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诗词创作对高中诗词选修课教学的作用
2016-03-02蔡金成
◎蔡金成
浅论诗词创作对高中诗词选修课教学的作用
◎蔡金成
诗词选修课在高中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开展诗词创作活动对于诗词教学选修课的教学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它一方面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此外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写作能力。
古典诗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高中阶段,诗词更是作为一门独立的选修课程进入高中语文课程体系。“高中语文设置选修课是为了进一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不同的学生有所侧重地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以适应及满足其兴趣和潜能、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需要。”[1]高中选修课程设置了五个系列,其中诗歌与散文是作为一个板块提出的,而在具体的编排上两者又是分开的。相对来说,诗歌这个板块的重要性比其他几个板块更为明显,因此,大多数学校都会选择开设诗词这门选修课。而在具体的教法上,很多教师会沿袭他们在必修课教学中的那些手段,如诵读法、鉴赏法、知人论世法等,这些精细化的教法在选修专题上使用时费时费力,效果却不是很理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产生惧怕抵触的情绪和敷衍了事的心理。其实,选修课教学大可不必墨守成规,应该适当创新。“选修语文课的教学必须避免采用必修语文课的教学方式,过分精细面面俱到地去分析讲解和练习”[2],但是创新并不是可以无所顾忌地玩花样,而是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个章法就是课程标准中制定的教学目标。在诗歌与散文板块,课程标准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增加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方法,领悟艺术魅力,提高文学修养,尝试创作这几个方面”。[3]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笔者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之外设置了一个课外活动,即开展了一项古典诗歌创作大赛的活动。在诗歌体裁上只要求学生写近体诗,评选办法是:在收集所有同学作品后,由老师打成电子稿出示在PPT上,隐去姓名等个人信息,由全班同学评阅选投,按得票高低排列名次,并对获奖同学颁发奖状和奖品。在比赛开始之前,笔者又专门在两个班级各花了一节课时间温习和讲解了近体诗的相关知识。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对于这个比赛充满了热情,到截止日期,笔者统计了一下,两个班级一共收到103份作品,而这两个班级的人数只有81人,这里面还包含了一些外班同学的作品。笔者将这些作品录入电脑制作成PPT,然后利用课堂时间和学生们一起评选。通过激烈地讨论,最终产生了一、二、三等奖。活动结束后,笔者将获奖作品贴在教室后面加以展示并给获奖同学颁发了奖状和奖品,所有参赛的外班同学笔者也给他们准备了相应的纪念品,以肯定和表扬他们对于古典诗歌的热爱和参赛的热情。这次活动可以说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的诗词学习也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诗词创作对于高中诗词选修课的辅助作用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诗歌都是在课堂中进行的,教师教授特定的篇目,学生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是跟着教师设定好的思维轨迹来参与学习,不论是诵读还是鉴赏,学生都是按照老师的指令进行的,即使学生有自主思考,那也是围绕着特定的主题来展开,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是被动的,思维的空间相对来狭小。而参与比赛则不同,学生一下子就由学习的被动者变成了学习的主动者,从后方被推到了前台,他们需要思考近体诗到底是什么?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才能写好诗歌?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如何才能写一篇令人满意的诗歌?而这些问题是以前学习过程中从来不需要思考的,这样一来,自身的角色就转变了,由学习上被动的接收者转变成主动的寻求者。传统的刺激——反应模式就变成了需求——反应模式。在内需的推动下学习变成了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伴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对于诗歌的了解程度也在逐渐地加深,对于诗歌的兴趣也在逐步提升。在这种方式下获得的知识是有目的性的,另一方面这种方式学到的知识技能也会使他记忆深刻。这样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在诗词学习上的效率,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于诗词的理解,提高了鉴赏能力
程千帆先生说:“研究诗最好能够写点诗。”他还说过:“如果的那些诗论还有一二可取之处,是和我会做几句诗分不开的。”可见写诗对于了解诗、理解诗的作用。平时在教授诗歌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涉及到诗歌的相关知识,例如诗体、格律等,但学生未必真正了解,只有到了自己需要运用的时候才会真正地去走近它,研究它。会使用才是真正地掌握。另外,诗词的创作过程还有助于学生提升鉴赏水平,自己的诗怎么样?别人的诗为什么比自己的好,好在哪里?为什么有些诗句可以流传千古?这些都是艺术鉴赏方面的,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必然需要关注与思考,在这样不断地思考研究中,他们对于诗歌的鉴赏兴趣和鉴赏水平自然都会逐渐提升,对诗歌的感觉也会越来越敏锐。正如程千帆先生在《闲堂自述》中所说:“从研究角度来说,创作经验愈丰富,愈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理解他人的作品也就愈加深刻。”[4]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写作能力
高中生在作文上往往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描写缺乏,抒情泛滥,以抒情代替描写,平铺直叙,缺乏典型而细腻的描写。这些是造成中学生记叙文能力平庸、水平低下的最主要的原因,而中国古典诗词贵在含蓄,言约而意丰,讲究选择意象与营造意境,讲究练字等。因此,创作诗词对于中学生来说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他们需要思考如何去选取主题;如何言简意丰的地表现主题;如何更好地选择意象,营造意境;如何更好地去表现某种情感;如何让自己的诗歌有韵味。通过这一系列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学生会对于语言的把握有一定的感觉。他们会在以后遣词造句的时候更加慎重,会事先咀嚼品味,比较差异。在抒情的时候会思考如何做到含蓄隽永,不露声色。短时间内学生的作文水平可能不会得到迅速提高,然而通过这种活动的参与和训练,他们会获得一种意识,而这种意识会引领他们走上作文写作的正途。
创作一篇高品质的诗歌对于目前的高中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他们既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专项训练,也没有古典诗歌创作的外在大环境。但是我们的目的并不在此,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活动来辅助高中诗词选修课的教育教学,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走近中国古典诗歌,去学习和探索它的特质,去发现与感受它的魅力,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提高鉴赏能力,进而培养他们对于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1]巢宗祺等主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唐建新主编.今天怎样教语文[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程千帆.闲堂自述[J].文献,1991,(2).
(蔡金成 江苏无锡市第一中学 2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