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化的意指空间——《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空间叙事和语言

2016-03-02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8期
关键词:古斯塔夫布达佩斯作家

王 静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诗化的意指空间——《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空间叙事和语言

王 静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在叙事结构上采取了故事套故事的叙事格局。观众在欣赏电影时如同打开了一件俄罗斯套娃,只有打开一层层的玩偶之后,才能目睹电影的内核。但这种层层剥茧的叙事方式也产生了整体作品略显拖沓,电影主题不鲜明的负面效果。许多观众对电影的开头十多分钟的场景和人物感到费解,因为他们无法理解这些元素与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主题有何关系。本文从叙事结构上深度剖析该影片独特的意指空间,同时对影片中诗歌及诗歌式语言的刻意使用进行阐释,以说明《布达佩斯大饭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下文称GB)所要表现的人文精神内核。

布达佩斯大饭店;空间叙事;诗歌式语言诗歌

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毫无疑问是韦斯·安德森这位怪才导演的杰作。这部影片大胆使用色彩和对称的画面构造,产生了富有童话般色彩的视觉效果,为众多影迷和评论人所津津乐道。整部电影像一块海绵一样,汲取了最精华的欧洲文化,电影的叙事空间和电影中流动的语言艺术就是这块海绵的纤维和细孔。

1 淡入的镜头空间和场景空间

电影的独特艺术性具有强烈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电影的叙事根据时间和空间的转化建构,形成一个连续的视听空间。精心筛选过的镜头和场景是构造电影叙事空间的基础。这些叙事镜头和场景将会和观众的心理机制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惟妙惟肖的心理叙事空间。电影导演对镜头和场景的剪辑对最终产生的观众心理空间有直接的作用。色彩、光线、角度及摄像机的机位等元素既是控制叙事效果的要素,也构成了独特的电影语言,在真实和想象的世界里完成能指和所指的对接。

在GB的一开始,雪中,少女低头走进墓地,二人热吻,两组镜头剪辑成90°,引领观众来到作家墓前。浓浓的欧式民居在这个场景中显露衰败萧条之气,形成第一层叙事空间——现代东欧。镜头靠近作家雕像,之后接上少女手中小说,封面为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图片,背面为作者头像,这时切入第二层空间,八五年的作家寓所。在作家正面向观众娓娓道来写作之道之后,切入第三层空间,1968年的布达佩斯饭店。裘德洛所扮演的年轻作家和同样散发着忧郁气质的年长的酒店老板共进晚餐,最终引出第四层叙事空间,1932年正值盛年的布达佩斯大饭店。

人们不用费力就可以发现这四层叙事空间的淡入衔接,少女手中小说→老年作家→青年作家→老年零先生(酒店门童)→主人公古斯特夫(酒店领班)。可以说,这一系列的镜头和场景之间的剪辑是实现镜像的无缝衔接,水到渠成。少女手中的小说背面就是老年作家的头像,顺利接上了作家本人在家中讲述的场景,之后在作家的回忆中又自然地进入第三个场景,虽然叙述者的声音由老年转为青年,但是不变的符号式服装点明了作家的身份。叙事空间对接的第四个接缝最奇妙,年老的门童零先生和作家面对面坐在晚餐桌的两边,准备讲述关于酒店的故事,他告知作家,故事要从酒店领班让先生的优秀前任说起。同时,眼神撇向出现在镜头深处画框最后面的让先生,让先生为时任酒店领班,同时让先生也是交谈双方“共同的朋友”,因此,这位并非十分优秀的领班成了电影叙事要开启最后一层空间的钥匙。

如果仅仅从电影美学的角度看这些衔接话,显得有过多的巴洛克式的装饰。似乎刻意而为和雕琢刻画的痕迹较重。但这层层叠嶂的空间从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屏幕的空间转化所引起的观众心理空间移动。事实上,在老年作家直面镜头为观众解释写作的灵感与素材之时,电影事实上就在告知我们,这不是一部按照常理出牌的影片。作家讲述的是导演在告诉我们,他在精心安排这个故事的发展,需要我们耐心等待。

2 逝去的意指空间

导演安德森的套娃式叙事空间由华丽高调的层次构成。在电影前15分钟,导演毫不吝惜地为每一层叙事空间进行了布局。电影中每一帧画幅都是一次精心的布局,它所表现的是电影人物的活动空间,包含了政治、文化、民族和历史等人文主义方面因素,以及善恶和人物性格等人本主义方面因素。

从GB的画面布局来看,场景中的结构安排对称有序,具有明显的韦斯·安德森式的童话风格。电影中的色彩调度意在渲染两种文化,以红色和紫色为代表的浓烈的色调是指黄金时期的欧洲文化,以黑色和白色为主的冷色调暗是指人性的阴暗面和贵族文化的衰败和落寞。导演的这种色彩安排看似具有模棱两可的多义性,既可以解读为对华丽奢侈的巴洛克风格的讽刺,也可以阐释为对败落的欧洲文化的缅怀。然而,从GB的整体叙事框架上来看,层层的铺垫和预设实际引导了多米诺骨牌式的心理反应,为影片增添了令观众思考和品味的空间。

欣赏完整部影片后,如果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这层层的套娃的双重作用,既可以一件件得打开呈现不同的叙事时空,也可以一件件扣上关闭这些影像的时空,只是微妙之处在于,观众在这打开与关闭之间能够抽离出导演的真正意图——一个消逝的文化空间。从叙事结构上看,这个逐步消逝的空间处在一个反向倒置的时间线索上,也即是说,其存在的时间最为久远,同时在影片结构中的位置最中心——一个早于电影主人公古斯塔夫先生的时代。电影的重叠式叙事事实上向我们展示了这个远去的时代之遗留。古斯塔夫先生所迷恋的年长的富有的金发女人们来自欧洲的贵族阶层,象征了繁盛欧洲的人文遗产,这些女性在动乱和变革中的年代失去了安全感,只能在古斯塔夫先生这位怀旧主义者身边才能得到安抚。虽然落魄的贵族文化之奢靡之风不应该获得人们的同情,但是电影所留恋和暗指的确是可圈可点的人文精神。

首先电影在叙事中的前后呼应提示人们关注这些体现在细节之处的精神遗产。例如,古斯塔夫对GT夫人死后的忏悔,呼应了他们在最后一次见面时的尴尬和遗憾,而所体现的是古斯塔夫的真情流露和对死者的尊重。又如,在古斯塔夫身陷囹圄之时,他宁可忍受牢狱之苦也不愿泄露与他共度良宵的夫人之名以换取不在场证明。所以,这个虚构的酒店领班完美地诠释了一个过气的文化形象:外表光鲜华丽,香水气浓郁,看似势利虚荣,却又自信坚定,诚实可靠,实则令人同情尊敬。

随着古斯塔夫的意外死亡,电影所推崇的文化遗产也逐步消逝。层叠的叙事空间中都含有象征意义的死亡的痕迹:GT夫人之死-古斯塔夫之死-门童零先生年事已高-年迈作家的墓碑。电影最后的镜头和场景也对应开头的镜头和场景,电梯门关闭,年迈的零先生不再出现-作家老去,旅居南美-空荡荡的墓地里少女合上书,起身离开。影片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一片令人着迷的古老废墟(An enchangting old ruin)”的复杂情感。

3 诗歌式语言的象征意义

影片的叙事空间已经引领观众进入了导演所要表现的“古老废墟”,演员的服装和道具也符合人们对于那个魅力空间的想象。此外,这部影片的台词也尽显语言的优雅之美,在表现影片的复古美学中突显了人物的身份认同感,隐喻了影片的文化复古情感。

首先,影片中人物对话的撰写和演绎带有贵族式的风格和腔调,尤其是主人公古斯塔夫先生的台词。不管是在火车上与警察的调侃还是在监狱里和狱友们的交流,处处体现了古斯塔夫先生对体面和风度的信仰。例如,他在狱中为狱友们发放食物时所用的语言竟也不显任何无奈或者粗暴,“Could I offer any of you inmates a plate of mush?”直译的话应该译成“我能为任何一位提供一份粥吗?”,在语义上等同于“Can I give you some mush?”,可是这句话并非如此简单,could在语气上要优于can,offer要好于give,inmates则又比其他表示犯人的词汇,如prisoners要正式,a plate of mush比some mush也要更加正式。因此说,即使这么一句基本的问句也体现了编剧的用心。语言的极致其实是用有声的材料装饰意指的逝去空间,表现无处不细节的欧洲情怀和人文精神。当古斯塔夫和他的狱友顺利越狱时,他从下水井盖中爬出,看到在旁边等候的门童,没有夸张的语言,反而只是略带惊喜的说了一句“Good Evening!”,之后竟然还把一同越狱的朋友逐一介绍给门童,而不是匆忙得逃离现场。细想之,这个安排既展现了对消失的文化的缅怀,也暗指了对当代实用主义文化的讽刺。

事实上,影片对诗歌的直接引用就是在概括其主旨。门童零先生送给阿加莎的礼物《浪漫主义诗歌》所代表的是起源于英国,在19世纪上半叶在欧洲广泛流行的诗歌运动,提倡美好的诗歌来自内心的直觉和情感,而非理性和技巧。电影有多处直接出现诗句。古斯塔夫先生每天给酒店的员工训话时用诗歌作为总结,在逃脱之后来到皑皑的山顶也用诗歌赞美雪花的纯洁。在古斯塔法的教导下,零和他的女友阿加莎也学习和欣赏了诗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诗歌如同落败的布达佩斯大酒店,都象征了衰落的欧洲的人文精神。

如同主人公所说“粗鲁是因为恐惧。人们害怕得不到自己的欲望之物。即使是最无可救药和最令人厌恶的人,只要给予爱的力量,他就会像鲜花一样盛开(Rudeness is merely the expression of fear. People fear they won’t get what they want. The most dreadful and unattractive person only needs to be loved, and they will open up like a flower)(作者译)”古斯塔夫先生和他的酒店所呈现的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优雅的文化精髓。对生活在现代的观众来说,布达佩斯大酒店所代表的那个讲究的时空显得不自然甚至有些可笑,但是,也许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都会渴望自己能够拥有一些当年的风采。

[1]游飞.电影叙事结构:线性与逻辑[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3)).

[2]罗岳.电影叙事结构的对话性[J].当代电影,2005(2).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现象学视域下的电影美学研究”,编号:14CZWOO8。

王静(1981.6-),女,汉族,山东济宁人,在读博士,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文化与传播、电影美学研究。

猜你喜欢

古斯塔夫布达佩斯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静物与秋叶》
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法哲学家与政治家
布达佩斯之梦
舞蹈剧《丝绸之路》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上演
画家之眼——古斯塔夫·卡耶博特与19世纪的现代巴黎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军事改革家古斯塔夫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