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洪荒之力”的语言特征及流行原因

2016-03-02明楠楠

现代语文 2016年36期
关键词:洪荒之力傅园慧洪荒

□明楠楠

“洪荒之力”的语言特征及流行原因

□明楠楠

“洪荒之力”经历了里约奥运会的洗礼后,再次升级为网络热词。文章通过追溯“洪荒之力”的来源,分析其语言特征,从语言内部要素和语言外部环境方面讨论“洪荒之力”流行的原因。

“洪荒之力” 来源 语言特征 流行原因

北京时间2016年8月9日,在获得里约奥运会女子100米仰泳铜牌后,傅园慧接受采访之时表示:“哇!太快了,我打破了亚洲纪录了。我昨天把洪荒之力用完了,今天没有力气了。”随后,“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爆红网络,各种“洪荒之力”的新闻标题如雨后春笋,席卷全国各大网络媒体平台。仅8月9日一天,该词的搜索指数已由原来的1800多次暴增至612,000多次。

“洪荒”两字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千字文》的第一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而“洪荒之力”一词源于小说《花千骨》。其实,在历史上就不乏“XX之力”的词语来表达各式各样的力量。比如:“股肱之力”(《左传·僖公九年》:“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其济,君之灵也,则以死济之。”)、“熊罴之力”(班固《汉书·贾山传》:“秦以熊罴之力,虎狼之心,蚕食诸侯,并吞海内。”)、“拔山超海之力”(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持秋霜夏震之威,以拔山超海之力,顾指则风云总至,回眸而山岳削平,虽复旗鼓所临,有征无战。”)、“回天之力”(《新唐书·张玄素传》:“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缚鸡之力”(元·《赚蒯通》:“那韩信手无缚鸡之力。”)、“吹灰之力”(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四回:“若是我两个引进你,乃吹灰之力。”)等。由历史上各种各样的“力”可知,“洪荒之力”是由“股肱之力”“熊罴之力”等“XX之力”的格式类推而造出的新词,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语义发展方面。“洪荒之力”最初指“妖神之力”,即某种可以毁灭世界的原始力量,如例(1)、例(2);后通过隐喻机制,由结果的破坏性、消极性的相似性而进行隐喻,引申为将要爆发或发泄的脾气、火气等消极情绪,如例(3)、例(4);经过傅园慧在奥运赛后采访使用后,“洪荒之力”再次通过隐喻机制,由“力”的尚未被激发的存在状态及激发后可能造成突变性结果的相似性而进行隐喻,引申为某种尚未被激发或使用的强大的特殊潜能或功能,用于人时尤指最原始或最后的身体机能,类似于俗语“吃奶的力气”,如例(5)~例(7)。

(1)花千骨不惜偷盗神器为师父解毒,不料阴差阳错之下放出妖神,并于无意中得到洪荒之力。(百度百科·花千骨)

(2)花千骨妖神出世 体内的洪荒之力还能爆发出哪些潜能?(人民网)

(3)回屋换了身衣服,刚打开卧室门,就看见客厅里又变成了这个样子……顿时体内的“洪荒之力”要爆发啦!(搜狐网)

(4)《妈妈发火了》,送给控制不住洪荒之力的你(百度·宝宝知道)

(5)今天,傅园慧请使出你的洪荒之力(《郑州晚报》2016-08-09)

(6)你为了上班,用尽洪荒之力终于起了个床。(搜狐网)

(7)甜品卡的洪荒之力 泰索1060至尊PLUS评测(网易·数码频道)

第二,语法构造方面。“洪荒之力”是名词性的偏正短语,是由“洪荒”和“力”以“之”为连接桥梁而形成的“四字格”。它常受表强度高低的性质形容修饰,与表领有或使用、释放等语义的动词(如“拥有、具有、使用、使出、爆发、用尽”等)搭配而形成动宾结构。“洪荒之力”常居于宾语位置,多位于句末,也可处于主语等位置。例如:

(8)PPP概念真的有洪荒之力?(搜狐财经)

(9)中国泳军齐发“洪荒之力”(大河网)

(10)《终极硬汉》同步热映 特种兵释放洪荒之力(北青网)

(11)朋友圈被她刷爆,中国的洪荒之力爆发!(搜狐网)

第三,音节韵律方面。“洪荒之力”类似四字格的成语,音节和谐平稳,先平后仄的节奏,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音律美感,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和使用。

(12)施洪荒之力 抗高温酷暑(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13)铁路人凝聚“洪荒之力”递交暑运“最美”答卷(东北新闻网)

(14)“大城北”举洪荒之力 焕发崭新生活(中国新闻网)

(15)新先灵芝增免疫 爆发灵芝“洪荒之力”(中国网)

另外,在语体分布上也有些特征需作说明。“洪荒之力”多见于新闻标题,在网络媒体新闻的标题、正文中都较常见,但仍以出现在标题居多;而在纸媒等传统媒体中,一般仅标题会出现“洪荒之力”,而正文少见。不过,是否会随着使用的广泛而扩展到正文,仍需观察。另外,“洪荒之力”多见于广告宣传文体中,其中也以出现在标题居多,但正文中也比较常见。

历史上那么多“XX之力”,为什么唯独“洪荒之力”的使用频率遽增呢?究其流行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语言自身的因素。方光焘先生曾指出:“假如我们碰到了一个适当地安放在上下文的新词,立刻就能够领会到它的含义,那么这个新词便容易被人接受,被人采用,因而也就有了长久的生命。一个新词所以能被人理解,就是因为:(一)它的构成要素为人所熟悉;(二)它所处的适当地位能够帮助别人理解;(三)它的构成规则合乎语言传统。”①“洪荒之力”是从“XX之力”格式类推而来,符合语言构造规则,构成要素熟悉易懂,富有表现力和趣味性,接受度和认可度较高,容易被推广使用。

第二,强势模因的推动。前文提到“洪荒之力”的语义发展内含隐喻机制;另外,“洪荒之力”具有较强的文化因子,它一方面继承于成语式的四字格,另一方面又具有意象图式的特征,能够唤起人们对远古神话的联想——让中国人联想到“盘古开天辟地”等神话,让西方人联想到“创世纪”“诺亚方舟”等故事。隐喻机制和文化因子形成了“洪荒之力”的强势模因的推动,让它迅速植根于使用者的语言文化系统中,并在传播和使用中不断被模仿、复制和再使用,保证了它长久的活跃度和生命力,衍生出各式各样的变体,如:“the power of red and yellow,the power of the singularity,the power of orogenesis,the power of prehistoric,the power of big bang”等。

第三,特殊的传播机制。2015年,电视剧《花千骨》热播,“控制自己体内的洪荒之力”一时刷爆微博、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等网络媒介,“洪荒之力”一词得到病毒式传播,并为人们初步接受,为再次流行留下了心理印象。傅园慧的“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被央视播出后,被各大媒体竞相引用报道,“洪荒之力”再次火起来,由第一次的网络媒介传播,拓展到传统纸媒、电视和网络媒介的联动传播。这种联动传播是“洪荒之力”再次流行起来的重要动因。

第四,语言环境的变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语言传播和存活载体不断丰富,各种新词新语层出不穷,语言环境变得更加开放、多元和活跃。与此同时,人们求新求异、跟风从众的心理,为新词新语提供了便利的语言环境。这些都促进了“洪荒之力”等词语的流行。

注释:

①方光焘:《方光焘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654页。

[1]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第2版)[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方光焘.方光焘语言学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谢朝群,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J].现代外语,2007,(1).

(明楠楠 福建泉州 华侨大学文学院 362021)

猜你喜欢

洪荒之力傅园慧洪荒
“洪荒之力”竟然不是最大的力
谁有“洪荒之力”里约奥运会收入最高的参赛选手
洪荒力
Primordial Power