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2016-03-02王文晶甘颖

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社工毕业生专业

王文晶,甘颖

(1长春理工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2 华中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王文晶1,甘颖2

(1长春理工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2 华中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加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需求量逐渐加大,先后有近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当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虽然呈扩大趋势,但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对口率却很低。通过对部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及从事社会工作相关人员的调查与访谈,分析影响毕业生择业的各类因素,能够为解决其就业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意愿社会认可度对口就业

起源于西方的现代社会工作于20世纪80年代正式传入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民政部系统所属院校相继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开展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和培训。党的第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就业提供有力的政策和制度支持。2011年,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要通过专业教育和专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走出一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子。2014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谋划好今后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民政部门的责任,支持群团组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2015年,社会工作一词第一次被写入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尽管国家层面如此重视社会工作,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却并不乐观,每年只有不足30%的高校毕业生选择了对口专业,已经从事社会工作的毕业生大部分会在毕业后2-3年内转行。这种现象令人深思。

笔者对我国不同地区7所高校(东北地区2个,西北地区1个,中部地区2个,西南地区2个,涵盖文史类、理工类及少数民族类大学)中的210名2015届社工毕业生进行调查,了解分析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现状。调查过程中,笔者还重点对5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访谈。五位受访者的学历和择业情况是:小A,女,2011级社工本科毕业生,现已考取地方公务员;小B,女,2011级社工本科毕业生,现已选择跨专业考研;小C,男,2009级社工本科毕业生,从事社工专业1年半,现已从事其他工作;小D,女,2008级社工本科毕业生,于两年半以前开始从事社工;小E,男,2010级社会工作本科毕业生,有半年的社工经历,目前正在调换工作。

一、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目前我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本科教育专业,56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每年培养的社工毕业生约有1万人。从全国范围看,毕业后实际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不足8%,社会工作发展较好的深圳市2014年的社工流失率达22.2%。大部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选择考研或者转行,即使毕业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在一到两年内转行的也非常普遍。笔者的调查表明,2015年社会工作专业应届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仅占其总数的7.9%。

(一)毕业生就业意愿与专业不符

以我国东部某知名高校为例,社工专业2013届共有32名毕业生,14人选择考研;18人选择直接就业,政府、银行等单位成为择业首选。毕业生中无一人从事社会工作。而访谈表明,社会专业毕业生自身不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是造成其就业意愿与专业不符的直接原因。以下是对3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访谈实录。(1)小B:我的高考志愿选择的是管理学专业,但是由于分数不够,最后调剂到社会工作专业。我们班基本上有80%的同学都是调剂过来的,有的同学中途退学回家复读就是因为觉得这个专业一点也没意思。快毕业了,打算跨专业考研究生。我知道跨专业考研很难,但是也总比选择一个不喜欢的专业再折磨自己两年好。我决定报考辽宁大学的管理学专业。(2)小C:目前广东省是国内社工发展最好的省份,虽然在深圳一个社工本科生的工资能有3 500元左右,相比起其他行业算好的,但在深圳这个物价很高的城市里,除了日常消费和租房之外,工资所剩无几。我是一个男生,要养家糊口,我对社工并不讨厌,但就是希望找一个工资高一点的工作。社工工资太低,达不到我理想工作的底线。(3)小E:以前我对社工的感觉就是和居委会大妈没什么两样,到工作岗位后才发现,在社区居民的眼里社工就是一个打杂的,哪怕是社工发展较好的深圳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一个月3 500块的工资,除了房租、正常的伙食开销外所剩无几。社会地位低、工资待遇差这些问题与我想要的生活格格不入。我决定放弃社工,寻求一份更有社会价值、收入更高的工作。

可见,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在毕业生本人的就业意愿、社会对专业的认可度及薪酬、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二)政府部门中适合社工的岗位少、门槛高

社工毕业生主要的对口岗位包括5类:公务员系统、开展社会服务或从事社会福利保障的事业单位、民间组织或社工机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等相关岗位。虽然在政府、福利性事业单位、社区等单位都设有社工岗位,但真正进入却很难。以长春市为例,2015年的省考中适合社工专业学生报考的岗位非常有限:社会保险局招收2人,报考人数为4 000多人;长春市未成年人社会救助站招收2人,报名人数达到500多人。激烈的竞争使很多社工专业毕业生只能选择其他工作岗位,且社工专业毕业生在公务员考试中不但不具备任何优势,甚至有些和社工相关的部门根本就不招社工专业,他们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

在国外,社会工作专业是少数就业供给小于需求的专业,除第三部门以外,关系国计民生的政府部门在招聘人员时都优先录用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社区的大量社会服务人员也是从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中招聘。而目前我国虽有少量政府部门工作岗位招收社工专业毕业生,但大量需要社工专业背景的岗位还是充斥着非社工专业毕业生;本来应由社工专业毕业生构成主体的某些部门(民政部门、社区等)还是由大量非社工专业人员承担主要工作。因此,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成了在政策推动下不得不点缀在某些部门的“另类存在”,这与我国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及某些政府部门用人强行政化、弱专业化的倾向不无关系。

(三)社工机构岗位多,从业人员少

社工机构有相对多的岗位可供选择,但其薪金低、所从事工作不被认可、职业发展的空间小等特点使大量社工毕业生望而却步。

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从业人员少,且工作中使用专业技术和知识的机会较少,浪费了大量的人才资源。多数没有系统接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工作者,在相关理论和实务能力的运用上比不上专业人员。其中的一些年长者,学习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有限,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原有工作模式,这就使得社区工作还停留在助人性的服务层次而非专业性的服务。同时,由于供需不平衡,导致一线社工的工作压力很大,可能同时服务于几个不同的领域,管理、组织活动都由一人承担,影响了服务工作的效率。

二、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社会工作目前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国家政策和有志于社工的专业人才的支持。社工机构急需专业人才,而国家大量投入的社工教育资源却被浪费,无论是应届毕业生非对口择业的一次性人才流失,还是社工岗位离职的二次性人才流失,都给社工机构和社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一些客观因素,如社会认同、地域发展差异、岗位设置等问题成为直接影响毕业生从事社工意愿的重要因素;一些主观因素,如毕业生的的家庭出身、个人爱好等对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也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一)毕业生就业意愿不足

社会学家詹姆斯·S·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认为,行动者会依据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这一原则在不同的行动之间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行动者是具有目的性的理性人,在选择过程中带有有一定的利益偏好,包括物质、精神、社会等方面的偏好。大学生择业是其人生中的一次很大的理性选择。笔者的调查表明,社工人才缺口大、社工岗位留不住人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社工不认同、社工的社会地位与薪酬较低。

1.薪资水平低。调查表明,28.2%的毕业生不愿意从事社工的原因是因为薪资待遇差。纵观整个社工行业的发展可以看出,“北上广”是社工发展较好的地区,薪资水平也比其他地区具有优势,例如广东省本科学历社工的工资水平在2 500-4 500元之间,研究生以上学历者的工资水平在3 500-8 000 元之间;有社工师资格的社工,月薪相应增加5%—10%。但“北上广”地区的高消费、高物价水平和每年缓慢增长的工资已让很多的社工吃不消。

2.社会认可度低。笔者的调查表明,大部分高中毕业生对于社会工作这个专业还是很陌生的,对其表示不了解的占比达到50%以上。在香港,社会工作的普及和认知程度非常高,社会地位也较高,这与内地形成了很大的反差。我国首部社会工作蓝皮书《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表明,社会认知度低成为我国目前社会工作发展的主要障碍。民众对于社会工作的关注力度不够,很多人只是知道社工这个名称却不知道其具体是做什么的,这导致社工在开展工作时缺社会认可和支持基础。

3.社工机构的晋升机制、激励机制不够完备。社工的发展空间不大,机构本身人数较少,升职的空间有限,没有形成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资格制度;机构内部也存在一定的非专业化倾向,公务员、事业单位中从事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人员,没有相应的职称待遇;一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薪酬待遇都低于当地专业技术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对社会工作者的绩效考核只是凭借工作结果进行判定,考核的形式和方式不够规范;有些社工机构专业人员少,社工身兼多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作的效率。

(二)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不高

由于社会工作是舶来品,在应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水土不服”的现象。调查结果表明,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原因有三个方面:24.8%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和现实需求脱轨,21.8%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不强,19.8%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社会工作无法得到社会的关注。

1.社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与现实脱轨。高校在社工专业的培养上大多采用“拿来主义”的做法,尽量模仿西方的专业发展模式,讲授的社工实务跟国内实际工作有很大差别。一个曾到深圳社会工作机构实习的同学透露:“在机构里面实习,课堂上学到的三大方法技巧都不知道怎么用,实务技巧很薄弱,我毕业之后是不会去做社工的。从事社工和其从事其他岗位一样,都需要重新学习,那我为什么不去选择一个工资高的工作呢?”因此,重视理论学习而忽略实际操作是我国社工培养过程中很大的一个问题。

2.社工岗位专业化程度低。调查统计结果表明,21.8%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和水平不够强,有些社工并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仍参与到服务之中。目前,在我国大陆地区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数约为45.3万,距离达到总人口0.2%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社工机构和相应的福利性单位员工大多是非专业人员,多数没有系统地接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而社工专业的毕业生则认为自己上了四年大学,却和一些非专业的人员一起工作,所学专业很少能用得上。

3.社会工作专业的本土化伦理建构不足。与其他职业相比,社会工作对职业伦理的要求更高。从业者没有成熟的职业伦理做支撑,“扶危救弱”就缺乏内在的动力,“助人自助”也就会成为空谈。调查统计表明,15.8%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和价值并不被社会和大众所认同。我国社会工作的职业操守和伦理守则近几年虽有所发展,但仍以借鉴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为主,而基于基督教伦理基础的西方社会工作职业伦理与中国文化很难相容。本土化专业伦理的缺失使我国社会工作缺乏有效的价值支撑。例如,一些社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很难接受同性恋,但在开展服务的时候又要遵循接纳和尊重案主的原则,这就导致一些工作者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会产生反移情,将自身的主观价值强加在案主身上。

三、解决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措施

(一)提高社工薪资待遇

薪资待遇低是毕业生选择其他岗位而放弃社工专业的首要因素。虽然近几年社工的工资在增加,但涨幅较小,仅是“北上广”等发达地区的工资达到了3 000元以上,其他地区还是维持在2 000多元,扣除工资之外,很难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平。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其工资和福利待遇水平,规范完善社工编制,完善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和注册制度。

(二)提高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

虽然国家大力普及社工,社工师的人数也在增加,但是良好的社工社会环境远没有形成。因此有必要对社会工作的社会地位与其从业者的职业形象进行准确而权威的定位,在基础社工服务岗位——社区中大力宣传社会工作,让居民了解社工、体验社工服务、认可社工,提高社会工作的社会认知度。同时政府要利用各种传媒途经提高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广泛宣传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成功案例,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在高校在招生时同样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高中毕业生和其家长对社工专业的认识和了解,吸引学生报考。

(三)完善社工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体系

事业单位、政府公务员系统要科学合理地设立社会工作岗位,明确规定各个岗位上的社会工作者所应担负的职责;鼓励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在招录、聘用社会服务相关职位工作人员时,优先录用具有丰富基层实践经验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此外,要完善社工职业资格考试和注册制度,对相关人员的招聘、录用、管理、工作过程进行跟踪监察,形成一套完备的社工机构规范化管理体系。

在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专业伦理的本土化尤为重要。实现社会工作伦理价值的本土化,就要坚持对本土社会主流文化进行接收,把握好社工伦理守则的精神要义,结合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将一些特定的伦理原则细化,使之更符合中国的发展特色。在社工活动中,要明确案主的核心地位,协助案主解决问题,用同理心的方式去研究案主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和实际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四)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

高校在社工的专业化培养过程中要深化社会工作职业化的理念,明确社工专业的培养方向和定位,不能简单照搬西方国家的培养制度,根据岗位实际需求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设置相关课程。要充分重视教育培训的重要作用,大力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服务水平。学校在合理安排专业基础课与必修课的基础上,还要细化社会工作的专门领域、研究方向,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就业意向选择相应的课程,避免“一锅炖”的现象。

由于我国社工培养方式差异较大和实习机构地区分布不平衡等原因,社会工作的实践教育成为社会工作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国际社会工作学校联合会规定:获得社工学士学位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800小时的课外实习,在保证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要增加一定的实践课程和实践机会。高校之间可以建立校际交流平台,如长春市高校可以向社工专业水平较高的吉林大学借鉴经验;鼓励社工机构与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健全社工实习体系,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空间,增强其实务操作能力。

[1]黄挺拔.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和途径[J].党建研究,2007(04):4.

[2] 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8.

[3] 蔡秀萍.专业化与职业化.社工人才开发之路[J].中国人才,2008(2):4.

[4] 进之,田萍.社会工作走进美丽的春天[J].浦东开发,2008(8):3.

[5] 黎斌.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0(4):64-67.

[6] 王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中国社会导刊,2007(12):11-18.

[7] 姜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现象分阶段分析及对策探讨.西北大学硕士论文[D].2014.

[8] 刘美玲.反思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面临的主要困境[J].社会工作,2009(7):22-23.

[9] 彭海燕.关于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7):109-110.

[10] 徐莉.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择业意愿调查研究——以武汉高校为例[J].社会工作,2008(11):35-38.

[11] 杨贵华,王瑞华.社会转型中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03(2):42-43.

[12] 毛明华,陈赞畅.从社工人才大量流失看社会工作发展——基于当前社工毕业生流向的思考[J].社会工作,2008(8):45-46.

[13] 柳拯,黄胜伟,刘东升.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现状与前景[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6-15.

[14] 付敏红,巫振鹏.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及应对策略——以广西某高校为例[J].社会工作,2010 (9):46-49.

[15] 陈涛.职业化还是社工化:社工职业制度的目标选择[N].中国社会报,2004(3):211-237.

[16] 王思斌,阮曾媛琪.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9(9):128-140.

[17] 丛伶洪.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问题研究——基于济南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流向的思考[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4.

[18] 周晓彤.做还是不做社工.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择业行为分析——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解读[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19]聂德民,宋守华.大陆社工人才流失现象的社会学解读[J].社会工作,2009(12):62-64.

(责任编辑:刘新才)

On the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of Soci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Wenjing1, GAN Ying2

(1Changchu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Changchun,Jilin130022,,China;2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Hubei430074,China)

Since 1990s,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reform, the demand of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s gradually increased, undergraduate specialty about social work have been set up in nearly more than 200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demand of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s is expanding, but the rate of employment and employment of the graduates is very low. This paper analysis all kinds of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graduates employment through the survey and interviews on the part of the social work graduates and the people who engaged in social work personnel hoping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graduates.

social work major; talent drain; employment

2016-03-14

2013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王文晶(1977—),女,山东高青县人,博士,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哲学、非营利组织管理。甘颖(1989—),女,广西南宁市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

G640

A

1005-5843(2016)07-0104-05

10.13980/j.cnki.xdjykx.2016.07.020

猜你喜欢

社工毕业生专业
青春社工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