中的第“2”点和第“4”点,如果能让学生亲力亲为做实验的话,课堂教学将会呈现出比较理想化的效果,正所谓:“他所知道的东西,不是由于你的告诉而是由于他自己的理解。”

事实上,这样的推远,隐含着教师对于物理教学更美好、更富理想化的一种假设,那就是:相对于具体的物理知识而言,物理探索性活动经验的积累,课外更多物理知识的相互印证,以及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的开放性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无疑是高中物理教学中更重要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物理教师要重构物理教学框架与路径,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跳出,进入到更广阔的物理学习时空中——给学生腾出施展思维拳脚的更大舞台和空间,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思维意识和物理意识。

三、拓展应用:把问题“推远”与“拉近”

如果说以上两个例子分别是“推远”与“拉近”的例子,那么,如果把这两者糅合在一起,或许更能为课堂教学增值,更能打造生机盎然的课堂教学新时空,更能洞开学生的多重视域。“因为教育中有意义的问题从来不是能一次性解决的”,所谓“推远”与“拉近”就是为解决有意义的问题而开启多次解决问题的渠道。或许,“推远”与“拉近”,既是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又是整体把握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视点。

同样是《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的教学中,可以引领学生“拉近”,但也可以引领孩子们“推远”,比如,很多情况下,静电对人体是有伤害的,但是,静电对生活也会产生益处:闪电产出天然氮肥,闪电会产生臭氧留在大气层中,保护地球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

比如,关于尖端放电的知识可以“拉近又推远”,“近”的例子:有些伞的顶端是一个很尖的金属杆,雷雨天打这样的伞,可能有什么危害?“远”的例子:高大建筑物上都会安装避雷针,当带电云层靠近建筑物时,建筑物会感应上与云层电性相反的电荷,这些电荷会聚集到避雷针的尖端,达到一定的值后便开始放电,这样不停地将建筑物上的电荷中和掉,永远达不到会使建筑物遭到损坏的强烈放电所需要的电荷。

又如以下例子:

“你们知道吗?男孩遭雷击的概率超过女孩。”

女同学一听全乐了,男同学则不服气地问为什么这么说。

原来人体都有静电场,静电场所产生的电压越高,越容易遭到雷击。男孩和女孩生理结构存在不同,导致其静电压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来说男孩静电压1000 V,高于女孩的800V,因此,男孩遭雷击概率超过女孩。

如果说以上拓展,仅仅是针对男孩女孩,那么,以下的拓展就针对更多人,就是更大的“推远”。

1.学生在做静电实验的时候,有些学生叫起来:“看,我的袖管也能吸附纸屑。”我一看,果然,他的袖管上吸附着一些纸屑。原来她穿的是校服,衣料是腈纶的,在摩擦后很容易产生静电,也出现了吸附效果。于是,我顺水推舟,和学生探讨起生活中其他的静电现象……

2.生活中,我们常常在大门、门把、水龙头、椅子背、床栏等地方遭遇静电,那么为避免静电击打,先应该干些什么?(可用小金属器件如钥匙先触碰)

3.思考:个别建筑物安装了避雷针后仍遭雷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生活中还有没有采取了种种措施仍然被静电“纠缠”的情景?

从静电的害处进一步过渡到如何预防静电,乃至于过渡到经过预防还有静电,不得不说,这样的“推远”引领学生的思维伸向更远,孩子们头脑中的静电,无疑已经和生活中的更多细节联系在一起,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获得了其内在连接和结构统一。而学生头脑中对静电的认识,也因此有了一次新的结构性把握与跨越性提升。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该抛开静止化思考套路和标准化思考模式,“既拉近又推远”,引领学生进入物理知识的更深处,发现物理的多重风貌,让学生的想象力、空间操作、思维匹配等与空间和时间观念高度相关的思维因子一一登场,而这不正是高效物理课堂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吗?

好的课堂对话,不是站在“静处”,不是固守于教材,而是“在平等的对话中寻求彼此的超越”;好的教学历程,不是在一个问题陷入僵局时裹足不前,而是让问题“推远又拉近”,力求呈现出“走出僵局”的多种路径和窗口,以此开阔学生的多重视域。而要做到这一切,离不开教师高度的敏感和警觉。教师不是要常常迎合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通过“推远”与“拉近”,呈现出令人难忘的思维之光、自由之光、创造之光。而这,恰恰是高中物理教学更加需要的境界。但愿教师能够引领学生步入这样的境界,以此让学生学得轻松活泼,学得有滋有味,让学生在物理王国中渐行渐深,其身心也得到多方面的滋养、锻造与提升。

[1]杨林.一次虚拟的对话:我的教学勇气[J].教师月刊,2016(4):114.

[2]曹永国.教学提问:理性审视与理念重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39.

[3]徐林.在平等的对话中寻求彼此的超越[J].教师博览,2016(4):53.

●编辑 王团兰

猜你喜欢

静电现象物理
只因是物理
噼里啪啦,闹静电啦
静电
处处留心皆物理
超级英雄静电侠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静电魔力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