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广域课程”的实施
——以执教“大美中华——三江源”课为例
2016-03-02■蔡薇
■蔡 薇
初中“广域课程”的实施
——以执教“大美中华——三江源”课为例
■蔡 薇
济南市西藏中学是山东省独立设置的一所专门招收西藏自治区藏族学生的寄宿制初级中学,每年招收140至160名西藏学生。
自我国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根据课改的基本要求,立足学校实际,开发了“家文化”、“藏族风情”、“大美中华”等校本课程,实行分层教学和部分学科选课走班制。自国家提出育人新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来,我校以敏锐的方向感和变革精神,对核心素养校本化进行了解读,完善了核心素养目标体系,在改革学科教学的同时,选择地理、历史、生物、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进行了旨在跨学科整合的“广域课程”实验,经过一年多的艰难探索,基本明晰了实施这类课程的理念、原则、路径和方法。
我作为执教地理学科的一名教师投身了这场实验。仅是“大美中华——三江源”这一个专题,就经历了三个多月反反复复的备课、磨课,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思路、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经历了曲折痛苦的过程,逐渐进入状态。
一、我们为什么要开设“广域课程”
(一)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需要
创新精神、灵动思维、实践能力是核心素养中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国家斥巨资、下苦功在内地举办藏族学校的根本目的是发挥内地教育优势,培养具有上述精神和能力的优秀人才,为西藏振兴增强软实力。我们实地办学,如果只是为了学生应对中考,有违国家办学初衷,不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广域课程”较比学科课程更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等方面更具优势。这一点,已经为实践所证明。
(二)打破学科壁垒的需要
沿袭多年的分科教学既有先天不足,又有后天制约。先天不足是,无论怎样改革分科教学,都难以改变学科自成体系、相互封闭的重大局限,致使原本源于实践、界限模糊、熔于一炉的知识及原理被人为地分割于不同学科之中,导致诸多内容交叉重复,长期得不到解决。后天制约是,应试思维、思维定式、陈旧教育方式的制约,加之教学任务越来越重,导致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感悟体验的空间被压得越来越小,弱化了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开放的“广域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分科教学的缺失。
(三)重新激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需要
课改之初,“闪亮登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初衷是在学科教学之外设立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很强的课程,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小课题”研究中习得综合素养,并将习得的能力迁移到学科学习中去,这种理念、途径和方法是新课改的重大亮点之一。然而想不到此类“品牌”课程,徒有良好的初衷而越来越被边缘化,令人惋惜。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与学科教学较少发生联系,而独自“找米下锅”有直接的关系,致使路子越走越窄。“广域课程”中的很多专题和内容来自分科教学,密切了学科之间的联系,解决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不足的问题,其基本理念、路径和方法与综合实践活动课高度契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借魂附体”,活力十足,重新回归课程中心。
二、“广域课程”(通称主题或专题课程)的概念及内涵
何谓“广域课程”?我们的理解是:以“专题”为中心选择教学内容、相关学科参与其中、以学生自主探究为基本形式的综合课程。“广域课程”的基本内涵,有“专题”、跨学科、以学生自主探究和成果展示为基本形式。
(一)“专题”
所谓“专题”,主要是指从“网状”知识中提炼出来的足以“纲举目张”的问题,它具有“提领”、“聚焦”和“线索”的作用。比如,我校旨在弘扬儒家文化的“广域课程”,如果按知识体系平铺直叙地介绍孔子生平、政治主张、教育思想、办学实践、“三孔”名胜,必定陷入“知识中心”的窠臼,算不得“广域课程”。我们集思广益,从观察儒家文化的多元视角中选择一个视角——孔子办学,再从这个视角中选择一个点——“杏坛”,生成了专题——“杏坛”寻根。学生以此为“发散点”,借助游学“三孔”的记忆,涉猎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办学思想,诗、书、易、礼、春秋的教学内容、“六艺”课程设置、弟子三千的办学规模、贤人七十的精英教育、周游列国的教学方式。
(二)跨学科
所谓跨学科,主要指打破学科“边界”之后的资源重组。比如,我校以“大美中华——三江源”为主题的“广域课程”,三江源的地理概况属于地理学科,生物多样化、生态保护属于生物学科,文成公主进藏属于历史学科。三科相关知识一并汇集到“专题”中来,谓之跨界。
(三)以学生自主探究和成果展示为基本形式
所谓自主探究,主要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为共同体,开展“小课题”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并在“展示课”上分享研究成果。
三、“广域课程”中的主题从哪里来
笔者视线所及,各种冠以不同名称的主题课程大体分为5类:一是综合类,如“热爱生命”等;二是生活类,如“我的书包”等;三是游戏类,如“校园寻宝”等;四是风情类,如“济南的泉水”等;五是科技类,如“揭秘雾霾”等。五类主题课程大体来源于教材、生活、社会、科技、风情等方面。
上述各类主题课程,表面看来,内容广泛,丰富多彩,来源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略加探究,令人生疑:这些主题课程与学科课程到底是什么关系?到底秉持什么价值取向?为什么给人以松散凌乱之感?究其原因,与“三个缺失”有直接关系:一是缺乏明确的价值取向;二是缺乏对主题课程意蕴的准确把握;三是缺乏对应然逻辑的深度思考。“三个缺失”弱化了主题课程的存在价值。
为使方兴未艾的主题课程深入地开展下去,必须在价值取向、领域划定、提炼主题等方面进行梳理与厘定。
价值取向是国家权威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素养的六个方面、18个要点。六个方面是: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18个要点的内容较多,详见国家教育部权威发布。
主题课程的基本领域,可参照国际文凭组织制定的PYP六大跨学科探究主题:1.我们是谁?2.我们处在什么时空?3.我们如何自我表达?4.世界怎样运作?5.我们如何自我组织?6.共享地球。
如何提炼主题课程的“主题”是大有学问的。真正意义上的“主题”应当聚焦各方面的知识,引发学生新鲜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有意义。
上述的许多主题课程,如“热爱生命”、“走进春天”、“游学‘三孔’”等主题,只是划定了知识的范围,缺乏聚焦点、思维点和发散点,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专题。“校园探宝”,先由教师把若干“宝贝”藏于校园隐蔽处,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寻宝”。有些学生沿着正确路线很快发现了“宝贝”;有些学生不断调整路线,最终发现了“宝贝”;有些学生满院子乱跑,空手而归。回到教室,教师指导各小组画出“寻宝路线图”,相互交流“寻宝”的体会,并随机点拨数学原理“方位”。学生终于明白:只有按“方位”“寻宝”,才能顺利找到“宝贝”。这样的主题课程有悬念、有目标、有焦点、有亮点,激活了学生思维,落实了体验式学习,堪称精彩的主题课程。
四、“广域课程”怎样实施
目的与手段应是辨证的统一,有什么样的目的,必须采取与之相匹配的手段。如上所述,开设“广域课程”的根本目的是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学科整合,为学生拓宽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开展体验式学习,历练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自我表达的能力。为达此目的,必须创新构建学习模式。
总的设想是:按照教学预期和任务要求,把学习时间适当拉长,让学生经历相对完整的过程,把课前预习“反转”为“前置课”,把教师主讲式课堂“反转”为学生研究成果“展示课”。学生做主演,教师做新导演。
(一)“前置课”的任务与形式
1.学生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课题”研究,同伴互助、共同探究,一起经历过程,写出研究报告,推选1~2名发言人。
2.教师任务。提炼研究课题并落实到各小组;提供信息资料;指导研究思路与方法;指导小组撰写研究报告。
以“大美中华——三江源”为例。
笔者对本课例任务单共设计了七个研讨问题,分别是:
问题一:请通过对三江源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它为什么能源源不断地向下游地区提供丰富水源?
问题二:在歌舞《我的家在三江源》编排中表现对三江源的介绍。
问题三:你认为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河流的源头从古至今根据何种依据分别被确定为哪条源流?你认为分别应该是哪一条源流呢?
问题四:介绍三江源地区你所感兴趣的三种动植物。
问题五: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状况以及问题的成因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措施缓解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
问题六:利用思维导图绘制文成公主的进藏路线、历史贡献与意义等方面。
问题七:吟诵、欣赏《三江源赋》片段,体味三江源的历史传承。
为解决学生手头资料不足和上网受限等问题,笔者向学生提供了三江源概况、三江源生态多样性、文成公主进藏历史事件等资料。
(二)“展示课”的任务与形式
1.学生任务。小组第一发言人分别登台汇报研究成果,展示自制课件,与同伴互动,答辩同伴质疑,展开讨论,第二发言人“填漏补缺”。
2.教师任务。在小组展示过程中随机点拨,深化认知,强调重点难点,激发学生深度思考,与第一发言人一起控制过程。
以“大美中华——三江源”第一个问题“三江源概况”为例。
教师活动:课下我们把这节课需要研讨的问题进行了分组,每个组都领到了各自不同的任务。大家准备好了吗?下面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一组同学对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方面进行简单的介绍。
学生活动:结合任务单问题一,学生利用课前自制准备好的PPT,由一组五位成员分别对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做简单的介绍。学生1对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进行介绍。
教师提问:三江源地区海陆位置的特点对气候会产生影响吗?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2对三江源的地形气候进行相关介绍。
教师提问:三江源地区地形、地势特点对气候产生了什么影响?三江源地区的降水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3对三江源的河流、湖泊、沼泽、雪山和冰川等进行相关介绍。
教师提问:三江源地区降水不丰富,为什么会出现河流密布的现象呢?为什么这里冰川广布呢?湖泊和沼泽在此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调蓄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学生4对三江源地区的土壤简单介绍。
教师提问:三江源区的土壤具有什么特点?这种特性会造成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5介绍三江源为什么能源源不断地向下游地区提供丰富水源?
教师活动: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学生活动:问题补充。
转折过渡:三江源地区如同一个巨大蓄水塔,长江、黄河、澜沧江就像一条条“输水管道”,源源不断地向下游地区输水。因此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什么呀?它用千年不化的积雪和冰川,为神州大地搭建了一座永不干涸的“水塔”。它像一个纯真恬静的冰美人,用如梦如幻的粼粼波光,将青藏高原腹地的天地洪荒装点得生机盎然。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二组为我们带来的自编歌舞《我的家在三江源》。
学生活动:表演歌舞《我的家在三江源》。
教师活动:声音嘹亮、舞姿优美,老师为你们点赞,你们能派个代表解释一下歌曲的大概意思吗?
学生活动:代表介绍歌曲意思。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转折过渡:世界上最长的10条大江大河中,我国的长江、黄河、澜沧江占据了三席,这三条大河无不充满神性和母性,都是哺育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当之无愧的母亲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确定大江大河的源头在世界范围内都会被视为重大地理发现,探究河源,并非只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寻根问祖,“还是个科学问题”。有请三组同学展示他们的研讨。
学生活动:学生1介绍从古至今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河流的源头分别被确定为哪条源流。学生2介绍小组讨论后认为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河流的源头分别是哪条源流。学生3介绍确定河流源头的依据是什么,黄河源头是怎样被确定的。学生4介绍长江源头是怎样被确定的。学生5介绍澜沧江源头是怎样被确定的。
教师活动: 听了2组的讨论,老师发现1952年和1978年两次科学考察活动确定的黄河源头不同。大家猜测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在2008年的科学考察中,楚玛尔河没有被提为长江的源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转折过渡:三江源头的具体位置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毫无疑问,随着科技的进步,只要源头的具体位置没有一个统一、科学的结论,人们探寻三江源头的脚步就不会停息。三江源地区具有独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这一地区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带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的地区,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物种资源和生物基因宝库,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请四组给我们介绍三江源地区的几种动植物吧。
五、“广域课程”取得的初步效果
(一)历练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O2O(online to offline),是当今流行的网络用语,多用于网络营销。笔者尝试应用于教学,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互联网检索、幻灯片制作、音视频编辑等媒体应用的基本技能。学会使用百度、谷歌、搜狗等搜索引擎的基本搜索与高级搜索,能够快速、准确地定位检索到兴趣点信息;能够使用PowerPoint、WPS等办公编辑软件进行幻灯片的制作,并能够灵活合理地运用基本动画效果以增强课件的表现力;学会使用Photoshop、MovieMaker、格式工厂等多媒体软件的基本功能对素材进行简单优化。
(二)历练了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课前给学生提前下发了任务单,学生依照任务单,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一个研究问题,自由组合形成小组并推选出组长。以小组为单位到微机室利用信息网络资源查阅资料,对所选择的研究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思考,大家群策群力,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各自不同的任务,在组长的带领下,大家分工合作,并将各自思考的结论做成ppt,汇总到组长处。在完成本组研讨问题的同时每位同学都要对其他六个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在任务单中做简要记录。绝大多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懂得了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查找问题答案,如何分工合作,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三)历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藏族学生习惯了母语,转换为汉语表达,如同国人初学英语,难度很大。升到三、四年级,仍有语言障碍,惧怕上台发言。实施“广域课程”过程中的分组讨论、上台展示、同伴互动等环节,使学生敢于大胆发言,语言顺畅,思维条理。课尾,学生集体朗诵著名诗人彭崇谷写的《三江源赋》片段:江河源自滴水之聚,大洋成于江河之汇。邦国之固,在于民族之合;民族之合,缘于民众之和。观世界古今,兴衰常变。惟我华夏,三江连四域,百族共一朝;四 方齐心,万众同力;傲视人寰,千古不衰,此皆民族融合之效。今列强亡我之心不死,盗贼残我之图犹存。吾炎黄子孙,务必同舟共济,同建家园,共护疆土。同力者史碑颂之,异心者全民诛之。九万里神州共鼎,十三亿民众同心。则神州千秋伟,华族万代雄!吁呼,三江系吾国,吾国赖三江:江宁国泰,国强民康。吾爱吾国,吾爱吾江。世代同心,中华永长。
笔者与“广域课程”同行,陪伴我的学生同行,行走是艰难的,又是幸福的,分享孩子们成功喜悦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专业成长。
济南西藏中学,山东济南 250000)
(责任编辑:陈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