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务英语教学模式谈复合型人才培养
2016-03-02刘倩重庆电讯职业学院基础部英语教研室
刘倩(重庆电讯职业学院基础部英语教研室)
从商务英语教学模式谈复合型人才培养
刘倩
(重庆电讯职业学院基础部英语教研室)
商务英语作为“商务”与“英语”有机结合形成的学科,具有专业交叉性特点,正不断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越来越多的英语商务人才。从商务英语和复合型人才的概念入手,详细地阐述了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内容。
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多元化
目前,英语已经成为国际通用的商用语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接轨,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也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帮助我们更好、更有效地在国际舞台上参与竞争。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动,要求高等院校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这也就从客观上要求商务英语教学必须从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实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对高职高专大学商务英语教学模式进行积极改革和创新。
一、商务英语的内涵
商务英语作为“商务”与“英语”有机结合形成的新学科,具有“复合性”和“实用性”强的特点。商务英语是从事或将要从事商务行业的人在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二、复合型人才的内涵
1.复合型人才的定义
“复合”即为异同的两者之间的合成和整合。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因此,知识和能力培养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2.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1)知识要求
从知识层面来看,复合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性知识、相关性知识。复合型人才要求知识面广,基础扎实,能基本精通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条件,也为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多学科的知识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识,并成为新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不仅有助于解决本学科、本专业的问题,而且更容易有所创新。
(2)素质要求
高职学生的总体素质结构根据培养目标特点可以分为职业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是指以完善人格,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提高人的总体素质为主要目标的。理想的总体素质的培养,以思想、理想、品德和情操为基本框架,也同样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灵魂。
三、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1.以多元化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基于多元化能力培养的目标,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内容应包含五大类:
(1)公共类课程模块
本类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2)办公技能类课程模块
培养学生熟练操作电脑,运用电脑从事涉外商务活动及使用其他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也是学生赖以实现其语言能力和商务能力及日后从事商务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力基础。
(3)商务类课程模块
学生通过一系列涉外商务、贸易、金融、营销、管理、商法等课程的学习及校外实习,较全面地掌握商务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
(4)语言类课程模块
学生通过英语听说、翻译及写作等课程的学习及语言强化训练,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五大综合运用能力,这也是专业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中心模块。
(5)专业素质拓展类课程模块
以选修类课程为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相关课程,拓展专业素质、提高综合能力,增强学生未来就业的适应性。以上五个课程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既有系统性,又有灵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国际意识、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有利于形成科学、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职业能力结构。
2.面向就业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内容
(1)语言实践
设置以强化语言能力为目的的实训课,如:英语语音强化训练、英语口语强化训练、英语综合能力强化训练。
(2)校外实训
建立运行良好、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和实训场所、提供真实的就业演练舞台,设置商务见习、商务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以满足高职教育教学的需要,实现学校—就业的“零过渡期”。
(3)就业指导
抓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就业指导课,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择业观和择业心理、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分析、求职技巧等专题课程,增强指导的实效性。
商务英语课程改革应以《商务英语教学大纲》为指南,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英语能力为核心。重视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以体现外语人才突出的个性。相信经过越来越多的教学尝试与实践,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定会更加顺应人才发展的需要,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通过课程的优化设置来突出“英语+商务+综合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
[1]徐鲁亚.“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与实践教学[J].民族教育研究,2005,16(85).
[2]李悠.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与课程改革[J].深圳职业术学院学报,2003,2(94).
·编辑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