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民歌大会》看传统文化的新意表达

2016-03-02刘俊辰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8期
关键词:中国民歌新意类节目

刘俊辰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从《中国民歌大会》看传统文化的新意表达

刘俊辰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2016年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型文化节目《中国民歌大会》,从民歌题材的“新”挖掘、人物元素的“新”搭配、竞演形态的“新”尝试和媒体融合的“新”传播四个层面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新意表达。

传统文化;《中国民歌大会》;新意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多以文学为主,近年来,我国的电视文化类节目在内容选择上也往往青睐于文学题材,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这些节目掀起了继《百家讲坛》后的新一轮文化类节目热潮,也呼唤更多文化类节目的出现。中央电视台承担着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之后,2016年国庆期间,央视连续8天占据综合频道、综艺频道黄金档推出大型节目《中国民歌大会》。据统计,播出期间,综合频道与综艺频道的总平均收视率1.27%。与此同时,央视网多终端直播累计访问用户1 360万人,直播累计收视次数2 008万次。此外,节目通过网络覆盖到全球,引发了来自海内外的多方关注,成为了一档现象级节目。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歌浩如烟海,从上古歌谣、先秦“诗经”、汉代“乐府”、唐代“竹枝词”到近现代民歌,它世代传承,凝结着百姓智慧,记录着历史变迁。《中国民歌大会》立足民歌的历史,将中国将最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原生歌曲,通过丰富的歌舞展演、精美的舞台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趣味的竞技方式和多元的传播手段,打造出一场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中国民歌盛会,实现了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意表达。

1 民歌题材的“新”挖掘

我国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数量多、分布广,内容大多与本地的生活劳作息息相关,创作方式大都是即兴编作,传播也是通过口头传唱或者文字记录的方式传承,如今耳熟能详的民歌基本上都是由原生民歌改编而来的。因此,《中国民歌大会》为了区别一般的音乐类节目,将民歌题材进行深入挖掘,牢牢把握住了民歌三个重要维度:高度、广度和深度。

高度,指的是《中国民歌大会》摒弃了现当代创作型民歌,寻找原生态民歌,追本溯源,挖掘民歌中真正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如耳熟能详的蒙古族歌曲《鸿雁》源于当地的一首歌唱白天鹅的歌曲《鸿嘎鲁》,这首歌原本是乌拉特敬酒歌曲,距今有360年的历史,一般是在出征前夜,小伙子唱给父母、情人的歌曲。广度,指的是《中国民歌大会》以黄河、边疆、长江和沿海的布局方式,全面涵盖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民歌,同时加入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歌,组成一幅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民歌版图。深度,指的是《中国民歌大会》不局限于歌舞的展演,而是深入了解民歌背后的故事,传播民歌的文化知识,以此来展示中华儿女“崇仁尚礼”的传统美德。因此,从《中国民歌大会》对民歌题材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充分挖掘的意义上来说,其巧妙地避开了当下热门的音乐类节目的竞争,而是独树一帜,在内容上获得了新意的表达。

2 人物元素的“新”搭配

在人物元素搭配上,《中国民歌大会》采用了“主持人+参演者+传承人+专家学者+观众”的形式来突出节目的新意。首先,启用朱军和董卿作为整个节目的“总主持人”,对八期节目起到总体推进的功能。此外,还派出综艺频道强大的主持人团队,以“领队主持人”的身份到全国各地采风,带领观众寻找民歌的好故事、好声音,以纪录片的方式呈现出全国各地的民歌景观,并在现场和歌手一起亮相拉票环节,提升了节目的可看性。其次,摒弃学院派歌手,全部选择原生态歌手,甚至是当地的农民,使节目更接地气。此外,现场打造了一个专门的区域,汇聚全国各地最高水平的民歌传承人,传承人的主要功能是讲述民歌背后的故事,并为歌手投票,以此凸显出民歌的传承精神,也使整个节目的水平得到到提升。同时,设置专家学者区域,邀请了田青、王黎光、蒙曼、李谷一 等民俗民歌专家,用通俗易懂的形式普及、传播民歌知识,使节目区别于一般的文艺晚会。最后,启用3 600平方米的大型演播厅,容纳上百位现场观众,增强了现场的观演感受。

《中国民歌大会》正是在“主持人+参演者+传承人+专家学者+观众”的人物搭配的基础上,以“新”的角度切入,极大地提升了节目的丰富性,使电视观众的感官得到了“新”满足,从而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新意表达。

3 竞演形态的“新”尝试

音乐类节目往往少不了竞技的元素,因为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观众的猎奇心理,使节目层层递进,制造出悬念感和仪式感。目前主流音乐类节目在竞演形态上大多基于观众投票和评委投票两种方式产生获胜者,《中国民歌大会》在竞演形态上巧妙地借鉴了这两种竞技方式,并作出了新的尝试。

首先,在第一环节“为我而站”中,现场观众通过“站立”行为,使座椅通过重力感应系统完成投票,这一行为不仅能鼓舞到表演者,更能让电视画面呈现出热烈的氛围,从而调动电视观众的情绪。其次,在第二环节“五谷定音”中,专家学者、传承人通过抓“五谷杂粮”的方式为喜欢的表演投票,再以五谷杂粮的重量来决定获胜者,这一方式取材于我国民间“抓豆子,评歌王”的民俗形式,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民歌的原生态景观。值得注意的是,虽每期节目都评选出一组擂主,但节目并没有刻意强调擂主这一概念,而是把重点放在民歌的展演和民歌知识的普及,这样的处理方式是由于民歌的题材多样,唱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弱化了节目的竞技元素,突出节目的展演元素,既在电视呈现上调动了观众的积极性,也展示了中国民歌的多样性,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有益传播。

4 媒体融合的“新”传播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兴起,电视节目发生媒体融合行为已是一种必然。《中国民歌大会》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以直播、点播、轮播、滚动资讯与网络推送等多方式、大版面、全方位对节目进行宣传推广,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根据央视提供的相关数据,《中国民歌大会》主要通过如下方式进行互联网的传播。一是利用多终端传播。截至10月9日,央视网PC端、央视影音、IPTV、互联网电视等终端直播累计访问用户1 360万人,直播收视次数2 008万次,直播累计收视时长605万小时。二是利用外网平台传播。在微博平台,“央视网”微博大号累计发布微博72条,浏览总量超过451.4万次,转发总量38.3万次。在微信朋友圈,及时梳理每一期点播视频及精彩图集,制作H5可视化移动产品进行推送。此外,联合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天天快报、美拍、网易等商业平台,把节目的精彩内容精准化推送,抵达1 125万用户手中。三是利用Facebook平台、熊猫频道和YouTube平台,向海外华人及各国网友进行传播。同时,在Facebook平台上开设互动专区,发起相关投票活动,吸引海外用户欣赏民歌节目,提升用户互动率。因此,从《中国民歌大会》的宣传推广行为来看,其充分调动了央视自身平台的优势,并结合时下流行的传播的方式进行信息的推送,实现了媒体融合“新”的传播方式。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中国民歌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性格、气质,而《中国民歌大会》正是通过新颖的题材、独特的角度、高水准的制作、全方位的传播,实现了一次回顾经典、传承文化、展望未来的“新意”民歌之旅,表现出国家电视台对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坚守和传承,唤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情感。

[1]苗棣.电视艺术哲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2]胡智锋.中国电视策划与设计[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刘俊辰(1991-),男,云南西双版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视策划。

猜你喜欢

中国民歌新意类节目
追往以自鉴——中国民歌演唱的教育传承
经典款也能穿出新意
必具独特新意方为真诗
新意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如何主持好广播谈话类节目
《打支山歌过横排》——“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五
《摘葡萄》——“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