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韩灾难电影的差异性

2016-03-02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8期
关键词:灾难片灾难人性

王 倩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

论中韩灾难电影的差异性

王 倩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

本文以近期热播的一部韩国灾难片《釜山行》为例,分析韩国灾难电影与我国灾难片在艺术表现上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差异性。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中国灾难电影与韩国灾难片的艺术特点;第二部分概述从艺术表现的运用上韩国与我国所体现的不同之处;第三部分是对灾难电影进行总结。通过对中韩灾难片在艺术表现上的差异性研究,使我国的灾难电影获得更先进的制作理念,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进程。

灾难电影;价值差异性;现代化反思

1 灾难电影

灾难电影,是指以对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的天灾人祸为题材,利用惊心动魄的情节和视听元素来诠释灾难的恐怖性和引发现实意义的影片。纵观国内外的电影,欧美的灾难片大多数是充斥着好莱坞式大场景大场面的灾难现场,所以欧美的灾难片显得更加深入人心。从《泰坦尼克号》呈现的撞上冰山到最终沉没的惊心动魄,到《侏罗纪公园》中恐龙复活的猎奇性场面给观众带来的一幕幕视听的冲击。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里,展示了地球被地震、海啸摧毁的末日世界的景象。经典灾难片《大白鲨》更是抓住人们对于未知的东西,表现出比已知事物更大恐惧的心理,造就了观众恐惧,塑造了这部完美的灾难片。

而在亚洲电影的市场中,无论从艺术性上的造诣,还是从商业性票房上的评价,中国、印度、日本三个国家可称作是首屈一指。近期,一部韩国电影《釜山行》的热播在中国的呼声越来越高,让韩国的灾难片再次浮出亚洲电影市场。与其他国家的灾难片不同,韩国灾难片擅长通过丰富的剧情来演绎灾难片中大场面之外感情的细节之处。在电影《釜山行》中,折射出一些韩国灾难电影的典型特点。影片并没有着重去刻画和渲染灾难现场的场面性和被破坏性,而是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心细腻的塑造及在面对灾难时候,人性所展露的本质差异,人性善良和人性自私的两个对立面,从而给观众心里留下强烈的对比和心灵的碰撞,引发人们深思。

与韩国灾难电影不同的是,我国的灾难片相对比较注重灾难现场的残酷性和场面性,对于人物的塑造上,更多的体现出的是灾难给人们带来的悲伤和痛苦的情绪,恰恰容易忽略在灾难面前人性的光辉或邪恶的一面,因此就少了一些人性本质的展现。所以往往在影片结束后,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一般是被破坏性的灾难现场和受灾的人们的画面,带有深重的沉重感。

2 艺术表现的价值差异化

2.1主题体现

由于中韩两国的历史文化的差异,两国在灾难片的艺术表现上也截然不同。在影片的主题体现上,韩国的灾难电影注重挖掘人性的细节,将人性这一主题诠释得淋漓精致。不仅仅是体现人性的光辉,也同时体现出人性丑陋自私的一面。在电影《釜山行》中,影片将成人内心的现实性与孩童童心的纯洁性之间进行对比;灾难面前自私与无私之间的碰撞展现的一览无遗,由父爱,姐妹间展示的亲情,夫妻之间的爱情,朋友之间的友情所展现的人情温暖,与展现的躲过了一车厢又一车厢的丧尸,却逃不过一车厢的人心冷漠。

在《釜山行》热播后,又一部韩国的灾难片横空出行。影片《隧道》与一般的韩国灾难电影一样,讲述公路隧道的坍塌,主角被困在其中,为了生存与灾难抗争的故事。与《釜山行》表现的人性这一主题不同的是,《隧道》这部电影在主题体现上展露了韩国很多的社会现实问题。在这部影片中,河正宇饰演的男主角在坍塌的隧道中艰难求生,体现出在受灾后,人处在幽闭状态下无望的内心世界,把人物被困的内心从期待到恐惧再到绝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针对隧道坍塌这一事件,豆腐渣工程、心系政绩的官员、网络暴力等社会现实中的各种问题暴露无遗。在主题体现上批判社会现实问题,这也是韩国灾难片所体现的价值所在。

不得不提的韩国另外一部经典灾难片《流感》,这是一部讲述疾病的电影,与那些虚构出来的丧尸和怪物相比,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显得更加真实。这部影片讲述东南亚猪流感患者偷渡韩国之后导致韩国大面积爆发流感的故事,为了控制病情,善人恶人粉墨登场,共同出演了一出人间惨剧。这部电影细致地展现了疾病摧毁了人民,在疾病难以控制,必须军方出面的片段中,挡在妈妈与枪口之间的小女孩、敢于自我牺牲替换女孩的主角,表现了人性的闪光;同时也借心系政绩的政客和队长,反映了社会现实的黑暗。

在中国电影市场中,以灾难为题材的电影数量微乎其微,但从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经典灾难片《唐山大地震》可以看出,中国在灾难片上的主题表现相对普遍和传统。影片《唐山大地震》,取材于中国唐山在1976年发生的7.8级大地震的真实事件,后又根据张翎的小说《余震》改编而成,影片讲述地震中的一位母亲只能选择救姐弟之一的沉重抉择。母亲最终选择救了弟弟,但姐姐却奇迹生还,后被解放军收养,32年后家人意外重逢。《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用地震中一个普通家庭的遭遇,用母亲歇斯底里的哭喊,女儿的沉默向所有观众展示了地震的惨烈和面对地震时人类的渺小和亲情的脆弱。无论是震前震中还是震后,电影都展现出亲情这一永恒主题。

震前,一家人其乐融融,姐弟俩带着刚买的电扇回家冲走夏日的炎热,夫妻俩感情和谐,姐弟俩给爸爸画手表等一些细节充斥着一家人满满的幸福感。在弟弟说出要吃西红柿,而西红柿只剩下一个的时候,妈妈让姐姐留给弟弟吃这一细节也展现出母亲对弟弟的偏爱和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震中,在面对房子快要倒塌的时候,孩子的父亲推开孩子母亲,自己却被压倒在一片废墟之中诠释着爱情的无私。在面对一块水泥盖板压着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下,母亲选择了救弟弟,不停敲打着石头的姐姐听到救弟弟这三个字一瞬间万念俱灰,对亲情充满绝望。母亲的选择似乎与之前对弟弟的偏爱也有了很好的解释。地震后,房子都再建起来了,可是母亲心里的房子永远的倒塌了。母亲不离开唐山,坚守着这个家,不改嫁,不回老家,不搬家都体现了母亲情感的寄托和归属始终还在这儿。后来得知女儿幸存,母亲包饺子颤抖的双手和给女儿下跪道歉的一瞬间让人心碎,直戳观众的泪点。整部影片从细节之处体现出中国传统亲情的最终归属和落叶归根的心理的传统主题。

2.2情节设置

在情节设置上,韩国灾难片的闪光之处是沉重之余夹杂着轻松娱乐的气氛。在《釜山行》中,经过和几个车厢的丧尸之间的搏斗,在这样紧张恐怖的氛围下,人物之间还不忘互相调侃,调侃手机铃声的幼稚,以及被调侃后询问铃声怎么更换时的小幽默,这让观众在紧张的环境下得到了心灵的放松。更多情节设置上带来的温情感动和充满希望,使观众的紧张在一定程度上在上得到了缓解。《釜山行》的最终结局是孕妇和小女孩幸存。孕妇,代表着孕育新生儿的希望,一个是小女孩,唱着明天将会来临,黑暗将会过去的歌词,隐藏着希望的蕴意。都蕴藏着灾难终会过去,希望就在明天的深刻蕴意。我国的灾难片在情节设置不是把重心放在表现灾难本身和人们如何应付,而是把灾难作为一种叙事背景来表现人的情感,使观众能够更为深入地体会到心灵上的震撼。在《唐山大地震》中,影片把地震灾害作为那个时代的大背景,表现出地震灾难面前典型家庭的典型生活,利用震前和震后的强烈对比来让观众体会心灵上的沉重。在情节设置这一点上,我国的灾难片往往表现出的是在灾难面前的坚强,却少了一份面对灾难时乐观的心态。

2.3英雄人物的塑造

韩国在灾难片的塑造上,塑造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超级英雄,反而都是来自社会底层、缺乏崇高信仰的平凡形象,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走上了对国家、民族或个人的救赎道路。平凡普通的生命里却充满了英雄的光辉。韩国灾难电影的英雄人物塑造在后现代文化影响下表现出与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不同的特征,突破了对超级英雄的塑造,着眼于对小人物境遇的描写。在顽强面对残酷的个人命运、社会现实,以及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挣扎中,逐渐彰显出强大的民族精神及伟大的英雄命运,向观众传递着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积极生活的心态。

在英雄人物塑造方面,中国灾难片往往是宣传政府的积极作用。中国灾难片的英雄主义色彩的形象往往由国家或者代表国家的群体来呈现,例如,在《唐山大地震》中解放军的英雄形象展现的集体英雄主义的光辉和弘扬的抗震救灾的精神。

韩国的一部灾难片往往讽刺政府的低效与无能。例如,《汉江怪物》中,一个汉江边上的家庭中,女儿被怪物卷走,一家人从此踏上战怪之旅。无论爷爷还是奶奶还是父亲,都想杀死怪物。但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政府工作的低效和无能告诉他们和观众,在真正的灾难面前,人民不得不只靠自己的力量去抗争,人类的力量又是那么的渺小。另外一部以自然灾难为主题的影片《海云台》,表现出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无力感与难逃的悲剧宿命。这部影片被称作是韩国的第一部灾难片,它体现更多的是平凡的群众的英雄光辉。电影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预示着灾难的来临,影片的前半段大部分都在介绍人物关系,离异的夫妻,相恋的渔民,无所顾忌的花样少女,心地善良的救护少年等人物。讲述他们生活中的琐事与矛盾,叙事风格具有韩国浪漫电影的抒情特色。在一场海啸来临之际,节奏加快,把人物的自救与互救和各自的个性发挥到极致。最终,几家人的矛盾因一场灾难而渐渐冰释,各自获得了各自的结局。在灾难的恐怖面前,平凡普通的家庭的力量和温暖得以升华和体现。

3 结语

早期灾难片多反映灾难本身,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灾难片中的灾难不断涌现出多花样和关联化。灾难片在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外,应该能够引发观众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思索与反思。不仅以恐怖与惊慌、无所不在的死亡等威胁和震撼观众的心灵,也应该在噩梦消散的结局后给观众带来心灵上的慰藉。

我国在灾难片的探索上,除了去吸取欧美好莱坞式的英雄主义方式上,还要从多方面去学习借鉴其他更多优秀影视作品。从艺术表现形式上看,无论是从主题体现上还是情节设置,人物塑造上,韩国的灾难片对于人物独特的塑造、对于小人物英雄命运、精神情感的细腻刻画有众多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之处。正是因为电影在艺术表现上存在着差异性,各国电影事业才会不断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之上探索,借鉴和促进彼此的发展, 推动电影的产业化进程。

[1]林铁.唐山大地震与国产灾难电影美学的转型[J].新闻界,2010(5).

[2]李业超.当代灾难片的生态意蕴阐释[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王倩(1994-),女,安徽桐城人,本科,研究方向:电视编导。

猜你喜欢

灾难片灾难人性
雷击灾难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没人想在二月死去
没人想在二月死去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从电影《1942》中看灾难片展现人文关怀的现实意义
功能与人性
灾难不是“假想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