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座谈会背景下的高校书法教育问题研究
2016-03-02郑嘉禹
郑嘉禹
(西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文艺座谈会背景下的高校书法教育问题研究
郑嘉禹
(西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文艺座谈会召开以来,高校书法教育事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现阶段书法教育却存在诸多问题,其现状和前景堪忧。找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商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普及和发展高校书法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文艺座谈会;高校;书法教育;问题;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书法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关乎中国精神的弘扬。
一、高校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书法学习没有连续性,高校学生的书法基础薄弱
书法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今的教育体制严重制约了书法课程的普及。众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挤过高考这个“独木桥”,学校单纯追求升学率,大部分学校的书法教育已经被取消。即使是有些学校开设了书法课程,也因为课程安排少,学生没有兴趣也没时间去练习,最终,好多同学到毕业的时候连毛笔都拿不稳,给高校书法教育课程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二)书法教学没有系统性和理论性,学生盲目跟从
书法学习要有系统性,须将篆、隶、楷、行、草这五种字体融会贯通,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创作。但是,在当今高等院校的书法教育中,并没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理论持续性教材将这五种字体系统地进行介绍,导致学校各自为政,完全按照书法教师的想法来教学生。倘若稍有变故,便会前功尽弃,让学生们茫然不知所措,只好跟随下一任老师继续茫然地学习。假使同学们能够上手,过不了多久,本学期课程结业,老师换人,但是同学们根本没有掌握字帖,下学期又是一种新的临帖方式。有的同学甚至到了大学毕业,已然临习过书法史上各大家的墨迹也未入门。
(三)高校书法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
现今,非书法专业的书法课程要么不开,要么只作为文化素质选修课来开设。一般占2个学分,除去考试等一般只有30多个课时。这样的课程设置,首先,课程少到同学们根本无法入门,其次,开放的选课人数少,普及面太窄,再次,学生限选一次,根本无法持续深入学习。
师资力量薄弱是现今书法教育中最大的问题。文化素质选修课的老师一般依托本学校的书法专业方向的老师,而在没有书法方向专业的学校要么不开,要么只能退而求其次找老师。途径有二:一是学校内找专业相近会写的老师。所谓专业相近,如汉语言文学专业、艺术专业等。这其中,不论老师是否受过专业的训练,是否对书法的技艺和理论已经领会,只要能写,便上讲台,理论知识照本宣科,一知半解,写起字来用“龙飞凤舞”“气势恢宏”来糊弄学生。二是找当地书协的知名书法家来担任。这些老师虽然名气很大,能够出手示范,但大多数并没有大学老师所必需的文凭、学历和教师资格证。由于书法教师的短缺,学校不得不降低聘用标准,从而导致教师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高校书法教学的质量。
二、解决高校书法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学校创造环境,引导学生自觉进行学习
首先,大力扶持校园社团文化。校园社团是学生拓展兴趣爱好、丰富同学们业余生活的主阵地。一个好的社团文化不仅会提高学生的高雅审美素养,而且还能健全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在提高审美素养方面,书法协会更是如此。学校应该给予场地、经费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派遣专业的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并给予同学们自己发挥的自由空间,让同学们自发的学习书法。其次,学校各级应该定期和不定期的举办书法大赛和艺术节,进行书法优秀作品展出,并出版和刊印作品集。让书法走入同学们的生活,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书法的积极性。
(二)政府主导,转变思路,重视书法发展
首先,教育部门出台相应的方针、政策,将书法纳入到国民素质教育体系中,形成系统的教育评价体系。每年定期评价,将书法作为一种修养、一种大学生的高尚情操量化到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中来。对书法方面表现突出的,获得各种奖励的,国家应该成立专门的艺术奖学金予以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其次,制定持续的教学大纲,出版一套实用的书法教科书,形成系统的书法教学体系。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材的编写程度和要求应该有所不同。比如自然科学方面的专业应该侧重理论的层次,将文学、历史、书法史、历代书法通论、书法名作赏析等课程融入,先培养同学们对书法的兴趣;人文社科类专业本来对这些方面就有所涉猎,应该加大在书写技法、章法方面的训练,让学生不仅能够欣赏而且还能写出一手好字来。同时,教育部门还应当组织考核,在当地书法家协会和各种团体中选拔真正有能力的书法老师,加之以教师的上岗培训,配之以合理的聘用制度,缓解当下书法师资紧缺的问题。
(三)网络宣传,学校造就氛围促进书法发展
首先,网络宣传。当今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是网络,据研究表明,92%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已经成为生活中获取资源的重要途径。利用好网络资源,如QQ、微信、微博等宣扬书法知识,介绍古代优秀书法文化,增加同学们对书法的了解,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从喜欢书法进而到崇拜书法。其次,学校创造氛围。在图书馆、食堂、教学楼和宿舍楼等同学们密集的区域,悬挂名家书法。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用书法艺术作品取代学校的各种低俗广告、网络用语和快速成功案例的宣传,抵制社会浮躁之气的侵袭,让大学校园真正成为同学们静心做学问,提高自己修养的圣地。
(四)市场转变人才标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转变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标准,有些职业加入对书法这一项的考核、评价要求,让同学们感觉到学习书法有用,能够带来切实的利益,这样书法发展的活力才显现出来。例如,从国家招聘公务人员开始,对一些从事宣传、博物馆和研究机构等文化单位的公务人员在书法方面应当有硬性要求。对于国家招聘各级教师,必须增加对书法的考核内容,对于书法好的人员应当适当给予加分和政策方面的倾斜。从而调动书法普及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形成良性循环,促进高校书法事业的发展。
G719.22
A
1674-8883(2016)15-0356-01
郑嘉禹(1992—),男,甘肃天水人,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