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反思

2016-03-02王艳茹

新课程(下) 2016年11期
关键词:青藏铁路探究材料

王艳茹

(陕西省榆林中学)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反思

王艳茹

(陕西省榆林中学)

主要阐述了针对课堂教学进行的总结与反思。面对新课改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反思,总结其值得发扬和继承的优点,弥补其中的不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汇报课;实践;课外延伸

在哲学部分的学习中,我们学过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讨论一个非常生活化的问题——人的认识究竟是从何而来的?

我想这是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思考过的问题,那么结果是什么呢?有的人可能会想是自己的大脑想出来的,那么动物的大脑也能想出认识来吗?为什么不同的人认识会不同?这些问题也许让你百思不得其解,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

我选择本课作为本学期的汇报课,首先这节课上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抽象性比较强,这是我对自己提出的一个挑战。同时,面对抽象的内容,本节课并不是无从下手,相反,它和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的作用就很重要了,如何把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本节课的抽象内容相结合是我要做的事情。

首先,锚式问题的提出我使用了小故事见大道理。组织活动,让学生情景模拟《船夫和哲学家的对话》,语言风趣幽默,甚至在课堂上有的学生还用自己的理解和语气阐释了这个故事,从而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我认为这个锚是成功的。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问题,也就不言而喻了——实践的重要性。

为了让学生把实践和认识很好地结合起来,我运用了生活中的谚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让学生总结出——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体验。

在此基础上,我针对本节课的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设计了链式问题。关于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实践的形式、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哲学问题。给出问题后,让学生在导学案的预习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使自己的回答更加完善,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

紧接着,在处理每一个链式问题的时候,我使用了不同的方式。比如说,关于实践含义的处理,这一问题本身抽象,不好把握,那么我就在让学生完成预习讨论后,进行一个运用质疑,这个运用质疑的设计也是针对易错点设计的。从而加深了理解,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这一含义,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关于人的实践活动有哪些特点的处理,我设计了青藏铁路——天路的修建背景,据此设计了三个探究性活动:修建青藏铁路是实践活动吗?由哪几个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为何修建青藏铁路?这与燕子筑巢有何本质不同?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从孙中山时期就提出修建青藏铁路的设想,为何至今才变为现实?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这三个探究活动有很好的概括性,能够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这是一个很巧妙的方法,有利于实现高效课堂,但是这需要老师在问题材料的设计上多下功夫。关于难点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我让学生把它分为历史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去理解,在此基础上还设计了运用质疑,从而让学生吃透它。

关于实践活动的形式,我则采用了图片展示的方法,结合人类的生存发展,引导学生总结出实践活动的形式是,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三种形式。

在重点问题的过渡上,我则采用了一些材料,比如西红柿是狼桃的例子,鲁迅的名言,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吃蜘蛛的人只是蜘蛛不好吃便不吃了。还有“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药麻醉作用。材料丰富,形象深度,而且做到了语言幽默,课堂气氛活跃。这样,学生很容易总结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关于实践是认识基础的四个方面的理解,我均采用了谚语、名人名言、古代诗句、科学实验、经典故事等形式促进学生理解。

最后,让学生作出本节课的小结,完成在自己的学案中,运用质疑设计了相应的选择题作为训练。

课外延伸,采用农业生产中播种方式改变是粮食增产的案例,让学生从中总结出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并结合材料分析哪里有所体现。这既是对本节课的总结,也是一个训练,而且哲学中经常有这样的材料分析题,这也是对学生做题能力的一个锻炼。

课后,这节课得到了专家组的表扬。我也对自己的努力有所认可。同时,这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关于学案的完成,有的学生不能很好使用。材料丰富这本身是一优点,但是用得多了虽然可以实现它的好处,同时弊端也会暴露,那就是课堂时间太紧张,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减少,老师说得多。在这一问题的解决上,可以尝试把材料作为支持性、补充性组织者展现,同时也可适当减少材料的使用,力争做到精而简。关于学生的讨论,还有一些时间仓促的问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放手让学生思考,越是抽象的问题,越需要自主思考,老师一定要学会放手,随后再指导,补充、完善。这才是我们支架探究教学应有的状态。

[1]毛泽东.实践论[M].人民出版社,1952-07.

[2]王艳茹.浅谈高中政治的支架探究教学[J].新课程,2014(8).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青藏铁路探究材料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ITCS系统CMU移除方案设计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浅谈青藏铁路改造施工中的ITCS仿真试验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最美材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