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多一点课堂文化
2016-03-02王涛
王涛
(江苏省昆山中学)
让语文课多一点课堂文化
王涛
(江苏省昆山中学)
课堂文化集中展现了一名教师的理念追求、教学素养和人格魅力,是精彩课堂的底蕴和基础。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决定了其课堂有着更鲜明的文化烙印,其课堂文化的要素探究别具意义。
课堂文化;传统文化;共生张力;生命课堂
一节课好不好,似乎大家更多地关注教了多少内容,学了多少知识,提升了多少能力,产生了多大效果,而从课堂文化的角度去评价一堂课,还没有成为自觉自发的行为。其实,一所好的学校必然以深厚的课堂文化为底蕴,一个优秀的教师必然以独特的课堂文化为名片,一节精彩的课自然也离不开师生共同打造的课堂文化。
曾有专家指出:“教育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是学生承传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课堂文化是指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课堂文化以科学的教学观为基础,以课堂为主要空间,以行动实践为主要形式,促使学生逐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文化意识形态。课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的风貌、风气,也集中展现了一名教师的理念追求、教学素养和人格魅力。
于漪老师曾说:“语文是民族文化的根,烙印着民族文化的标记,流淌着民族精神的热血。”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课既要承载读写沟通的质朴,又要演绎风花雪月的美丽。语文课堂文化是将文化限定在语文课堂这个特定的情境之中,是在语文课堂中形成的显性知识和能力以及隐形的思维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构成的综合体,又涵盖了维系师生交往活动的人际氛围和精神氛围。
如果语文是百花园,课堂文化就好比大树,根深枝繁叶茂,自然结出美丽丰硕的果。
一、文化之根:坚实厚重的传统文化
语文学科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语文课堂充满着民族精神、思维、心理的因子。在语言文字中回望寻觅民族的发展脉络,体察历代先贤的情怀思想;在诗词文赋中感悟欣赏汉语的魅力神韵,提升听说读写的素养能力;在传统文化中濡染浸润中国式精神气质,修为炎黄子孙的智慧学识。语文学科“继往圣”“启后学”,尽管在新的时期有了新的教学内容、观念和技术手段,但传统文化始终是其基础内容。语文课堂的形式已经与传统渐行渐远,日趋新潮化、技术化,但语文课堂要守住语文味,语文教学要有语文的本色,要有语文的样子,从而彰显学科特色,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讲授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亟须重新恢复汉语语法和知识的教学。汉语语法教学的淡化极大冲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对阅读、写作等能力带来了负面影响。词法、句法、文法的学习理当成为汉语学习的基础,成为语文课堂的文化标志。此外,还包括修辞、表达、文言知识、诗词对联写作等内容,语文课堂如若缺少这些“底子”,遑论有什么“面子”?
开展充满语文味道的活动。语文活动丰富多彩,体现学科魅力,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加学习兴趣,形成终生回味的学科情感。毕业多年的学生可能记不得哪节课讲授了什么知识,但总对那些亲自参与的活动难以忘怀。演讲、辩论、演戏、汉字成语大会、写作大赛、书法小报展示等,不拘一格,创变求新,既具有传统文化的本色,又有着时代特色的青春因子,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在兴趣中亲近语文,这是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有语文的声音,熟背经典名句名篇。有历史的知识,把握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熟悉传统文化文学常识。有民族的情怀,与古人对话,对历史反思,向文明靠拢。语文课堂既是知识的传授,又是能力的习得;既是审美的体验,又是情感的体验;既是情怀的拓展,又是思想的延伸。
语文课堂的根基在于传统文化。
二、文化之叶:平等自主的共生张力
语文课堂文化是一种互动文化,语文即人文,语文即对话。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以师生共同传承和学习文化、培养语文素养为主要目的的活动,是一种互动活动。师生平等方能共生美丽课堂,一味灌输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发言权,只需“照本”记忆即可。于是就有了课堂上异口同声的回答,试卷上如出一辙的答案,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创新能力受到扼杀,语文学习的热情已荡然无存。《学记》云:“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语文学科的特点更能凸显语文教师的形象魅力,听说读写皆技艺,言行举止即师范。一节好的语文课真令人如坐春风,教师的音容风采、智慧修为、素养功力甚至人格范式,无不熏陶学生,转化为其爱语文、学语文的张力起点。当语文课在文本出入间柳暗花明、精彩纷呈时,教师总是值得信赖、倍感亲切的引路人、导航员,而不是冷酷无情、执鞭巡行的“钦差大臣”,这节课堂应该就具备了一种颇具张力的文化,预期精彩的生成才有了可能。
三、文化之果:人性体验的生命课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理念上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生命价值的提升。不管哪个学科的教学,都应讲究培育智慧,把学生作为可以发展的人去教育,教会学生思维,让学生习得方法,变得聪明,举一反三,有创造性和探究力。而不是把学生当作“做题机器”,当作“知识仓库”。反观现实,当人们面对信息洪流而成为一个虔诚的“知识信徒”时,教育发展与其本质渐行渐远。教育界有一句充满期待感的口号:“让孩子们过一种完整幸福的学习生活。”学习也是一种生命历程,为什么不完整不幸福?因为缺少愉悦的情感需求,缺少快乐的成功体验。
语文课堂是体验式的生命课堂。把课堂当作体验平台,进行生命教育,拓展生命的视野,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价值。入乎其内是一段心灵旅行,出乎其外是一次人格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就要让他们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孩子的眼中看到什么,他心中的世界就是怎样的。语文课堂是充满真善美的课堂,不仅要有知识传授,更有人格的塑造、情感的濡染、情趣的培养,是生命茁壮成长的地方。当孩子走出课堂、离开学校时,他们应该会少几分面对前路的迷茫彷徨,多几分拥抱未来的自信坚强;少几分人云亦云的大众主张,多几分独立思辨的批判眼光;少几分功利世俗的价值取向,多几分家国天下的人文情怀;少几分自以为是的小肚鸡肠,多几分体恤他人的包容谦让;少几分单打独斗的个人主义,多几分与人协作的团队之光;少几分虚伪市侩的社会流俗,多几分诚信待人的品行风尚;少几分随波逐流的世俗追求,多几分高雅快乐的生命志趣。当孩子离开学校的时候,回望会对他们的校园生活留有美好的回忆,前行会有全面的素养为未来更好地发展奠基。他们不是背着教材和习题走的,而是携带着知识、情趣、气质、情怀、理想、意志等走向美好的未来。
生命课堂是语文学科的明显特征和固有优势,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绿色,让课堂成为生命活力的空间。生命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生命课堂是语文课堂文化结出的硕果,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指向和终极目标。
课堂文化是一种看不见的教育生产力,文化滋生于课堂又滋养着课堂。课堂文化是一种可感知的师生学习氛围,文化以人为本又推动着生命发展。让语文课多一点课堂文化,我们在路上。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昆山水乡文化的特色课程开发和实施研究》(课题编号:B-b/2013/02/ 212)研究成果之一。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